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栩之的头像

栩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1/28
分享

植一颗树,在万物萌生时

植一颗树在万物萌生时

 

十年树木。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种树,在自家的小屋旁或院落里,虽然并不懂种树的涵义,却十分欣喜。在百草渐萌,细雨纷洒的春天,湿潮的土地渐渐苏醒,草木怒长,卯足劲鼓出一个个花苞。

 

一夜春风,一树梨雪;一昼春风,满树桃红。在万物复苏的大好时光,在欣欣向荣的田野,只要站在自然的怀抱,呼吸着雨后的花香,整个人立马神清气爽。待微风轻轻,白云淡淡,小草青青,人也随之耳目一新,澄净如洗。

 

当春风又绿了江南的山野,温暖的春天也随之潜入了千家万户。春日、春风、春雨,一切清新动力被激活,长辈们说这时候种下的树木存活率最高,所以村头巷尾的人么都忙着把新绿移栽、培植。小孩们不太懂,但只要种下一棵树苗,内心就有莫名的感动。

 

 

爱护自然,一如爱护自己

-

课堂上,老师说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说到教育孩子也常拿树苗为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老师教育了孩子,却忽略了大人。近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前行给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当人们吃过了各种极端环境的苦后,才慢慢反思;当一条条污水渠把墨黑的化学物注入河流时,才考虑到水资源的清洁;当一座座参天的烟窗喘息不停,“服雾”许久的人们才想到空气质量不过关……

 

曾经,我们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曾经,即使破坏环境总会拿出“古人也一样破坏却什么后果都没有”的理由来搪塞。可事实真的如此?古人真的对自然索取无度?肆无忌惮地砍伐?——正好相反!

 

 

治理山林的官叫·林衡治理河湖的官叫·川衡

-

中国儒家讲究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讲究顺应万物的生长规律,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佛家仁慈,更是忌讳贪得无厌的掠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靠天地为生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更是心存敬畏。

 

其实,早在五帝、尧舜时期,国家对环境就十分重视。五帝时期,有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名叫“虞衡”;到了舜帝,被认命的“九官”中就有专门管理草木、治理山泽的虞官。可见,环境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在大禹时代,虞官还协助大禹治水,开垦种植、熟化土地,让水稻等作物能大面积种植,让全国百姓衣食无忧。那时,负责巡视山林、植树造木的官叫“林衡”;负责治理湖泊,抗旱排涝的官叫“川衡”。为保护环境,二者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

 

先人与先见之明

-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名家辈出。环境问题也是各位大家讨论的重点。孔子说:“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虽衣冠拙朴而行仁政),其政好生而恶杀焉,是以凤到列树,麟在郊野,鸟鹊之巢可俯而窥也。”

 

王施政仁慈,好生而恶杀,飞鸟虫鱼都得到自然生长,喜鹊的巢都能建在人轻易看得到的地方。这是孔子对美好的生存环境的憧憬,这样的梦幻乐园也是所有人的期盼。

 

亚圣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对自然自愿的利用顺应“天时”,合理地把握。如此,取之有时,适时休息,才能让资源的再生跟上人们索取的脚步,实现持续、循环的利用。

 

儒家荀子甚至还看到了环境保护和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如“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抓住季节的特点,适时耕作,准时收获,则国富民强。

 

管仲的观点也类似:“山林虽近,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江海虽广,池泽虽愽,鱼鳖虽多,网罟必有正。”尽管中国资源丰富多样,但也需要合理利用,还要照顾生物的生长繁育,把捕捉、网获都控制在一个限度内。

 

所以《礼记》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gǔ),以成鱼鳖之长。” 何时捕鱼、何时伐木、何时网鸟,都一一定下来,这和如今实行的季节性封山育林、江河禁捕等环境保护方式如出一辙。古人智慧,如今仍用。

 

 

约定俗成不够,还上升到律法

-

渐渐的,人们对自然的重视不仅约定俗成,为了加大保护力度,国家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律法来约束,被撰成律文诏令天下。如秦代的《秦律•田律》、宋代的《宋大诏令集》等,可见,古人爱护环境并非嘴上过过瘾。

 

《田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环保立法,其中的许多规定现今仍然不过时。如“不得堵塞河道,春季不准滥砍乱伐,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等”。此外,《汉书》也载了汉宣帝颁布的诏书:春夏两季不得破坏鸟巢,探取鸟卵,射击飞鸟……

 

《田律》到了宋代,制度也越发完善和具体。出现禁捕青蛙、禁食珍惜鸟兽、禁止以鸟羽兽皮制作衣服的法令。《禁捕诏》:“禁民二月至九月,无得捕猎及敕竿挟弹,探巢摘卵,州县长史严里胥,伺察擒捕,重致其罪。”取鸟蛋也会获罪,太严厉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古代如是,而今亦然

-

如果觉得掏鸟蛋获罪就很严厉的话,断手断脚的就更不能想象了。《管子》里有这么一说:“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

 

而在唐宋两代,随便烧荒者一旦被抓,就要被笞刑五十,也就是用鞭杖打屁股或背部50下;而“伐毁树木”的人,则以偷盗罪论处;“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保护花鸟树木,也保护水源,一个不落。

 

对于息息相关的环境,显然古人很明智,懂得取之有道,取之有时。让天地万物和谐共生,是人们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法。关爱周边环境,不论是约定俗成的,还是上升到律法层面的,都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片土地的敬爱之情!

 

追溯千年文明,那么悠久的文化得以延绵不断,流传至今,莫不获益于古人在适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上所作的努力。和自然和谐共处,和万物繁荣并存,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值得匆匆忙忙的现代人的反思和学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