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栩之的头像

栩之

网站用户

诗歌
202103/14
分享

《诗经》民谣,当然是野生的好

《诗经》民谣,当然是野生的好

 

世界最早的民谣集《诗经》

-

《诗经》最早不是一本书,它是人们在水田边、草坡上、桑树下唱的歌,被采集民歌的木铎记录下来后,汇集成了诗。先秦时,诗还是个纯净的少女,到西汉后,就被规矩成怨妇了,还给她戴了一个正统的帽子,贤惠地位于《四书五经》之列。

 

美学家蒋勋认为,“诗”有了后缀“经”之后,变成正统、主流,窄化了人们对“诗”的感受力和领悟空间,也就是加上了儒家的那一套君君臣臣,变成了有教化民众作用的“诗经”。相比《诗经》,蒋勋也更喜欢纯朴自然的“诗”。

 

诗三百,思无邪。直到现在,《诗经》仍是人们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就因为它产于民间,而且从未中断,历代古典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它的滋养哺育。百家争鸣时,孟、荀、墨、庄、韩非子都喜欢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增强自己行文的说服力。

 

 

《诗经》,一言不合就开唱

-

《诗经》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由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305篇民间歌谣组成。相传,一到春天,周代的采诗官就摇着木铎去民间收集歌谣,整理之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的官)谱曲,演唱给天子们听,作为施政的参考。使君王“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使“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也闻达于诸侯。

 

 

风、雅、颂

-

内容上,《诗经》有风、雅、颂3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髓,要多画重点;《雅》是正声雅乐,分小雅、大雅,用于王室的歌功颂德,“马屁味”略浓,不接地气,不过士大夫们很喜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冠冕堂皇,辞藻华丽,食之无味,思想性不高,但史料价值很高,要研究3000年前发生了什么重大的时间,《颂》是第一手好材料,而且物以稀为贵。

 

“诗三百”中,《颂》40篇,《雅》105篇,《风》160篇。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也是《风》这半部撑起来的,全世界的人把《诗经》视为“千古第一书”,《风》的这160篇功不可没。

 

 

赋、比、兴

-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中,风、雅、颂指内容;赋、比、兴是表现手法,也就是老师说的“写文章用的修辞手法”。这点,《诗经》非常了不起,一开始就把后人的行文技巧高度概括了,后来者想逃都逃不了,想创新都成了“再重复”。

 

 

1: “赋”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这个修辞总揽了叙述、形容、联想、心理刻画等多种修辞,是一种直白的表达。后来,这手法也被后来的文体“赋”发挥到了极限,如曹植的《洛神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都极尽铺排之能是。

 

 

2: “比”

-

即:譬喻、比喻,把文字写得生动的办法。打比方的老祖宗就在《诗经》里,如《硕人》形容美人的一连串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知道甩现在的文学大师几条街。

 

 

3: “兴”

-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清凉的景色衬托人物的心情。“兴”大多在诗的句首。

 

 

“诗三百皆有曲调”,原来是歌词

-

小学生都知道《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偶尔有二言、八言。音律上来说,四言节奏感强,是《诗经》里的基本音符,如一个个黑白钢琴键在反复变调中,谱出优美的歌。《诗经》有音乐美,“诗三百皆有曲调”。过去,诗经都是谱曲了,可以要你过来吟咏歌唱的,很像现在的流行歌曲、民摇。

 

人们劳作之余,有感而发,对什么不满就直接歌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达的都是真实的情感。如《伐檀》里,伐木者一边劳动,一边歌唱﹐斥责不劳而获的奴隶主“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硕鼠》更是把剥削者比喻成大老鼠,如此胆大妄为,就是放在当下,都显得先进开明。

 

 

民谣,当然是野生的好

-

虽然《诗经》野生的,民间产物,但同样“野生”的孔子十分看好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很实用;“不学诗,无以言”,此外,也能认识很多花鸟虫鱼的名字,平时说话随口吟出,曼妙无穷。

 

如今,关于《诗经》的翻译赏析著作有3000种之多,鲁迅、章太炎、林义光,胡适、闻一多都曾来参一脚。郭沫若更是《诗经》今译的始作俑者。不过,读《诗经》还是原句好,因为无论译者的文学功底如何深厚,译文较之于原文都寡淡无味!

 

轻轻一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道尽了物是人非的离别之苦;淡淡一声“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写尽了少女见到心仪男子时的率真和欣喜;要感受诗经的美,还是要抛下“解析”,一词一句地吟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