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栩之的头像

栩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31
分享

屋檐下的雨,一霎春分,一霎清明

屋檐下的雨,一霎春分,一霎清明

 

一下雨,屋檐就有情绪

-

风从海上来,吹到陆地化成雨。或是见到南国风景太美,风立马停下来歇歇脚程。又恰逢春暖花开,雨水绵绵成线,落在山林、落在河流、落在屋顶、落在小花花瓣上,也落在小草叶片上。雨,一霎(shà)春分;一霎清明。

 

雨脚如麻,催开百花又亲手拂去花香。过了早春,新意过了,繁盛过了,活泼好逗的生气也逗得人烦腻了。晒了几日暖阳,吹了几次春风后,人们也想念雨水的灌溉。岂料理想的春天在小时候,春风、春雨、春日轮流光顾我们的视野和心田,催开春花浪漫,也在屋檐处积蓄着情绪!

 

 

少年听雨,屋檐下

-

宋朝诗人王令有诗《送春》云:“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三月尚且百花凋谢,到了四月,春花就不堪设想了。好在有雨,好在有屋檐,当雾蒙蒙的天空把千条万条细线缠在大地上时,屋檐也终于憋不住掉下了眼泪。

 

记取那时年少,不懂春雨的宝贵,反而有些生厌。雨天不能去野外玩耍,和小伙伴们放风筝、追风扑碟的游戏也搁置着,唯一能做的就是推窗看雨,听雨。“少年不识愁滋味”,屋檐滴水也只是呆呆地望着,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作业却才写了一两行。少年听雨屋檐下,懵懵懂懂,不知愁,不懂雨,点点滴滴落在记忆里。

 

 

屋檐是写在蓝天的赞美诗

-

虽然屋檐只是房屋的一角,但在游子心里,它却是家的象征。印象中,红褐色的屋檐微微翘起,在蔚蓝天空和乳色白色风衬托下,显得尤为坚定而温情。房屋是遮风挡雨的守护者,屋檐则是守护者的铠甲和刀戟!

 

在新式平房取代红砖黛瓦前,房子无论大小都有屋檐。一块块彼此交叠的瓦片整整齐齐地排列,排成一行一行,像写在天空里的赞美诗,等候着被敏锐的眼睛觅取,书写成文。

 

其实,屋檐最为人称道的还是翘角的精雕细琢。在江南,尤其是富贵人家,对“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檐十分看重,认为不花重金“打造”一番怎能显示出主人家的富裕?所以为了屋檐的美观,木匠艺人们把榫卯应用到了极限,花样繁多的图案被木块严丝合缝得表现了出来。于是就有了鹰翼、有了马头、有了凤尾,各种形状的屋檐在空中跃跃欲飞。

 

 

屋檐。无言

-

有过乡村记忆的人,看到屋檐就像看到炊烟一样亲切。屋檐下有人间烟火气,有童年欢快的记忆,有父母在院子里翻稻谷的身影。屋檐无言,只默默见证,静静守护,风里雨里夜里,指明灯一样伫立。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时光流转的脚步丝毫没有打扰到屋檐翘立的姿态。只是春雨如酥,在屋檐下连成雨帘;只是夏雨如倾,一个屋檐就成了一川瀑布。

 

秋天美的倒不是雨了,而是落叶,枯黄的、深褐的、浅灰的、暗绿的的叶子曝晒在瓦片上,有时一阵风,就下一阵叶雨;冬天的景色最特别,雪一下,屋檐就盖上厚厚的一层,融雪时,屋檐下就垂一根根冰柱……

 

 

茅檐飞上诗句

-

古人说“人在屋檐下……” 这句话无意间透露出一个信息:“过去人们都在有屋檐的房子里生活”。不同的可能是富贵人家住雕梁画栋,屋檐也被精心修饰;而平常百姓或许就只能住茅草房,屋檐也简陋一些。

 

为何这么说?——古诗词中描写屋檐的诗句,大多用的是“茅檐”。如辛弃疾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如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再到王安石的“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在烟雨笼罩的乡村记忆中,屋檐下就是家,屋檐上是碧空蓝天。曾经,许多个日日夜夜望着屋檐,畅想自己能乘着翘角在白云里飘荡,在星空里遨游。那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属于自己。

 

 

屋檐描绘的那一抹蓝

-

时近清明,岁在仲春。似曾相识的燕在屋檐上飞来飞去,风里雨里穿梭,衔泥筑巢,交颈颉颃;待不多时,泥巢里又会冒出数个胆怯的小脑袋,唧唧喳喳闹着要虫子吃。

 

再过个一旬半月,小燕子们又会在屋檐上奔跳着学习展出飞翔,彻底走出那温暖的巢穴。一年又年,春来夏往,燕子的叫声还是那样熟悉,只要一抬头,屋檐上的光晕就投射到了眼里,那般温和,那样熟悉。

 

檐,拆开来看,是“木”(木制)和“詹”(或通“瞻”)。屋檐是遮风挡雨的卫士,是冬暖夏凉的保障,也是家的象征。红墙,黛瓦,翘角,简单几笔勾勒就是家的样子。年幼的梦想从那里那里出发,又随屋檐指引的方向砥砺奋进。

 

喜欢屋檐,喜欢炊烟,喜欢那静谧和安详的村落,喜欢那欲腾而留的翘角;喜欢雨帘,也喜欢雨过天晴后,屋檐在天空描绘的那一抹淡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