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说
桥:连接此岸和彼岸
-
在佛家哲学体系里,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点,即“此岸”和“彼岸”,此岸是你、是眼前、是你无比熟悉和留恋的人间;彼岸是佛,是度化自己和众生的过程。从此岸到达彼岸,就是涅槃。
我们凡夫俗子活着当然不是为了要涅槃,而是要走这一生需要走的充满七情六欲的路,所以,我们到达彼岸的方式,有时候是车马、有时候是舟楫,而有的时候,是踏上一座桥。
桥,也因此成为我们到达生活彼岸最常用的方式。行过江河,有桥;行过溪流,有桥;行过川流不息的马路,有桥;行过彼此心里的隔阂与疏离时,也有一座桥。
桥上行人,桥下流水
-
在过去,桥大多是用木头搭建,木与木料之间全赖榫卯连接,所以“桥”的偏旁是“木”,不知道大家觉不觉得,木字旁的“桥”字看起来特别舒服,好像有一股温和的生命力在其中持续生长。
有人说,桥本无心,因过桥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灵性。和桥有关的故事很多,有的幸福,有的凄凉。七夕鹊桥一年才搭建一次,银河里的浪漫照样传唱至今;神秘的二十四桥下的河水清冽刺骨,桥上的人踉踉跄跄,沉醉的月光看起来像霜,却不冷人……
有断桥,经常出现在宦途失意的诗人眼里;有画桥,用精雕细琢的图案吸引风流名士们的目光;有伤心桥,冷清夜里的潺潺流水在桥底,如泣如诉……
每一个过桥的人无心,每一个踩在桥身上的脚印无意。春花、夏雨、秋阳、冬雪,季节的周而复始的也没有让桥拱弯曲得更厉害。一年年的风蚀雨侵,桥依旧躺在河上宠辱不惊。桥上行人,桥下流水。
小桥,流水,人家
-
人们对桥情有独钟,不论大小、高矮、新旧,对这个连通两岸的彩虹始终心怀感激。河流多的地方,房子多,桥多,风景也多,理所当然的,描写桥的诗词也多:最令人向往的是“小桥流水人家”,虽然马致远描写的是孤单冷清的羁旅风景,但丝毫不妨碍人们对此作出无穷无尽的美妙想象。
寂寥的桥在陆放翁的《卜算子》里渲染出另一种孤绝劲,在“驿外断桥边”,人融于景,物我不分,在断桥配衬下,一个落寞的意象跃然在目。
所有和桥有关的诗词中,小桥最为别致。小桥因小而随处可见,乡里田间,无处不在。常有人行走的桥极少朽坏,反而是随着时间久远而弯曲成玲珑可爱的形状,哪怕是三五根横在水渠上的简陋木桥,也会慢慢被往来踩踏出与周围协调一致的形状。“独立小桥风满袖”( 冯延巳《鹊踏枝》),不管风月,只羡慕那站上去就拥有一整座桥的感觉。
浸润风雨,时光入味
-
虽说桥的基本功能是通行,不过,在行人的眼里,每座桥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人流络绎不绝是一种美,桥下流水潺潺也是一种雅致。如今也有桥,钢铁桥,水泥桥,吊桥,索桥,都又大又硬,且造型多变,通车行人不在话下。不过这种“大桥”多是以实用为主,少了那种小而美的生活味和精致感。
小桥、古桥在诗词的加持下,把风雨转化为时间对桥的浸润。暮色里,一层风月,几阵凉风,再有阑珊灯火的辉映,桥的意向就栩栩如生了。冷清也罢,喧闹也好,各有各的味道!
一头是烟火,一头是清欢
-
诗意的生活时常让人感觉如在彼岸,而幸好我们都可以找到这座抵达对岸的“桥”。徐志摩的康桥是蓬勃的、意气飞扬的,对过往生活的憧憬和对眼前的无可奈何,让这诗人灵感如泉,写出了优美的《再别康桥》。康河的水清澈、温和,柔波岁风漾开诗人的灵性。
不过徐诗美则美矣,礼节君更喜欢的还是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风景和桥和人都若隐若现,清新,朦脓,空灵。读这样的诗,有如站在桥上欣赏风景,每次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人人过桥,桥渡人人,相看两不厌。走过很多桥的沈从文对桥的描述最温情浪漫,“在青山绿水之间,我想牵着你的手,走过这座桥,桥上是绿叶红花,桥下是流水人家,桥的那头是青丝,桥的这头是白发。”一头是烟火,一头是清欢。这或许是我们如此喜爱这座“桥”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