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圆月如一颗硕大的明珠,悬落在屋檐的翘角上,刚刚好。母亲捋了捋鬓发,将哭闹的幼儿抱向窗前,“乖,看月亮”。幼儿止住了哭,眼里泛出琥珀色的光芒……似水的物象自带善柔的抚慰,天地一片静谧,只有月光流淌。
既成童蒙,尤爱指月、望月,却因“手指指月亮会被割耳朵”的禁忌,好生忐忑,小小年纪便觉得人存于世,有些不易,一举一动,稍有不慎,便会引来凶险。残月如刀,暗影随行,直到进了学堂,唱了歌谣,才有另一番豁然心境。“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月亮能坐,还不能指么?少年放学后一回家就扔下书包,径直去给母亲唱这首歌,并敞着嗓子告诉母亲,老师说过“月亮不会割耳朵”。
与月亮有关的歌,学唱得越来越多,每每唱给母亲听,母亲常会抚着他的头说,“真乖!”。唱得最多的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彼时,歌曲与现实是那般契合。院里的板栗树上密密麻麻挂满了苞子,绿的苞子挺着那么多刺,黄的苞子开始咧着嘴,暗红色的栗子探了出来。板栗树一旁,就是稻草垛,母亲靠着稻草垛给围坐在旁边的孩子们,讲人世的苦愁甘难,也讲传说的鬼怪狐仙。时不时有“栗子”从树上蹦下来,把孩子们吓了一跳,终被寻得、剥开,塞进嘴里。
后来,妈妈因病走了。唱了几年的歌,少年不再唱了。老师又教了新歌,“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情呀……爷爷是个老红军呀,爷爷待我亲又亲呀,我为爷爷唱歌谣呀,献给爷爷一片心呀”少年不愿唱这首歌,他自小就没见到过爷爷和奶奶,只见到过爷爷奶奶的坟堆在月光之下静默而突兀。他也不知道月饼是什么,后来有一年中秋,父亲买了几个小月饼分给孩子们吃,少年吃着吃着,眼里便噙着泪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七十年代生人,很听过一些关于月亮的歌曲。特别是在外求学的那段岁月,每逢一些传统节日,班级便会组织晚会,中秋节更是一场欢聚。月亮之上,无法得知有多少梦想在自由飞翔?但可以看见班上那位卷发男生往后一甩头,甩出“弯弯的小桥下面,是那童年的阿娇……”,可以看见男女对唱“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也真,我的爱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对视的眼神追逐而躲闪,热情而迷离。
他唱不好歌,也不登台演唱,但他喜欢抄一些关于月的歌词,特别是后来谱成了曲的古诗词。抄写时,沙沙的声音犹如正在心底刻录一般,音韵袅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在给学生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一课的时候,曾禁不住说“你们唱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