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棠长篇小说《大姐和她身边的人》序言
静 川
与散文、诗歌相比,小说显然是一种普罗文学中最为大众化的文本,因为,在最早的时候,它甚至可以满足目不识丁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在上古时代,人们通过口头讲述神话、传说与故事,以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要;到了唐代以后,讲故事的表现手法已经成为讲唱艺人的重要表现;到了宋、明、清,城市的经济有了更好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以说话谋生的艺人就有了更好的生存空间,再加上造纸与印刷技术的日渐成熟,原本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通过改编、润色成为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进入市场,鲁迅称此为“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
历经很多年的发展以后,在书籍市场上,小说已经成长为最为显赫的一个品种,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它的通俗易懂和内容丰富,吸引来了众多拥趸。这是诗歌、散文等其它文学文本永远也不可及的。小说的读者市场很庞大,既可以让书商赚钱,也能够帮政治家用来影响意识形态。小说,还可以改编成优秀的剧本,拍摄成电影、电视剧……小说作品的传播途径很广。小说在各种文学作品的百花园中独秀一枝,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我上中学的时候非常喜欢读小说,古今中外的,读了不少,最近这些年很少读小说了,特别是长篇小说,真的没时间读。但我这几年主编《长白岛》文学,读过大量我市作家的小说文本,有很多小说作品,盛誉名家小说的名作,他们的文本真实,扎实,朴实,都有做人的规范,其实并无二致。这其中,就有长篇小说《大姐和她身边的人》的作者陈海棠先生,在我的心目中,就正是一位具备着真实、扎实、朴实优秀品质的好人。有道是文如其人,他的作品呈现出同样的品格,实为顺理成章的。
真实做人,指的是为人处世,须表里如一、胸怀坦荡,要实话实说、不言诳语,等等。做到这一点,无须经过技术层面的培训,只要在个人修身上达到一定水准就可以了。而把小说在艺术层面写到真实这么一种境界,则要复杂许多,需要作者具备认知生活本质的见识、和艺术地展现真实生活的能力;但究其根本 ,还是取决于作者是否能够真实做人,是否能够一丝不苟地忠于生活,是否能够心无旁骛地对真实的生活进行艺术再现,这对一部好的小说创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前不久,我读过我市作家吕凤君先生的两部长篇《雪花大如席》和《暴马丁香》,我在《江城晚报》上发表的评论中谈到现代小说创作是从生活的智性中炼取的精华。所以,我一直认为,小说不是故事,更区别与散文。小说的主要工具,就是小说的语言。纵观古今中外,任何有成就的小说家和经典作品,无不是令人瞩目的语言建筑师。
小说也是一种讲故事的文学样态,而故事,又是通过对情节的虚构来完成的;但这里所说的虚构,绝非胡编乱造,就像陈海棠先生在我的访谈中所说的:“更不能硬把背心说成是内裤”。事实上,一部小说的故事能否引人入胜、情节是否合情合理,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生活积累扎实与否、对生活本质的认知深刻与否,正是在这一点上,陈海棠先生有着突出的优势。他生活经历丰富,出生在农村,生长在松花湖畔,后来举家迁进城后又下乡插队三年,尔后回城招工进了工厂,他退休后又在小川村种地、养殖,恢复自己的田园生活,返璞归真。农闲猫冬时,在寒窗内,炉火旁,专心小说创作。他的大半辈子,经事多多,阅人无数。观察人,思考事,这大半生的阅历沉积,构成了他的一种文化自觉。这样的日积月累,无数有个性的人,许多有意思的事,经过反反复复思考以后,便成为他积淀在脑海深处的一笔财富。记得鲁迅曾经说过:“烂熟于心,呼之欲出”的人和事,便从笔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成为鲜活、生动的小说佳构。
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路易斯·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陈海棠先生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在我看来,首先是得益于他通过扎实的生活实践所拥有的扎实的生活积累。
至于小说的朴实,是通过语言表述,来铺陈一个合理、生动、有意思的故事,并且要在情节的展开中,丰富其中的人物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作者的价值判断和爱恨取向。面对普罗大众这么一个阅读主体,小说一是要能够吸引他们来读,二是要可以使他们获益。而达到这一目的不二法门,在艺术层面上就是情节构思和语言表述能力,摒弃花里胡哨,坚持朴实无华。不要企图用情节的故弄玄虚或语言的装腔作势,譬如故意写的很晦涩、很脏,来掩饰作者的生活积累不足和认知水平低下,这样做的结果,反倒会导致读者产生阅读障碍、甚或无法卒读。陈海棠先生当然不是在艺术上已臻化境的小说家,但他的作品在结构和表述上坚持朴实无华,有亲和力,具感染力,让人读起来颇感受用,却值得称道。
陈海棠先生的这部长篇小说《大姐和她身边的人》从2018年就在昌邑区作协会刊《长白岛》文学上连载了26章,编者抑或读者都很誉赞。为此,两年前我在吉林市的松花江畔长白岛候鸟风景区,邀请了作者陈海棠先生做我的二期吉林市作家访谈。也就是在那次访谈中,我更加喜欢这部长篇小说的真实性。1993年,他在松花湖的唐家崴子开旅游船的时候,认识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姐”,后来回单位工作又与大姐偶然邂逅,后来相处久了,就成了朋友。又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大姐讲述了她的前半生坎坷的经历……故事很感人,很入戏,也许是大姐生活中的眼泪,让他后来腌制好了这部长篇——《大姐和她身边的人》。
为写这部长篇,他两次去太平公社赵家岭大队(现在叫村)。为了找到临场感,细节写得真实,他预约那里的冬夏,为这部长篇里的风土人情独自采风。这部长篇的场景很多,但大部分的篇章是背靠吉林市江北的土城子,他工作在化肥厂,栖居在土城子,许是他对土城子的了解更默契,更顺手驾驭这部长篇作品。
说实话,吉林市辖区的县级市,我对桦甸确实情有独钟。桦甸不仅仅有白桦林;有肇大鸡山的故事;有抗联的密营;有八道河子的枫雪部落和明峰山庄……还有很多知名画家和作家,这很值得我时常想念。陈海棠先生,也是出生于桦甸。他童年的梦,还在常山的兴隆沟里藏匿着。那里的山山水水,农村的生活,都是他这部长篇的艺术铺展。后来他进城后又有过“知青”下乡三年的经历,因此,这部长篇里面的好多农村情节,他写的很顺手,拿他的原话说“就坡下驴”, 写的很自然。
陈海堂先生长篇小说《大姐和她身边的人》,聚焦于当代中国的一个山村与小城,时间跨度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 故事围绕着一个大姐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个让人百感交集的故事,塑造了众多职业不同、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有异的人物,展现了一幅生动而真切的现实生活画卷。一页一页读下去,我彷佛是在重温自己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只不过小说里展现的,要比原生态的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生动、更感人。真实而艺术地再现生活,对小说写作者而言,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操守,陈海棠先生在这个方面的追求和坚守,让我感动。
这部长篇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但作者的写作角度思考的却很成熟和稳健,内容避开了政治形态的复杂性,人物在现实社会的大环境下,故事以正能量的思维挖掘与再现,把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生活表述出来。这部长篇,里面绝大多数的人物塑造,都是正面的,正因为这么多具有朴实的小人物,才支撑了整部小说的框架。避开社会政治,专注于刻画生活中本真的小人物,这也是这部长篇小说的全新的写作尝试。
毋庸讳言,现代长篇小说创作是一种难度很大的劳作。缘于有许多剧本也来自长篇小说,如果有机会这部长篇小说《大姐和她身边的人》可以改编成剧本搬上屏幕,也说不定。
(选自2021.3.23.江城晚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