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事情,悠远而绵长,如窖藏老酒,芬芳醇厚,历久弥新。
我出生的村落很偏僻,看似不该受风气开化之先,但各家各户都很重视小孩的教育,都祈愿自家的孩子能读出书来,吃上公家饭,村人们这些朴素的愿景使我们整个小村落读书风气很浓厚。我父母自然也是如此,即便子女多、家境弱,也还是要咬牙供我们念书。
小学四年级,我们的村小从老址搬迁到原军工厂遗留下来的子弟学校。二层小楼房,坐北朝南,青砖绿瓦,前面两棵笔直的松柏,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建筑。它带给我们这些乡土娃的不仅是新的教室,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文化。他们留下的一些书籍、文具、作业本,令我艳羡不已,觉得这是一种有别于父辈们的异样的生活,多年之后,才发现自己现在的样子还是受了这些事物的影响,这在当时并不是明晰的。当时还懵懂,只觉得要向这些别样的生活去靠拢,而靠拢的方式能想到的就是买书,到大城市(抚州)买书回来看。
那年暑假,父母卖完一板车西瓜,回家已是晚上八点多,母亲把我叫醒,从黑色粗布挎包里拿出一本书,很遗憾书名已记不清,不可妄写。那本书带给我的兴奋和喜悦是震撼的,毫不夸张的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陡然已成为了一个文明的人,它的油墨散发出来的气息,影响了我这前半生。次年的冬天,我代表学校参加了全乡的写作比赛,一大早,穿着大哥几乎过膝的棉袄,坐在丁长龄校长的二八自行车后座上,冒着风雪,冷冷索索奔赴乡中心小学,即便如此,那份荣光似乎骄傲地洒满了整个马路,幼小的心灵随着咯吱咯吱的车声一路飞扬。三十年过去了,也不知长龄老校长现在怎么样了?
三年初中,家境的极度贫乏让我这些年的求学生活甚是不堪,因为每周住校的伙食费总是让母亲犯难,期间也曾借过一些书,看过几本书,印记都不清楚。只记得初三毕业那年曾写过一篇不长的散文,内容是表达某种哀伤的思绪,散文得到了当时班主任二同老师的高度赞扬,李老师朗诵这篇文章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高中的时候,适值学校分配来了很多年轻的老师,他们热情而无忧,热爱运动,授课方式自由、随性,对待学生平等宽容。我当时的国文老师祝国兴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所有在与不在我忆念里的老师们,你们的风度和气质都给了我深深地影响,让我在自己教书生涯中能够仁爱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作品,并因此爱上了先生的作品,这种热爱,简直是狂热和毫无预见的。记得参加工作几个月之后,我买下了《鲁迅全集》,一页一页的翻,一本一本的读,甚至一行一行的批,一段一段的背。时至今日,那套全集所剩无几,暗红色的书套几已脱落,内页早已泛黄,偶尔翻来,仍有他乡遇故友之感,令人唏嘘不已。据闻先生的文章在教材里已有些删减,但我始终认为,先生的文章和风骨真乃千古风流。
师专三年,家中情景略有改观,这三年,虽说匆匆而过,但她的图书馆里还是留下我很多很多的身影,在那里,借过很多书,读过很多书,已难详述,但诸多名家的小说、哲学著作让我开了眼界,宽了心胸。
有一本书至今不忘,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大仲马写的通俗历史小说《基督山伯爵》。很多七零后的同辈人应该都还能记得抚州城的那个丹桂书店,书店早已不在了,很多年前已改做其他商用了,想想那个时期应该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年代,不然,那块繁华地怎会成为书商看中的地儿呢?单从读书这点来说,那应该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时期。我每周把不多的伙食费节省一点,大概五周之后,我揣着这些钱款,拿下了这本厚厚的《基督山伯爵》,那天午后的阳光灿烂无比,到现在似乎还能感受它的温暖。这部书的最后一句话,“人类的希望,在于等待和忍耐”,让我铭记终生,受益匪浅。
大学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比老家更为偏僻的角落乡镇,距家百余里,转车极繁,甚是不便,自然周末就少回家,空闲的时间像海滩上的沙子一样,富足而慵懒;工资并不多,但对于像我这样经常被钱为难过的人来说,简直是巨款。利用这些时间和余钱,倒也走了几个地方,交了一些朋友,但更多地还是买书、看书。书买得很杂,看得也乱,史学、哲学、传记、美学、小说、诗歌都看,没有很实际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在时间里陷入空虚和无聊。在这些书里,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朱东润先生的《陆游传》,李泽厚先生的《批判哲学的批判》,海子和西川的诗歌也热烈的喜爱。如今书中很多内容只能记得大概,但在那时,它们丰富了我的身心,润泽了我的灵魂,让我能摆脱粗鄙,远离低劣。稍遗憾的是,当时科学理论方面的书几乎没怎么看过。那五年,我一边教书,一边拼命阅读,总是把自己读书中看到的故事、获得的感悟深入浅出地告诉我的学生,估计也有一些学生受了我的影响,爱上了阅读,因为我购的很多书都被学生收留了。那些书,或借或赠,在别的地方延续着它们的生命。
在我所读过的书中,想特别来说一下《红楼梦》。这部书,应该是中国小说艺术成就的集大成者,少时就有涉猎,但所知甚少,后经了些人事,历了些艰难,再读此书,愈发觉得她的珍贵之处。书中的一些言语至今仍记得,开篇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第五回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阅读着这些文字,咀嚼着个中味道,那时的我总是颤栗不已,身体时常发抖,现在重温,依然喜欢的不得了。读着读着,我开始用笔记本手抄《红楼梦》,一字不差,一点不误。每天读一点,抄一点,一直抄到了第三十六回,后来为人夫,为人父,为谋好点的生计,终是没有抄完全书,想来挺可惜,挺遗憾。
十年前,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教师选调考试,清晰地记得,当我写完试卷作文的最后一行字时,全身大汗淋漓,有种虚脱的感觉,后来,我跟朋友提起这事,说我倾尽了这么多年阅读所积累的智慧、经验和文辞来写那篇作文,只要阅卷者能用心去阅读,我必得高分。那篇作文我拟的题目是《黑夜里的星空》,文中人物事故,聚散之迹,悲喜之情,多是个人所历,真情所至。我顺利地通过了那次考试,感谢未曾谋面的阅卷者,更感谢自己与书为伴的岁月。
时光荏苒,一晃进城十年,女儿都要小学毕业了。人至中年,诸事还好,但依然在阅读,依然没有什么实际的目的,只是为了内心的安宁和从容。欣喜的是,小女已藏书近200册,书目也很杂很乱,因为我觉得真正的阅读应在功利之外、梦想之中。
最后,想用电影《后天》的一个场景来结束本文:当人类遭遇冰河绝境时,片中主人公用无数的书籍焚火取暖,借助这些光明和温暖,人类才最终走出了困境,获得了新生。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