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静川的头像

静川

鲁迅文学院学员

文学评论
202012/02
分享

阿未的诗:潜藏一种内在的变化和深度

          阿未的诗:潜藏一种内在的变化和深度                       

 

                                 ——浅谈阿未和他的诗歌

                              

                                                 静川

 

20多年恍然如梦,中国诗歌又一次从低谷中探出向上的曲线,回望诗人经历的落寞与沉寂,我们从诗歌必将死亡的预言中,一路突围出来。在这20多年里,有很多爱诗的人放弃了成为诗人的梦想,许多已成为诗人的人,也收起了诗人的桂冠,试图忘记诗和诗的荣耀,随生活的潮流沉潜或者升腾……剩下来这些坚持到底写诗的人,才是真正的诗人。对这些真正的诗人而言,无论他们生活在何处,诗都安放在诗人的心底。

 

阿未,就是近20多年来中国诗坛的代表之一。他的心路和创作经历,也是近20多年中国诗歌的缩影。他从自己的心灵和生命经历出发,悄悄地不计代价不计名利地开垦心底原本属于诗的领地,并形成了自己成熟的诗观……我和阿未算是同一个时代写诗的人,能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坚持到现在,确实不容易。虽然中间我们都不自觉地放下过笔,自从有了互联网,先后又重新捡了起来。诗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舍弃不了的爱好。

 

阿未的诗成熟的比较早,我就从2008年他在新浪开博作为读他诗歌的切入点,我感觉这十几年里,阿未的诗始终没有太大的跌宕,他坚持自己独到的叙述风格,稳健而又深情地向你诉述关于他自己的那些人生和情感。他开博的第一篇文,是写给儿子的散文诗四章,写出了真爱和真情,他对自己的儿子嘱托也非常的自信“儿子,要走我们就走的很远,把十几个季节的天真背进你的行囊;把所有的故事都静静地牵上,这是你生命中的一次大迁徙……”(选自《儿子,要走我们就走的很远》)阿未的散文诗语言凝练比喻形象,在十几年前这样的诗里,他就已经运用动词和哲理语言。还有诗中的爱意,一直是那么真诚和坦然。比如“爱你,就象日出月落般永恒……我不想是一条柔软的绳索缠住你,让我做一条温情的线吧!随你漂流,随你远行!”(选自《儿子,我无法拒绝对你的爱》)还有“我做过梦。在季节的河川中我是你漂流的舟子,让我载浮你……我会用我一生的真诚就这样送你......”(选自《儿子,让我带你到你要去的地方》)包括“我襟怀洞开,让父爱如涌,在一生的潮汛中,为你排成坚固的樯帆!我跣足而行,让深情如铁,在未来的谷地上为踏出宁静的平坦!”(选自《儿子,因你我的灵魂将永无宁日》)读这样的诗,我感觉眼圈里含有温热的东西是自然的,我从阿未的诗里,已经明白了——父爱如山的含义。

 

阿未写情的诗还有很多,情与爱有时是分不开的,阿未诗中的情与爱,有时会隐藏一种高度。比如这样的诗句“春天的痉挛苦过咖啡/苦过蓝天之下凝固的/所有惊恐。/惊慌失措的鸟们/眼里噙着泪滴/和我一样尽失归路”。把鸟拟人化,写出了情趣。最后诗人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因此泪流满面/我因此痛恨咖啡的苦味……午后的咖啡/浸泡已是满眼苍翠的/我们的春天”。 (选自《午后》)春天是美好的,不过在诗人眼里这个春天为什么是这样的感伤?有些诗,我们确实应该了解诗人的写作环境,2008年,汶川大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害,及灾害给人带来的苦痛,在诗人阿未的内心同样留下很深的阴影。一个真正好的诗人,他的写作是需要一种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担当。阿未就是这样的诗人。

 

阿未是位很有灵性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鲜活,诗的表现手法也很灵动,他对自己的故乡、亲人和朋友的热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有人说阿未的诗读多了就乏味了,认为他的诗歌写作是一个套路,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实不然,我从他新浪博客2008年到2018收藏的诗里仔细阅读了一遍,冷眼一看,他的诗长的都是一个模样,高矮胖瘦好像差不多,其实仔细品爵不然,阿未的诗歌创作一直在悄悄变化,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还是苏轼有两句诗说的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都和阿未太熟悉了。最近,吉林市作家文库丛书《吉林文学作品精选》刚刚出版,我和阿未的诗都收录在诗歌卷,书中收录阿未发表在2012年《诗刊》 4期下半月的组诗《季节的证词》共12首。阿未的诗比喻形象、灵动、活跃,他很会运用动词,比如 “青草在微风中抖动小小的翅膀”(选自《多美》)“所有与春天有关的词语在集结/它们被阳光照耀,被流水/冲刷,被四月的微风放牧,有些/就变成蝴蝶了,在氤氲的气息里飞”“ 草青,在腐叶中/探出头来”“ 酥软的泥土里/再也藏不住的秘密,成为/千军万马的动词”(选自《四月》)这些诗的语句,名词和动词安排的非常好,语言形象而不古板。最后一首压轴诗《季节的证词》和其他11首诗的思维有所相异, “和一棵落叶纷纷的树站在一起,和树上/一枚熟透的果实对视,和风起后的/第一场秋寒遇见,我忽然也成了/一枚将落未落的熟透的果子,脸上/涂着秋天的颜色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诗人面对秋天,有些触景生情,是自然合理的“在瓢虫飞舞中/我开始眼花缭乱,我的影子一再被风/吹低,被一片接一片的落叶遮掩/我就成了从碧绿的童年中穿越而来的/一个略显枯萎的灵魂,被时光/雕出无奈的表情,被风抽干曾经饱满的/水份……”读阿未很多诗,他诗中的情感有时候是孤独的,我觉得好的诗人,会在孤独的斗室里,写出满意的好作品。阿未的写作是有预谋的,他的诗总会把自己从伤情和困扰中拯救出来,他笔锋一转“所幸九月的阳光尚好,她/还原了时间的真相,也照见了我躲在/果实背后瑟缩着的身体,我只好/一动不动,在果实落地之前好好活着/用微微战栗的情绪,充当季节的证词……”这首诗的成功,关键在于后一段,他又一次逃出生命的围城。   

                                        

我曾经说过:没有天生的才气,累死也写不出来好诗。阿未也是中国诗人当中很有才气的诗人,无论写情还是写景,他的灵气和深刻的内涵,都会潜藏在诗里。就像《作家》主编宗仁发说的,阿未的写作建立起了一种对诗歌宗教搬的敬畏感,读他的诗犹如置身于江南园林之中,你看得到叠石曲水、亭台楼阁、一草一木,但还有另外的东西不可言传。我认为宗仁发所说的不可言传,就是阿未对人生与诗的特殊感悟。我记得在2015年《诗选刊》第10期上,读过阿未这样的诗句 “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来,我只想/离活生生的场景近一些……”他从人世间这个活生生的场景里看到了……玻璃窗外,生活被清晰地诉述着……透过厚厚的玻璃/照在我的身上,这些让人依依不舍的情景/我是多么熟悉……”阿未的诗,大多以自己为视角,他的诗贴近生活状态,诗也就贴近了读者,但这些诗的内容、语境、情感,并不限于一己的写作经验;而是通过诗人的感知,或说是对生活的态度,将内心的情愫用诗的语言传递给有“我”之外的生活。阿未的诗,语言没有故意雕琢的痕迹,总是滔滔不绝,情感贯通全诗。

 

阿未是个能耐得住寂寞的诗人,他的内心一直拥有人生的个性定位,他不浮躁。他的诗每一首都力求真诚,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悟。他宁愿忽略理论层面上的一些东西,也不会丢失真实的情感。阿未的诗写的随意:真实。纯洁。朴素。我记得毕丰在接受法兰西学院荣衔时说过:“风格即人格”。 我觉得写诗和做人一样,其理东西相通。他的诗语言不老,情感不老,多少年后随便拿出一首阿未的诗,读起来没有过时感!后来阿未出了一本诗集,就用《在靠窗的位置坐下来》这首诗,做了诗集的书名。

 

阿未的博客好诗很多,比他送我的诗集全面。他的博客更新很快,这也说明阿未是个勤奋的诗人。他的诗写的稳健,这是阿未的性格,就像这首诗,“告诉我你是谁,为什么你总是轻倚在/我内心的落日下,淡淡的微笑”(选自 《谁》)。读这样的诗句,就像与他喝茶一样,慢慢细品,神安于心。阿未的写作,其实没有什么技巧,他的每一首诗,我敢说不是逼出来,是他在生活中沉淀的积累多了,思考的成熟,诗在他心里也就不紧不慢地释放出来了。“轻倚在落日下,淡淡微笑”阿未给读者的想象是随和的,他给读者的诗意,是美妙的,这种美妙之感,让我又想起宗仁发老师的言外之意,还是不可言传。阿未的诗在语言上,非常注重细节,语境细节的具体化而获得他能获得的一种诗中的意义。阿未很善于掌握诗中暗喻的情节,诗中藏匿细小的故事,和他揉进的真情实感,也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诗歌创作不容易超脱的现实。在诸多的诗人当中,阿未是我唯一读诗又读人的朋友,认识三十多年,不常聚,但常念。就像他在江城日报与记者访谈说的那样,他是个感念故乡亲人、家人和友人的真情诗人。对于阿未的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现代新诗也不过百年的历史,很多东西处于实验的阶段,但实验是否能变成经验,是否能进入历史,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当然,也不能因此说今天的读者就不能判断诗歌的好坏,毕竟五千年的诗歌就摆在那,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阅读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很多读者要比我对阿未的诗怀揣泾渭。但阅读经验不能成为一种评诗的束缚,不能认为经验之内是诗,经验之外是非诗。著名诗人于坚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阿未的诗最近几年变化很大,2017《作家》12期发的一组诗,语境与结构,包括诗的意境,都有了内在的改变。但不管怎么样变化,阿未就是阿未自己,他的诗歌是多元化诗歌时代的代表之一,就像当年的汪国真先生,每一个诗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读者层次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我不太喜欢用“标准”这个词衡量任何一位诗人,就像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泾渭,都令人可笑!我觉得,每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读者群,我就是阿未读者群里的一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