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从事案牍工作,加之业余爱好文学写作,总有人问,你应该喝酒吧,“李白斗酒诗百篇”,文人都好这口。你应该抽烟吧,熬夜“爬格子”的都抽烟,有时到地上捡烟把子都要咂几下的。我真不好喝酒、真不抽烟。哎,那是文人中少见的。我说,不是文人,若非这么叫,比照这标配的话,那就算“伪文人”吧。
但我喜欢喝茶。我们鹤峰县最不缺的就是茶,全县有茶园近40万亩,其中有机茶约11万亩,20万左右人口的小县有14万人吃“茶叶饭”,人均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前列。“一叶兴、百业兴。”茶产业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我老家所在的乡镇、村,在全县茶产业发展中并不占优。一是在数量上比不过大部分乡镇,二是海拔较高,属二高山,没明前茶可采,赶不上时,赶不上价。
说实话,印象中真正让我喜欢上喝茶,还要说中营镇的翠泉茶。我1994年参加工作,两三年后才经常喝茶。那时在本地中学任教,一帮年轻教师朋在一堆,围炉夜话,饮茶扯淡。喝的就是翠泉,8号、9号茶,一袋100克装的那种。开水一冲,一股特有的栗香味儿就氤氲而至,连泡几泡,余味犹存。喝这样的茶,的确容易上瘾!
茶如女子,可闻香识人。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写道:“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一闻栗香味儿,恰似翠泉茶。甚觉其名也佳,完全嵌合于骆宾王的“百重含翠色,一道落飞泉”诗句中,进而关联“高山流水”悬浮高冲的茶道操作,顿觉神韵延宕,别有妙趣。
茶如人生,可细观浮沉。年岁见长,也阅历过一些世事。静谧时分,端着杯子,啜饮过往,想着人物聚散、境遇变迁,灵感乍现于冲茶的那一刻。你看,茶叶在沸水中缱绻翩跹,舞蹈一般,渐次舒展,一场涅槃,一场轮回,犹归原态。然一浮一沉,与人生何异?窥一茶杯而知人寰,一个圈子里的无数沉浮不就是芸芸众生么?悟到此处,人生许多如意和不如意的便漾上脑际,又沉潜心底,竟似杯中之物。
这几年,我喝到了本乡本土的一种古树野茶,昔日学生家制成,用箬叶包装,取名土家茶粽。泡来,天然之色、草木之香、山野之味,古朴而鲜活,大有不事雕琢、返璞归真之感。或许喝茶,要合时宜。如年轻时喝翠泉,人与茶,都是柔嫩、润泽、饱满的,充盈而外溢;在已过不惑和渐知天命的年龄段,碰上这一款茶粽,也是比较应景的,有日就月将的原味本色,有栉风沐雨的沧桑绵长,冲和而内倾。这位学生2014年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家知名外贸公司,常年奔忙于东南亚一带。见他在朋友圈推介古树野茶,即兴附上一首打油,“亮汤润喉更佐酒,幽香沁脾如春风。深山箬叶老茶树,佳茗化粽慰乡愁”。谁知他竟将我胡诌的这几句裱了起来,让我不免汗然。打油初衷是为茶叶点赞、为乡愁说辞,为文却是草率轻佻的,哪禁得住这般正儿八经。难以平静了,便再泡一杯古树野茶,从中汲取自然的品质,寻求自然的抚慰。
一些机缘遇合,也品尝过“东湖茶叙”后持续爆红的恩施玉露、利川红。据说,恩施玉露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由茶商蓝耀尚所创,采用唐朝蒸青古法,延续陆羽《茶经》所载“蒸之”“焙之”工艺进行制作,并进行创新,不仅改团、饼茶为散茶,还独树一帜创制了针形茶,紧圆、挺直、色绿,温润如玉,称谓“玉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茶叶公司恩施实验茶厂庆阳分厂厂长、湖南人杨润之发现并改进了“玉绿”制作技艺,因“绿”字在恩施方言中发音与“露”相近,误传遂成“”玉露”,而今已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利川红茶,茶汤开始红艳明亮,微凉后呈现浅褐色或橙色乳酪状,加热后汤汁还原,就是“冷后浑”,较早前被称为“利川宜红”,是有着近200年历史的中国四大工夫红茶——宜红工夫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绿一红”两大品牌在不断传承和创新中,乘着新时代的骀荡春风,享誉全国,名满天下。
鹤峰也曾为宜红的主产地。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公司曾派员深入宜红茶产区,对产地产量做了调查,鹤峰产毛红3740担,比周边的五峰、长阳、石门等地,或多几百担,或多一两千担。我多次到过有“”全国最美茶园”之称的走马镇木耳山,站在“万里茶道茶源地”的标识牌前,不止一次地想:鹤峰拥有十分优越的茶生态,无比丰厚的茶文化,何时也制作出现象级的爆款,一路走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