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我在乡下耕田
马有福
去年四月二十日,周五。我不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临近,就带着夫人和两个小外孙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离西宁六十公里外的老家。这里是祁连山皱褶里的一隅浅山。一周前,我们大人小孩一起参与劳动而整好了院落中的一坨菜地,说定下周播种。从此,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在牵挂着这件事。为此,这一周,我几次上街,分别采购了大叶香菜,青头萝卜,上海油麦菜,葵花等种子,宛然农人。
这些年,乐于享受周末农家生活,我们一家已经习惯于周一到周五在城里,周六周日在乡下的生活节奏。想不到,刚进门不久,我正在劈柴,准备生炉子,就电话连连。忙放下斧头,洗手接听。说是世界读书日,明天有活动让我参与并讲话。我说,我已来到乡下,不便参加。电话那一头的惋惜并没有影响我继续干活。噼噼啪啪,不上几分钟,我就把一个干透的树根很快剁成了适合于生火的一截截柴段。
然后,在烤箱里放几张废纸,纸上面放干柴,划火柴点燃。这时,火苗渐壮,火势渐旺,一股浓烟刚刚形成,还不等在上面续柴加煤,又是电话。我来不及洗手,接通。还是世界读书日活动,约我参与。一时,我被柴烟呛得咳嗽不断,许久说不出话来,这就急中生智,说是感冒了。对方听到咳嗽声,连说理解,不再纠缠。拒绝水到渠成,而我正在侍弄的火却因断柴而熄灭了。这就再次重复着加纸续柴,让纸、柴、煤把一根火柴的火苗延续成一屋子的温暖。这是乡居生活的常课,于我宛然呼吸,早成必然。
生火。烧水。晒被子。扫屋子。我和夫人各忙各,很快就是灰头土脸,连牙尖上都是泥痕。这时,两小外孙早不见踪影,我知道她们走东家窜西家,已不知与一周不见的小伙伴们到哪儿野去了。夫人老骂着她们由此弄脏了衣服。而我却认为,乡下到处是土,哪能把手脚锁住或者扛在肩头,就让她们野去吧!如果由此穿烂了裤子或剐破了衣服,让她们感知一下真正破损的滋味,这总比那些没有经历过苦难而穿着露出了膝盖和大腿一面的时尚主们内心会更加丰盈一些。天马上黑了,两个小家伙尚未归家,我刚要出门寻找,就又接电话:读书日活动,希望光临!
一日三请,不离读书。这是一次多么难得的幸运。读书,读书,言之凿凿,语气恳切,看来久违的风尚宛然八十年代,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我庆幸着这么多人的终于复返,想一个新的时代的大幕是否就此拉开?
睡觉前,我逐一浏览微信。原来,世界读书日的消息铺天盖地,各地读书活动不少让人为之向往和羡慕。由于有了读书日的深入人心,我省各地雨后春笋般还诞生了许多读书会。这些读书会以沙龙的形式,关注读书前沿,朗读身边作品,不是在书店,就是在茶艺,让生活在书香中从此变得更加有滋有味。这是多么优雅的休闲方式,多么良好的社会风气。
犹想起前段时间与我一起出差云南的几位企业家朋友。他们早已衣食无忧,功成名就。但他们出差行礼之中所带的书籍之多让我都有点汗颜。其中,好几个版本的《丝绸之路》以及有关文学作品,都不在我的阅读收藏之列。据说,每天早晚,他们坚持两个小时的读书,这早就雷打不动了。在飞机上,也总忘不了随时开卷充电。
原以为整个社会浮躁不堪,就连大学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但现实早已曙光初露,前景光明。许多人的读书,就像我的耕田一样,已经是一种心灵的需求了,早已超越了功利的窠臼。
我本农夫,有着很深的农本情怀,进城之后,一直谨防着各种各样的收容收编和投合投机,这就选择了周末耕地的传统生活方式。传统的晴耕雨读,在我身上演变成了平时读书,周末耕地。耕读互补!在种地中延伸阅读,其中确实蕴含着读书的至理。
耕者近其田,不声不响;农人看其苗,不重立竿见影。从松土整地到施肥下种,从除草间苗到收获育种,这所有的环节几乎都潜藏着读书写文章的大学问:怎么消化材料,怎么选择加工,怎么样让一个思想的幼苗发育成一篇文章,原来它们肌理相同,大道至简。什么样的书籍堪比大自然和生活本身对人,包括对我的两个小外孙的深情滋养?
耕读一家,我自深知!所以,世界读书日,我在乡下耕田。抡锨拍土的时候,我听到了大地带着春意的心跳。湿漉漉的土地在阳光下透香冒气的时刻,我感觉到了大自然最为淳朴的体味。最让我莫名兴奋的是,每每接近土地,平时集聚在心头的许多词语就会熠熠闪耀在田间地头,宛然一地庄稼。一时之间,我都说不出书页和土地的界限了。我甚至自私地认为:耕地就是读书,读书如同耕地。我愿始终以种地的心境读书,也以读书的姿态耕种。
2018年4月24日 初稿
2019年4月10日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