当兵时,为了和平,他把左手和左眼奉献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复员退伍后,为了完成“上为国家分忧,下为民众解愁”的民政工作职责,他把青春和热血洒在了扶贫济困的第一线;退休后,他本该安享晚年,却用独臂为困难群众挡风雨。他85岁高龄,依然用伤残之躯践行奉献是福的信念,和家人一起,用真情唱响“爱的奉献”之歌。他就是合川区合阳城街道营盘街社区73号院的复员退伍老兵,退休干部,共产党员胡炳然。
老人的家很简朴,不大的客厅,一张沙发和一套桌凳,看上去有些陈旧,干净清爽的墙面,一幅大红的“福”字卷轴十分抢眼,也给昏暗的屋子增添了色彩。我望着“福”字问老人,家里为何只有这一个“福”字?老人却给我讲起了他父母的故事。
老人的父亲解放前是一个纸厂的舀纸工,穿的是半截裤,戴的是纸壳帽。母亲在地主家打扫卫生,是小抱媳妇,贫苦的生活,又加上儿立之年痛失双亲,在他的心里面,父母除了受苦受累,没有享到什么福,所以这个“福”字就成了他一生的寄托,有对双亲的歉疚,也代表美好的祝愿。
什么是福?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当我听完胡炳然老人的故事后,这“福”字,却演变成了一种奉献精神。
1961年,胡炳然转业到民政局,任当时的民政科长,利用清平镇和师滩镇交界的1000余亩土地和8000余亩山地办农场,通过自给自足支撑收容所收容流浪儿童,那时最多的时候收容过200余流浪儿童,当时他任农场的宣传部长兼团委书记;后来又分别兼任麻风医院、疗养所、福利小学三个单位的总支书记;再后来又任救济科长。虽然他的工作岗位在不断变换,但他的服务对象却始终涵盖肓聋哑、老弱残、孤儿寡。长期接触这样的群体,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有了感同身受,就有了伸手相帮。
“对内爱家人,对外爱他人”是老人的座佑铭。受其影响,儿女们从小就有用零花钱支助困难群众的习惯。儿子胡智悠上中学时,途中遇到乞讨老人,宁愿自己饿着肚子上学,也要用自己的午饭钱给乞讨老人买肉饼吃;女儿胡敏是聋哑学校的教师,经常主动为困难学生购买衣物;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非常支持他的爱心行动,连续七年的春节慰问活动,每年大家都主动出钱,然后集中起来购买物品,再分送到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送去新春的祝福和新年的问候。2017年春节,他的慰问帐单是:狮滩镇五通村五保老人12份,白银村五保老人10份,安全敬老院27份、渭沱镇敬老院60份……
哪个不遇到点紧急事,为难事。谁又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顺顺利利。当别人遇到难处时,如果我能伸出这只手,帮他度过难关,这就是福。
狮滩镇安全大队的蒋清华突然得了尿毒症,两个子女,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昂贵的医疗费用一下子打乱了他正常的生活节奏,原本幸福的家庭由此陷入困境。在慰问的途中,他知道这件事后,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他。但回头一想,这也解决不了他的实际问题呀,于是又多方奔走,先联系狮滩卫生院帮忙减免部分透析费,又到民政局低保科帮助申请低保方才安心;小沔高一学生潘媚婷,父亲癌症去年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另嫁,婆婆爷爷年老体弱,带着她跟伯伯过,伯伯有两个子女,离异后再接了个老婆,又生了一个女儿,生活也十分艰难。他从“老兵说法团”的成员口中得知这件事后,就上门去做婆婆爷爷的工作,劝俩老离开儿子家,自己带着孙女过,帮孙女完成学业。又联系民政局帮助每月解决600元生活费,并教育潘媚婷好好读书,以后回报社会……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胡炳然老人在我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说了这句名言。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走在回家的路上,“爱的奉献”这首歌一直在我耳畔缭绕,久久不能散去,我觉得这首歌唱出了胡炳然老人的心声,也印证了他践行奉献是福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