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义堂的头像

杨义堂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文学评论
201904/23
分享

杨义堂的新时代历史文学创作

 

                       杨存昌

最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杨义堂的长篇传记文学《鲁国春秋》出版,引起了文学界、历史学界、儒学界以及文物保护行业专家学者们的关注,都对这部长篇史诗性质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评论家李炳银说,《鲁国春秋》是一部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作者走进中华文化的最深处,捧出一串串珍珠,向我们深情讲述孔子和儒家思想赖以产生的大历史,深情讲述中华礼乐文明、德治、仁爱思想的来源和发展。我为今天这个浮躁的环境能出现这么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好作品感到欣慰。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姬德君说,作家杨义堂是文学鲁军的骨干,是齐鲁风格、山东气派作家的代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鲁国故城考古首席专家刘延常说,《鲁国春秋》古今一体的视野和思路对山东文物考古非常适用。著名评论家张立国将这部书称之为《杨氏鲁国春秋》。

杨义堂大学时代就酷爱写作,毕业后长期在孔孟之乡工作,他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又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发和创新性发展,可谓成效卓著,这部《鲁国春秋》已经是他的第五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了。

杨义堂写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大孔府》。他曾经多年担任济宁市孔子文化节办公室副主任,主持操办祭孔大典活动,出版了专著《祭孔大典》,成为儒学专家,对祭孔特别有研究。受当时一部电视剧《大宅门》的启发,他想找人写一部《大孔府》的电视剧,可是找了国内几位顶级编剧,都因为孔府文化太深奥,不敢接招。杨义堂就决定自己来写,他查阅了许多孔府档案,走访了许多当事人的后代,写成了电视剧剧本。但是,由于没有名气,拍摄总是谈不成,他又改成了小说出版。这是第一部描写从1919年到1949年孔府三十年历史的长篇文学作品,这三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五四运动、中原大战、抗日战争、土地革命,给孔府带来一次次的冲击,末代衍圣公孔德成从出生袭爵,一步步成长再到离开大陆去台湾,他的两个姐姐也命运多舛,千年孔府向世人开放,走向新生。

杨义堂的第二部长篇历史小说是《大运河》。杨义堂后来到文物部门,从事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他研究大运河历史,发现历代河道总督带领人民治理大运河的故事十分感人,就选择了一段明朝工部尚书宋礼和民间水利家白英结拜兄弟、共同治理大运河的故事,这部小说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前出版,赠送给国家文物部门和世界遗产专家,产生了广泛影响,获得了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

杨义堂的第三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是报告文学《抗战救护队》。描写了中国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北平协和医学院执行院长、世界著名生理学家林可胜带领红十字救护总队在全国九大战区救护上百万抗战军民的英雄故事。七七事变后,林可胜把妻子子女送到新加坡父亲家里,回国开展抗战救护工作,他组建红十字救护总队,以小分队为单位分赴全国各大战区进行战地救护,但是,由于他给八路军和新四军送医送药,受到国民党高层打压,辞去了救护总队队长职务,到中国远征军开展救护工作。全国解放后,林可胜远赴美国,抗战救护队的事迹被岁月无情淹没。杨义堂亲赴北京、贵州等地考察,挖掘出这段历史,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出版。中国红十字总会和贵州红十字会为其在贵阳举办新书首发式,两岸红十字会举办林可胜教授事迹研讨会。

杨义堂的第四部作品是长篇历史小说《北游记:苏禄王传》。他在调研文物工作时发现,山东德州一处明代苏禄国国王来中国朝拜不幸病逝而建的王陵很有意义。明朝永乐年间,南洋苏禄国受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三个岛上的国王带着对大明的崇拜结伴来中国朝拜,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梯山航海”,“远涉鲸波”,终于来到“中华上国”,受到永乐皇帝的接见,赐给官服和很多礼物。但是由于水土不服,在回国途中,东王不幸病逝,其长子回去继承王位,其他两个儿子和一些女眷留在德州守陵。此后,东王的后裔子孙和当地人民和谐相处,繁衍出庞大的中国苏禄王后裔家族。杨义堂几次去德州考察,写出了这部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瑰丽想象的文学作品。

杨义堂的第五部作品就是这部《鲁国春秋》。以周礼的产生和在鲁国传承为线索,将孔子所写的12代鲁国国君、242 年春秋历史扩展到36代鲁国国君、近800年的整个鲁国史,周公制礼作乐、封其长子伯禽到东鲁建国,代代鲁公传承周礼,孔子在鲁国礼乐的沃土上成长,他带领弟子们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为中华民族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作品在习总书记视察曲阜发表弘扬传统文化重要讲话五周年之际出版,对于找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初心、培根铸魂、治国理政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杨义堂的文学创作之路和他的五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为其恢弘的主题和高超的故事组织能力所震撼,感觉到有几个特点:

一、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黄钟大吕。杨义堂从研究祭孔礼乐起步,进而深入学习儒家文化,一下子进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他的作品,历史跨度之大,是当代作家很少能够驾驭的。《大孔府》描写的是民国时期孔府末代生活的日常起居和婚丧嫁娶,但是都和2000多年的孔子文化、孔府显赫的历史地位相勾连,孔府的家族传承和教育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那几位拒绝写孔府戏的编剧说的并不是客气话,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真,要写好孔府的历史和生活简直是不可能的。《大运河》写的是大运河两岸风情故事,其实是中国人民治理山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追求。《北游记:苏禄王传》不仅仅是像《西游记》一样好看的海上传奇故事,而是中国“厚往薄来”“协和万邦”思想的体现。而《鲁国春秋》,写出了整个鲁国历史,写出了周礼传承和孔子产生的背景,写出了《六经》的来源,不仅是文学界的收获,也是当代儒学界、历史学界的重大成果。研究鲁国史的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亲自为其作序,称赞其写出了“鲁国之史”“鲁国之韵”“鲁国之魂”。

二、选题呼应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杨义堂所写的《大孔府》《鲁国春秋》呼应的是习总书记视察曲阜并发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号召,探究的是大家族文化和教育的传承,是中华礼乐文化是怎样兴起和在鲁国一代代传承的,讲清楚了中华文化的来源和初心,对今天的中华文化复兴和治国理政意义重大。《大运河》是为了大运河申遗、歌颂古代大运河的建设者而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呼应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国策,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评价。《北游记:苏禄王传》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形势下,给今天积极走出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深厚的历史借鉴,并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三、强烈的家国情怀,家国同构的主题永不变调。《大孔府》中的小圣人孔德成不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那样整天混在女人堆里,不懂生计事务,也没有像当时的溥仪皇帝投降日寇成为侵略中国的道具,日本东京孔庙复建庆典,邀请他出席,孔德成害怕被日本人借题发挥,坚决不去,在日寇占领曲阜前夕,他跟随政府南下,在武汉发表抗日宣言,为稳定抗战民心产生了巨大作用。《抗战救护队》中的林可胜虽然是一名华侨,但是父亲教育使他从小热爱中华,把妻子子女托付给父亲,坚决回国抗战,在日寇杀害他妻子女儿、逼迫父亲投降之时,依然坚持抗战,在受到国民党上层责难辞职之后,面对美国科学院的名利诱惑不动心,而是跟随中国远征军出国做军医,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结。

四、扎实的文史考证,经得起各方面的推敲和时间的检验。当前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历史题材的创作极不严肃,有的是戏说、穿越、胡编乱造,有的由于历史知识有限,古文看不懂,功夫没下到,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乱了朝代。杨义堂重视做到认真求证,实地考察,一直到有关的资料全部穷尽了,把来龙去脉都研究透了,才开始搭建故事、下笔写作。他的《大孔府》出版后,一些领导和孔子后裔抱着挑毛病的想法找人进行考证,结果发现80%以上的情节都是真实的,而一些编造的部分也合情合理,这部书出版8年来,年年加印,成为曲阜“三孔”景区的标配和当地导游培训的教材。写《北游记:苏禄王传》的时候,德州苏禄王墓的所有资料都搜集完之后,他又查阅元代、明代海外交往史,查阅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历史资料,研究当地的风土民情,把苏禄王来中国的种种奇遇写得摇曳生姿,这部书成为德州苏禄王墓景区的礼物和名片。

五、中国风格的故事叙述,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家常讲自己小时候在乡场上听瞎子说书,那激荡人心的故事在其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讲少年时代阅读《史记》《左传》以及《红楼梦》《水浒传》等历史名著,深受滋养,后来在写电视剧《大孔府》时,对故事、情节、冲突、人设又有着刻苦的训练。可以说,杨义堂的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传统一脉相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学特别是中国古典名著名著是他创作的营养源泉。他说:“远离那些意识流、后现代、寻根派、魔幻现实主义等等西方流派,我的历史文学创作,是中国史诗文学的回归。我只是希望,能够真实地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他们的曲折命运,体验他们的爱恨情仇。”

六、人物的选择和塑造,是我们今天时代所需要的历史英雄。杨义堂写的这些主人公,如《大孔府》里的小圣人孔德成,《大运河》里的治河功臣宋礼、白英,《抗战救护队》里的林可胜,《鲁国春秋》里的季文子、叔孙豹、孔子、子贡等等,他们不是历代帝王将相,不是李自成、洪秀全那些起义军领袖,而是历代的功臣卿士,是对国家、对中华民族有大功劳的人,是当时国家的柱石、民族的脊梁,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文化的延续有大功劳的人。作家在这些主人公身上寄予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中华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英雄,来为大国崛起培根铸魂。杨义堂旺盛的历史文学创作,恰逢十八大以后,中国走进新时代的这几年,作家在孔孟之乡,亲身感受到习总书记视察曲阜发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的殷殷之情,春江水暖,他引领风尚,大器晚成,奋蹄疾行,借用历史的参照,为这个时代培根,其立意高远,厚积薄发,成就斐然,真是令人感到欣慰。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