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唠叨
生命的长河中,有静静流淌的叮咛;亦有波澜壮阔的嘱托;也有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是母亲亲切的唠叨。
小时候,家境贫寒。日子过得自然是捉襟见肘。每天清晨,母亲早早地起来,为家里人做好了早饭,叫醒全家人,一家人围在桌子旁。每每这时,我把饭粒掉在桌子上,或是剩在碗中时。母亲都叫我将桌上的捡起来吃掉,剩在碗里的耙拉干净。母亲常拿《闵农》这首诗来教育我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爱惜粮食。接着母亲就要唠叨起来了。这节约是中华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继承,还要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要时刻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
母亲是勤劳的,也是辛苦的。常常是吃过早饭,母亲将我送上学,回来后再把家里的鸡、猪喂一遍,赶鸭子到村边的小河。忙完,母亲扛起锄头躬耕于田亩之间,开始了一天的辛苦劳作。中午我放学归来,去田里接母亲,母亲一边锄地一边唠叨起来。只有你实实在在的耪,待到秋后,粮食才能长得成实,斤数也足。更能卖上个好价钱。这铲地和呀,就如同学习和做人。要脚踏实地,不可糊弄。你只有埋头苦学才会取得好成绩,学懂更多有用的知识。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价值。这做人呢?只要你实实在在地与人交往、交心。你才会赢得大家的信任,获得周围人对你的青睐。这老话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就是这个理。有时年幼的我听得是满头雾水,依旧在母亲的唠叨中熏陶着。
母亲不仅是勤劳的,更是孝道的典范。那年夏天,年近八十的奶奶到外面溜湾时,摔倒了骨盆摔裂了。奶奶住了一个月的院后,回家静养。躺在炕上,打了石膏,一动也不敢动。母亲是忙里忙外地照顾奶奶。为了给奶奶补充营养,母亲就将生蛋的老母鸡杀了炖了汤。母亲说,喝鸡汤有利于骨头生长能尽快地让奶奶康复。炎热的夏季,汗水打透了衣衫,母亲给奶奶买了竹制的凉席。一天换了好几遍被单和衣服,生怕奶奶久躺后,身上起了痱子或是得上褥疮什么的。中午奶奶睡着了,母亲常常是坐在奶奶的身旁,轻轻地摇着竹扇,为奶奶驱暑、驱蝇。有时看着忙碌的母亲,我就会帮着时不时地搭把手。于是母亲的唠叨就会顺便地来了。母亲说,奶奶为这个家操劳了一生,如今奶奶病了,我们就应该好好地照顾奶奶。这尊老、爱老、敬老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同样需要恪守和传承。
除了有孝心,母亲的心永都是炙热的。隔壁的三婶,刚过不惑之年,三叔外出务工遭遇不幸,家里扔下了两个读书的孩子,还有一屁股的外债。三叔走的时候,三婶哭的得是昏天暗日,母亲是一顿的苦劝,她三婶啊,想开些,这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不还得过日子吗?以后有个为难着窄的,你尽管吱声。于是隔三差五地母亲就去三婶家坐坐,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还经常地开导三婶往宽处想,没有过不去火焰山。有一次,放学回来。母亲不在,晚饭也没有做。屋里都上灯了,母亲才急匆匆地进家。我生气地问母亲,母亲说,三婶家的驴车坏了,掰了一地玉米,眼瞅着就黑天了,可急坏了三婶,母亲知道后赶着自家的驴车,帮着三婶拉了一下午的玉米。饥肠辘辘的我真的生母气了。这时,母亲一把将我揽在怀里,抚摸着我的头。唠叨又始了。孩子,这人活着有时不能光想着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你说谁家不都有个难事儿,三婶与咱们老邻旧居地住着,娘能看三婶的笑话吗?以后,你长大了走进了社会,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就尽最大可能去帮。积小善为大善,积小爱为大爱,这也是咱中华族不可丢弃的瑰宝。
如今,我长大了。走上了社会。身边再也没有母亲时常的唠叨。似乎像是少了点什么是的。每当我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想想儿时的一幕幕,才倏然地觉得那是母亲传给下一代的最宝贵的财富啊,让儿女们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