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绍东的头像

段绍东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2/05
分享

秋访水冬瓜


秋,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同冬一样迷人。金秋十月,我和几位摄友被秋的色彩所吸引,一大早便从县城出发,来到了一个叫水冬瓜的彝族村子,沿路只见村旁树上的叶子有点稀稀拉拉,干枯得像旱烟叶一样。田地里的玉米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茂盛与翠绿,秋风中不时发出洗洗涮涮的声音,走在乡间小道上,千树万树的红叶,远远看去,就像火焰在滚动。

水冬瓜是村不是树,但因水冬瓜树而得名。全村有82户 316人辖两个村民小组,是云南省牟定县蟠猫乡的一个彝族村寨,2019年被评为云南省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个村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曾多次到访过,但记忆较深的就那么两三次。一次是2018年的春节前夕,一位同事相邀到他朋友家吃杀猪饭。说起彝家人的杀猪饭,不亚于大年三十的年夜饭,热情好客的彝家人毫不吝啬,总是要把猪身上的各个部位上的肉都要做一个菜给客人吃,有红烧、排骨、小炒、清炖、猪肚、猪下水、腌菜炒猪血等等,小菜就更多了。最有特色的要数猪肝生,彝家人请人吃杀猪饭不叫吃杀猪饭,叫吃肝生。肝生的制作过程很是讲究,通常人们将猪肝剁碎,撒上花椒面和精盐拌匀,花椒面要适当多一点,过二十分钟左右,将煮熟的猪血(旺子)、猪肚、小肠切碎与生槽血拌匀,便可食用。每一道菜都是那么香甜可口。半碗酒下肚,主人就会不厌其烦的来斟酒,一边斟酒一边劝客人多吃菜,其实就是要客人多吃点猪肉,一边还自豪地说,我们家的猪从小到大都是用玉米面、老南瓜喂大的,从来没有喂过饲料,大家赶紧吃,放心的吃。听着彝家人这朴实的话语,我的筷子也在不停地舞动。还有一次是2019年的大年初三,水冬瓜村举办“真月初三、十三、二十三乡村文化旅游节”,四面八方的彝族男女老少云聚水冬瓜村,把个水冬瓜村挤得水泄不通,特别是村头的文化广场更是人头攒动,歌舞升平,热闹非凡,我也跟随人流去热闹了一回,在土生土长的水冬瓜村人彝歌王子,星光大道周冠军非明荣的引领下,水冬瓜的彝歌彝舞名声远扬。

此行我们既不是去吃猪肝生,也不是去过旅游节,只有一个目的,就想感受水冬瓜村秋的味道、秋的色彩和彝家人秋收的喜悦。才到村口,高高的榕树就在哗哗地鼓掌,风在悄悄地把喜讯传送。这时的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出了笑容,看着从村口走来的几位彝族老人,我们迫不及待的拿出相机嚓嚓嚓嚓按动快门。跟随着彝族大叔大妈的脚步,我们走进了姓非的一位大叔家的小院。一个小院、一座二层小楼,整个小院被秋色笼罩,喜悦写满了彝家人黝黑的脸庞。金黄色的玉米挂满了屋檐和小院四周的墙壁,那些没有玉米叶的玉米棒就只能乖乖地躺在院子里看着天空,任凭太阳炙烤金黄的躯体。稻谷、辣椒、南瓜籽装满了簸箕筛子,堆积如山的南瓜占据了院子的东南角。看着这么多诱人的果实,我问过主人:“这么多玉米你们打算怎么处理,是卖还是做什么用”?主人憨厚的对我笑笑说:“你看着有这么多,脱粒后也没有多少,那里有卖的,我们自家用还不够呢”。主人如数家珍似的说了一堆数字,家里每年最少要养三头猪,自己吃两头,卖上一头三紧八慢补贴下家用,20多只鸡,每天一公斤玉米还不够它们吃,还有20多只羊,每年冬季水冷草枯的时候都要用玉米给它们做饲料。接着我们来到了一位姓黑的大妈家,她们家已经请人在脱粒玉米了,院子里晒满了玉米粒,接连走了几家,景色大同小异,只是有劳动力的家庭已经在脱粒玉米了,有的用手工,有的用机械,金黄色的玉米粒在彝人手中飞舞,在机器旁跳跃,脱粒出来的玉米粒铺满了小院、屋檐、铺满了彝家人宽广的胸怀。

看着一个个彝家人丰收的小院,我的相机在不停地记录。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晒秋吧,彝家人的秋晒得干净利索,坦荡无私,毫不掩饰,品种齐全。彝家人晒秋,不仅晒出了斑斓的色彩,更晒出了彝家人的勤劳、富裕和殷实的生活。看着此情此景,你不必看村民崭新漂亮的房屋和家里的摆设,也不必知道他们鼓胀的钱袋子,只要看看这满院金灿灿的玉米、稻谷,火红的辣椒,还有那小山似的南瓜,以及厩里的猪鸡牛羊,你就知道他们的日子有多红火,多美好了。美景无限,幸福美好,带着彝家人丰收的喜悦,带着彝家人秋的色彩,我们只能用镜头定格。临走时,普大妈端着一筛子煮熟后又晒干了的南瓜子硬是要我们带走,我们已经收获满满,怎么还好意思去携带彝族大妈的劳动果实,但无论如何都拗不过大妈执着的心情,不知不觉中衣袋被大妈粗糙的手塞满,我只能满足大妈的一片好意,把芳香和热情一并带走。

返回的路感觉比来时要近了许多,就连眼睛也能看到彝家小院、看到彝家人的新生活。仿佛这秋天,就是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百花盛开的春天一样令人向往,同骄阳似火的夏天一样热情,同白雪飘飘的冬天一样迷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