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八十年代中期,人们普偏认识知识所带来的力量,学知识、学专业氛围高涨。一时间,我要学习之势成主流。夜大、函大,在职上学、脱产学习的,成为社会上的特需产品和社会新的时尚。
这时中央党校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分别在军队、铁道部和上海市范围内,公开招收举办,在职干部函授教育大专班。
我得知此消息,已是在其它单位人员,准备复习考试好久之后。在大家轰轰烈烈的学习气氛渲染下,我也需要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这也是工作以来,我遇到的第一个学习的机会,于是积极地报了名。
入学考试的前几那天,我才得知,我也要参加文科的入学考试。因为在招生广告上,有老高中毕业和中专毕业生可以免考入学。后来才知道,是指老的高中生和老的中专毕业生可以免考入学。
入学考试是在当时的铁路分局所在地的省会城市。考试那天,在考场遇到了一些中学同学。经他们说,才知道别人已经在单位集中复习好久了,还请了专业辅导老师那。
可见,当时社会,我要学习的氛围有多热,只要有机会学习,大家都不愿放过。我只知道忙着工作,单位通知考试我就来了。本身我参加高考是学理科的,这次也好,来测试一下我的文科水平。
考试后不久,铁路地区办事处生产科的苏主任,电话通知我去电务段会议室开会。到会场后,看到的多数都是中年人,好多还是铁路站段的领导。主讲的就是苏主任,听了一会才知道。这是中央党校函授的学员,豫南铁路地区总共有三十二个人,组成的一个函授学习班。
这里没见到几个入学考试的同学,多部分都是免试录取的,加上我考试录取的也就四、五个人。
会议还将三十二个人划成两个班,豫南铁路以淮河为界,南、北各一个班,统一管理。三十二个人分别划成五个组,北岸班两个组,南岸班三个组。我还被指定为南岸一组的组长。
这个函授学习班的组织严谨,让我走出了工作以外的学习、生活圈子,结识了一生中不多得的好友。更学习了他们做人、做事诚恳、踏实的生活作风。
函授学习是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加录音、录像串讲教科书,单科考试结业完成。中央党校编制教材,面授、串讲辅导,制作录音、录像。以小组集中看录像、听录音为主要学习方式。我的办公室就常是我们小组看录像、听录音的场所。
学员们第一次集中,是在中原省会城市的铁路分局招待所。招待所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这里有铁路局机关、分局机关和各站段的学员,可谓高朋满座,都在渴望着学习。
党校的负责人宣读了中央党校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宣布了学员的班级编制和各班班长、副班长。我被宣布为豫南班的副班长,协助苏班长工作。
苏班长长我十二岁,是老的铁路机械学校,机车乘务专业毕业生。开过蒸汽机车,当过分局机务调度,当时是淮南铁路地区办事处生产科的主任。
苏班长待人热情忠厚,做事稳健干练。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同事、同学关心无微不至。
开始函授学习不久,京广铁路筹备电气化改造,苏班长就被抽去做电气化铁路改造的筹建工作。日夜奔扑在建设现场,协调处理着方方面面的建设问题,为铁路改造升级发展呕心沥血。
电气化铁路改造后,他任淮南城铁路供电段工会、党务工作。常常出现在铁路沿线工区、班组。深入到工班、职工家庭。终日的辛劳疾苦,使他染上肝疫。
他过早的离开了心爱的工作岗位,顽强的同疾病做斗争。
他一生养育了一双儿女,精心培育她们成才。分别将她们培养成硕士、博士,为国家的金融机构担任着副总和豫北城市电信工作负着总责。
函授学习期间,一位同学的孩子患了白血病。他主动组织同学捐献帮助,组织班委到病房、家庭探视、安慰。
别人有困难时,他就主动走向前,你遇到问题,他总能替你想出解决的办法,和他在一起,就能体会到人与人的温暖。
记得二零零八年的夏天。我的女儿高考前后,他从京城返回豫南城市。亲自到他工作过的同事、朋友的工作岗位一一探视。
在我的办公室,我看他面色还很正常,我便急切问他与疾病斗争的状况。他还谈笑风生的对我说,没事了。
他便急切关心的问道,我女儿高考的情况。我告知他,我女儿录取在中原轻工业大学。他甚是高兴和兴奋,一定要为我女儿庆贺一次。
我把庆贺的时间,安排在几天后的中午。他亲临参加完庆贺,当天下午便返回了京城。
一周后,凭着我的感觉给他打了个电话。他的孩子接通后,他给我通话,还是说很好,没事。
两天后,我突然接到他孩子的电话。告知,他已辞世。
我赶往京城,这才知道。
他在京城已住院多时,手术都做了三次。回到淮南城市,到他工作过的同事、朋友的工作岗位,那是一一谢探,那是在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之后。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不愿让同事、朋友为自己分忧。一生只想着别人,生怕别人为自己分心或忧伤。
原本他计划探视完同事、朋友就立即返回京城。为了为我女儿的庆贺,他自己硬是带着疾病的煎熬,无声无息的等待了两天。他是把痛苦自己忍下,把快乐留给人间。
我与他的孩子接通电话,他已奄奄一息,他强打起精神与我通话。他告知家人,如果他不通话,怕引起我的怀疑,他担心我的工作很忙。
我在京城的三零二医院,主持了他的追悼大会。仅自发的来自中原、中南铁路单位的同事、朋友近百人。
追悼这位,为铁路基层发展、建设呕心沥血一生,一位可亲可敬,心里总是装满别人,累倒在工作岗位,又顽强地同疾病做斗争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