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赤水河,红红的风吹过,红红的路上走来红哥哥……”,夜幕降临,我们一行四十多名党员,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踏上了闪耀着历史华光的土地——威信,开始了我们的红色之旅。
威信二月的傍晚,映入眼帘的是那片张扬的红色。火红的救军粮一簇簇倒映在赤水河里,远处是红的山,红的土,红的树,红的云,还有披着红色“纱笼”的村庄以及飘然在层层现代化楼房上的炊烟,都诠释着温柔写意,时间也仿佛就这样凝成了天边最后一缕晚霞。在扎西镇街上,“红色扎西,胜利起点”、“实现转折,走向胜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红色扎西魅力无限”的宣传路牌、横幅随处可见。来到扎西红色文化广场,中间是红色五角星形的一个音乐喷水池,广场上矗立着纪念“扎西会议”召开80周年的花坛,彩灯闪烁,人头攒动。作曲家吴渝林、业原共同创作,著名导演潘路光执导的《红哥哥》的歌声飘荡在夜空,优美的旋律,浓郁的民族风格,真实地传达了老区人民赤诚而火热的感情。
威信——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魅力明珠,风光瑰丽,山河雄奇,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威信之名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意即威望、信誉。含“宣威立信”之义。扎西,是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古为彝族语言,意即“周围茂密森林,中间系一水”。这里地形北高南低,地势起伏,山峦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那些曾经的坚定,那些曾经的跟随,那个萧瑟的1935年。这里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这里是一片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这里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一、鲜亮的记忆
走进扎西,但见层峦叠翠,奇山异水,山泉飞瀑,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着太多革命历史上鲜亮的记忆。在这川军南压,滇军北推的弹丸之地,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水田寨花房子、石坎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湖广会馆连续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政治局会议、政治局扩大会议(统称“扎西会议”),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创建了川滇黔革命根据地,为红军渡江北上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使扎西成为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此后,中央红军便以生龙活虎般的姿态出现在川滇黔边境的战场上,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万里长征,不仅给威信留下了“扎西会议”、“扎西整编”、“中共川南特委”、“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X光机”、红军标语、红色歌谣等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威信人民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
扎西整编是扎西会议作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党中央批判了原来那种“搬家式”的做法,除了丢掉重型物资外,还丢掉了扫把、擦布机、烂手套等,干部战士无不拍手称快。“扎西整编,不仅是部队编制体制的‘轻装’和物质上的‘轻装’,更重要的是官兵思想上的‘轻装’,从观念上适应了大转移中的运动战。此后的遵义大捷、巧渡金沙江等,离不开扎西整编的轻装上阵。
官兵自编歌谣唱道,“扎西整编好整齐,部队轻装向前进……”迄今,在威信县还广为流传陆定一同志写的《红军歌》:“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整编好整齐。发展川南游击队,扩大红军三千几。”歌声里包蕴着广大百姓群众对红军的拥护和由衷赞颂,发自肺腑,吐露心声。既反映了中央红军实施新的战略决策取得的新成果,也显示了扎西会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重要作用。
二、历史的足迹
长征,在扎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足迹,1935年2月,扎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成为一座魅力独存的红色名城,在历史的天空,在中共党史上留下不朽的篇章。红军走过的那些绝美山水,大概也给在艰难征战中的军人们,带来过一丝慰藉与平静。追寻先烈足迹,这座美丽的小城,曾经与中国革命的命运联在了一起。如果把贵州省遵义市称之为中国革命“转折之城”的话,那威信扎西便是当之无愧的“胜利起点”。
在扎西,湍急奔流的白水江,突转盘旋的赤水河,万夫莫开的天堑两合岩,逶迤磅礴的千里乌蒙,这里的山山水水几乎都留下了当年红军的足迹。11天时间里,扎西的各族群众帮助红军挑水做饭,打草鞋当向导,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短短几天,青年壮小伙们,争先恐后来到扩红报名的地点参加红军,先后扩大红军队伍3000多人。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队,坚持斗争12年,这些未婚的青壮年,后来回到威信的只有几十人,大多数后来都没有音讯。参与红军北上一去无还的扎西人,只能在纪念馆里看到一个个方正小标宋篆刻的名字,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的革命史诗,为中国革命谱写了一曲激扬的壮歌,“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
在扎西,公审处决了恶贯满盈,残害百姓的团首萧尊武,大快人心,贫苦百姓扬眉吐气。打土豪没收粮食、布匹、油盐,让衣不蔽体无粮下锅的扎西贫苦大众着实幸福了一把。红军指战员一到扎西就帮助百姓搞卫生,清除街道的污泥浊水,铲除积雪垃圾,干干净净欢度春节。红军野战部队一律露宿街头或是人家房檐下、墙角里,严格纪律,绝不扰民。红军尊老爱幼,买卖公平,还主动帮助百姓打扫净屋子、挑满水缸,千方百计救济一些贫困群众,军民一家亲。中央留下的红军游击队在云贵川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有力地牵制了敌人,打击和消灭敌人。他们的鲜血洒在川滇黔边这片土地上,洒在扎西的土地上,点缀着祖国的壮丽江山。热闹沸腾的扎西,到处飘扬着在白雪辉映下更加鲜艳夺目的红旗,墙壁上、树干上、甚至石头上,随处可见红军张贴和刷写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打大富、杀贪官,为干人服务”,“红军到,干人笑,斗恶霸,打土豪,军与民,心连心”,“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欢欣鼓舞的歌声飘扬在扎西上空,红军歌谣曾经伴随着战士们闯过多少次枪林弹雨,度过多少个峥嵘岁月。
八十年过去了,扎西,红色的火种,红色的旗帜,红色的文化,红色的光芒,依旧照亮旧城的山山水水。在滇东北的版图上,融合了悠久的夜郎文化,古战场文化、红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身后的半壁江山,风化不了远古的记忆。《扎西1935》《扎西大转折》《苦难辉煌》《昭通党史》《红哥哥》等红色影视文献,真实而鲜活地演绎和再现红军在气势磅礴的乌蒙群山发生的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战争史,展现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恢弘景象。
八十年来,弹指一挥间,感触历史的沧桑,追溯人文的发展,历史的天空一片湛蓝,扎西的春天依旧明媚,没有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刀光剑影;没有了红军战士与敌人拼博血战的场面。然而,鸡鸣三省、扎西、赤水河、水田寨花房子、石坎庄子上、两合岩、观斗山...... 每一个地名后面,都蕴藏着一段传奇的故事;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刘少奇、王稼祥、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罗炳辉......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激荡着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气概;每一条河流之畔,每一座高山之间,都有星罗棋布的村庄;每一个村庄里面,都生活着质朴善良、生生不息的扎西各族百姓。那远离尘嚣的民族村落,荔枝花、油菜花、兰花、山茶花、玉兰花、喇叭花、百合花、杜鹃花、映山红、珙桐花等众多花卉,令人如痴如醉;那雄、险、奇、特的观斗山,那天然氧吧的百里林海、大雪山原始森林,让人陶醉不已,流连忘返;那高耸入云,笔直如刀,怪石峋嶙的两合岩、瓦石悬棺,攫人心魄,令人遐想。
回溯历史,重拣记忆。古时明月照今人,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古栈道、峡谷中、峭壁间、森林里或者是石逢里发出的余音,声如雷鸣,似乎仍然可以听到无尽的撕杀,仍然隐隐地藏着刀锋的回响。因为,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浸润着先烈和英雄们的豪气和华光,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铭记着先烈和英雄们的足迹和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