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冷漠
疫情从一级响应改成了二级响应。这以后,也偶尔戴着口罩出去走走。至于一级响应和二级响应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也没有具体了解过,但可以肯定,二级响应的严重程度相对会轻微了一些。
街上的行人不再是熙熙攘攘,喧嚣的汽车开始穿梭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车水马龙的景象迫不及待的开始登场,城市一片繁荣的景象也正在慢慢恢复。行人虽然戴着平时几乎从未相识的口罩,可那喜悦的心情,并没有被口罩遮挡。我想,中国的帅哥美女,也从未担心过口罩会遮挡住自己的美丽与魅力。其实,人只要内心善良,即使包裹着全身,也会把你的美丽与魅力彻底透出。
老远,就听见吵声哭声,走进一看,是两个年轻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并有了肢体的接触,一看就是小两口。不知道是不是疫情不让集聚的原因,周围没有人上前劝导。中国人喜欢热闹,所以,陌生的眼光都朝着这个方向在张望。即使不是疫情的原因,我想,在中国也是看热闹的多,劝导的人少。我觉得这是城市的冷漠,这是道德的崩溃。
虽然这种冷漠的行为在生活中已经不为鲜见。但令人担心的是,人间冷漠正在蔓延。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是道德观严重滞后的具体表现。
冷漠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对他人、对环境以及对公益事务与自己无关或者说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时,所表现出的不参与,不关心,不帮助的态度。
在我们生存的美好家园里,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的同时,为什么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偏偏就不被人们重视呢?难道,道德伦理真的在慢慢退化?
如果,因为科技走进生活,可以取代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如果,因为经济和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让人离开群体后生活,并放弃人与人之间的帮助。那么,我情愿用科技的倒退,货币的贬值来驱赶本不该有的冷漠,唤醒人间的温暖。显然,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可,这种担心确是真诚的。
过去遇事互相帮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极其普遍,正能量随时相伴的温馨岁月,即便是回忆也觉得很幸福。这种温馨与幸福,多年来,已经极少出现,少到助人为乐上报纸,好人好事进电视,并采取宣传、鼓励、表彰的方式来推动社会好风气。正能量该宣传,该鼓励,该表彰,这是好的,但如果抱着一种目的去发挥正能量,又是令人担心的。
纯洁的帮助,似乎已经越走越远;现在仅存的帮助,似乎已经和利益捆绑。
冷漠的行为不断出现,纯洁的帮助不断减少,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就要形成,让人担心、害怕。有人说:“这个社会,只要有钱就可以了”。难道“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会变为现实?真能如此,生活将会更加残酷。是人,内心都有一杆秤,这秤评判的不是重量而是道德与良心。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观看过一部短片,记忆犹新。大致内容是:天色很暗,一辆正在缓慢行驶的面包车闯倒了一个小孩,接着前轮压过小孩双腿,面包车稍微停顿了一下,后轮又接着压过小孩双腿,面包车开走了,消失在人群中。从视频上看,面包车后轮压过小孩双腿时,车有比较严重的倾斜。我可以理解驾驶员误认为是路面的障碍物,但无法理解的是目击者没有拦下面包车。这还没有完。面包车走后,接着就有一个人从小孩身边路过,都没有正看一眼,而是直接绕过;还有两辆摩托车看见以后快速靠边通过;可悲的是一辆小货车居然再次从小孩双腿压过,依然扬长而去。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报警,没有一个人伸出双手哪怕就是给小孩移动一下,避免受到二次伤害,但没有,真的没有。最后,一个捡垃圾的老人把小孩移动到安全位置并报了警。这是一个深入骨髓的冷漠视频,让人寒心至极。完全失去了朴实的人性里相互守望的本能。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冷漠已经不只是高楼大厦里的钢筋混凝土了,还有鲜活的生命里那颗冷漠到已经就要冻结的心。
我不知道目击者是不是担心别人的栽赃或者报复,才出现这种看似理性的冷漠。这种冷酷的结局,如果仅仅是因为害怕栽赃和报复,甚至畏惧到都不敢打一个报警电话。那么,社会中这种愿意放弃正义和泯灭自己善良的行为,一定是社会中有过正义得不到主张,有过善良受到过欺骗。可喜的是,现在公安系统天眼设备实现了无死角监控。天眼似乎已经取代了人性的善良和对正义的伸张。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及对权势的畏惧,似乎正在扩散和影响着下一代。长久以往,未来,自私自利定将取代无私奉献,这个结局是很危险的。
把受伤害者仅仅看作是一个路人,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这时,假如我们把这种态度看作是一面镜子,那么,看到的自己一定是非常丑陋的,我们又该如何面对?
城市没有本身的形态和意识,彰显的社会文明往往是居住在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没有正义理性的社会里,面临着这样冷漠的困惑,如果我们只认为这是一小部分人的冷漠,然而放弃对冷漠的重视。那么,可以试想,一个人的冷漠不可怕,一个城市的冷漠不可怕,可一个名族的冷漠是非常可怕的,带来的可能是整个名族的灭亡,后果的确非常严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原本城外的人已经走进城市。看似本该相互守望和帮助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每个人表露出来的却是那么的冷漠,却是那样的陌生,完全取代了过往那种喜笑颜开的温暖。显得冷酷无情的城市人,即使住在同一单元、同一层楼、甚至门对着门也形同陌路。似乎,我已经开始向往传说中五湖四海一家人的美好。
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地方。然而,属于知识范畴的门类,涉及面又是很广泛的。所以,我一直把对人的品行教育也算作是一种知识的传播。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对生命的态度,因此,各类知识的传播和接收都是对生命态度的培养。
我在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里说过:教育主要是通过说教的方式对知识输出,说教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无不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灵。所以,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会被学生视为榜样,并竭力模仿。如果老师时时处于被动,那么,学生的胆识就可以无所畏惧到法律底线,又谈何品格?这是我对品格的看法。那么,人们所彰显出的对人的冷漠又是不是品行问题呢?我不是教育家,也不是社会学家,的确无法准确回答,但我总觉得对群居的认识可以试着从小学抓起。要让人们从小就知道:个体的力量是弱小的,对别人的冷漠都可能导致孤立于人或者孤立于己,于己于社会都是不利的。
外表的冷漠要变得与人关切是很简单的,无非就是让冷酷的脸庞堆上让人喜悦的笑容,还有让除了说话吃饭就别无它用的嘴再说上几句关心的话,这样,外表的冷漠就会消失。可是,内心的冷漠如何变得与人关切呢?我认为,一是要用知识使自己获得恻隐之心;二是一定要培养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高贵品质。
存在于世间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对于一个高级动物的生命和生存环境,更是尤其显得重要。所以,生命生存的环境质量高低决定着一个高级动物的生命周期长短。
有些人说是社会让他苦恼,有些人说是人性让他冷漠,有些人说是平庸让他失去动力,各有各的苦恼,各有各的冷漠,感觉生存从未有过阳光。最终说明的都是:我们城市里或者我们社会里的冷漠就像北极冰山一样坚固。看到的结果显然是不想要的。
其实,要想城市的冷漠不像北极冰山一样坚固,只有努力学会忘记、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感恩才会获得春风一样的温暖。也只有这样,人在拥挤的城市中、在迷茫的社会里,看见的一定是人间自有黄金屋,人间自有颜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