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阁的梅花
南 山
玉皇阁今名玉皇公园,原名就叫玉皇阁,对我们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来讲,还是熟悉地叫它玉皇阁。
山名不变,地名不变,阁不变,自然还是叫它原来的名字朗朗上口。
顾名思义,玉皇阁里供着玉皇大帝,这一点没什么好说,古往今来的菩萨法相庄严,气势非凡,玉皇大帝更不一样,左右四大天王护卫那是常态。
玉皇阁的梅花由来已久,爷爷的爷爷对爷爷说过,爷爷对父亲说过,父亲又对我说过,由此推算爷爷的爷爷辈就有,爷爷辈的爷爷也就是我的祖上,祖祖上就有,就像玉皇阁一样大概也有那么五六百年的历史吧,从寺中遗留的石碑看,玉皇阁康熙年间重建,也就是在这之前,这座寺就已经存在,这座山就已经存在。好像是天地亘古就有,当然我不得而知。
玉皇阁坐落在咸和山上,算是弥勒的四大景之一,自古就有北锦屏(弥勒寺),西咸和(玉皇阁),东慈航(观音),南牟尼(释迦牟尼),可想而知四大天尊护卫的弥勒坝子会有多繁荣,难怪乎被现代人称为“人间福地”。
当然,这些都是废话或者后话,故乡之美非三言二语就能言尽,一个人对故乡滋生的情愫一辈子也书写不完,表达不完,就像故乡的那些茂盛的草一样一年四季碧绿碧绿,毛绒绒温暖的感觉,走累了随便地躺在路边,享受的就是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给你的最隆重的待遇,那舒服自不必说了,用“爽”一字都可以连叫几声才过瘾。足可见故乡的魅力可以绊住每一个远行人的脚步,走得再远也要回家。
玉皇阁的梅花要拾级而上,就像踏雪寻梅那样缓缓而行。准备好心思,准备好情怀,还准备好你平常学到的几首那些咏梅的诗词,唯有这样你才能理解一朵梅花的心意,每一朵梅花的绽放由此看就不在平凡,否则在这个城市里,你看惯了一年四季盛开的玫瑰,月季,百合,山茶,杜鹃,哪一朵不比梅花硕大,惊艳和气势,对梅花你就不会情有独钟,就不能领会古人的韵味。
弥勒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万树梅花一衣”说的就是三百年前梅花对这个地方的影响,那些自诩为“文人雅士”的墨客由此而生的情怀或多或少左右了这个地方的文化,传说还有悠久的历史和小吃,酒,以至于像“风吹豆豉”那样的民间小吃也因为梅花而飘到异地昆明,后来才从昆明人嘴里把弥勒的风吹豆豉传扬出去,成为这个地方最著名的特产。
梅花亦一样。因为孙髯翁而名扬天下。
孙髯翁,字髯翁,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陕西三原人。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晚年落魄的孙髯翁无处可去,只有到弥勒投靠女儿,就以梅花为伴,赋诗作文,被誉为“万树梅花一布衣”。
髯翁一生刚正不阿,早年因为对科场搜身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士"的举措有辱斯文,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中年妻子过世,过着“以石洞为栖身之所,以卜筮为求生之道”的清贫流离失所生活。他曾在诗中写道:"白眼无今古,黄金有是非。"只可惜时过境迁,保存下来的诗文少之又少,仅有现代发现的《孙髯翁诗残钞本》和收录于《滇南诗略》的寥寥数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哀。
玉皇阁的梅花就在入口处的台阶拾级而上,十凳,二十凳,总之我是数过了,不过就那么四五十凳,在中断的小广场上,有一棵粉红的邻水而开,也就是一个小池塘畔。说来这个小池塘多少年了我未曾见它枯竭过。侧对面是一棵白梅,左边就是一个小小的梅林了,我数过大概有近十棵,红梅,白梅,黄梅均有,只可惜不是同时开放,基本上水池边的梅是最早开放的,因为邻水的缘故,花色也特别的清雅,秀丽,侧对面的白梅朵儿开得小一些,适合整棵游览,犹其是拍照,蓝天白云下的白梅就像飘逸的云朵一样美丽,煞是好看。
因为早开,也就早落。不过不要紧,一棵开败一棵来。正如上个星期的粉梅开始凋零,落在水里的景象曾让我暗自神伤,想到黛玉葬花时凄苦的景象,但今天早上左边梅林的白梅和红梅竞相开放,煞是抢眼。我才迈进山门牌坊就嗅到暗香袭来,基本是小跑而上,之后穿过一片菜园,里面有韭菜,白菜,青菜和树豆,这二树梅花在这些蔬菜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醒目,生机勃勃。尤其是太阳刚升起来,淡淡的薄冰融化,二树梅花显得那样地滋润,水灵而富有出水芙蓉的感觉,真可谓高雅极了,以古诗中描绘的不吻而合,像曹雪芹笔下的:“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玉皇阁的梅花,开得正是时候,开得正是风采,开得挨挨挤挤,开得芬芳朵朵,开到每瓣静雅,诗味酣畅。每年的这时候我都会来光顾这些梅花,算起来也应该有五六年了吧。玉皇阁的梅花也一下子不会开败,近十棵梅花,要交相开放在正月十五以后,这是我每一年观察得出的结论。
当然,你别忘了,在咸和山靠近南边的半山腰,有几度搬迁而来的孙髯翁的坟冢,它孤零零地矗立在松树林中,再没有当年在髯翁公园时配套的景观了,幸得有我一样喜欢孤僻的人到那里献鲜花,默哀一番,有时也会理起树棵扎成掸子,顺便扫扫墓前的灰尘......
说到底,孙髯翁终究是一介布衣,幸得山脚生前喜欢的这几树梅花为伴,也算是一桩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