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栩之的头像

栩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0
分享

春天住进你的胃

 

 

香椿 “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

-

“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可想而知,要吃到美味的香椿是很讲究时机的,香椿鲜嫩,醇香爽口,可谷雨之后,芽叶长大,“老”了就不好吃了。翻翻日历就奔回故乡,采摘香椿去吧!

 

小时候看到椿树抽芽,就赶紧把镰刀绑在竹条上,背上竹篓,寻遍村里的椿树,看到新冒出来的椿芽就是一镰刀,然后用背篓接住,篓满了,就奔回家给母亲炒菜。不过那时候嘴也刁,香椿炒上鸡蛋后,又觉得气味太浓而不愿下著,因而被母亲说,“只知道玩,做好了香椿又不吃!”

 

我国是唯一把香椿当作蔬菜食用的国家,倒不是说我们胆儿大,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看到了香椿身上所携带的乡土气息,浓烈的芳香像春天一样绽放。“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李渔就对香椿推崇备至。

 

 

春笋 “菜王·吃了成绩节节高”

-

挖春笋也挺好玩的,背上锄头就往竹林里跑,不过要找到竹笋就需要技巧了。竹林下,看上去疏松有裂缝的土地就极有可能藏着笋,找准位置后,就轻放锄头,太重可能锄坏笋,让泥进入笋内就很难清洗了。

 

春笋的最佳品尝时期是在雨水之前,因为“雨后春笋”,雨水之后,春笋长得快,一旦从土里冒出来,长大了就不能吃了。这时令菜可是谁都不给面子,逾期不候的。春笋肥大、洁白如玉、美味爽口被誉为“菜王”。又是李渔《闲情偶寄》中说,笋清洁,芳馥,松脆,鲜美出肉食之上,在蔬菜中排名第一。

 

 

芦蒿 “皇帝菜·吃完好上朝”

-

吃到芦蒿,人们就会想到宋朝那个有名的吃货,写过一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水暖,红色芦芽和绿色蒌蒿就把两岸装点得生机勃勃。

 

蒌蒿即芦蒿,是江淮地区的宝物。《诗经》说,“翘翘错薪,言刈其蒌”,芦蒿有清香,有菊之甘,过去被宫廷御用,所以叫“皇帝菜”。蒌蒿还有不错的药用价值,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吃了青春常驻(仙丹?)。

 

农家有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所以吃芦蒿也要抓紧,不要错过采摘的时间,尝一口好鲜味。

 

 

莴苣 “千金菜·可治乳汁不通”

-

莴苣大家经常吃,但很少有人称颂它。虽然隋唐时就引入我国,但文人骚客们笔下却很少见到莴苣的身影,有点不公平。好在《本草纲目》没有忘掉它,“莴苣又称莴菜、千金菜,有白、紫两种。紫者入烧炼药用。白莴苣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以莴苣菜煎酒服,可治乳汁不通。”

 

莴苣是春天餐桌上的常客,根茎可小炒,叶子可做羹汤,不拘小节还浑身是宝,细心的小伙伴是不是也发现了,莴苣被切开或拔下叶片的时候会流出乳汁,李时珍说“可治乳汁不通”难道是出于此(别坏笑)?

 

 

豆芽 “活体蔬菜·挑战厨师的刀工”

-

豆芽与笋、菌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宋朝时,人们就普遍吃上了豆芽,还主要是凉拌。春天的豆芽生长旺盛,含有许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正好万物复苏,人们也胃口大开。

 

西方称豆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发明(豆腐、酱、面筋)。炒豆芽常常搭配鸡丝,“银苗鸡丝”、“鸡绒银条”、“银针拌鸡丝”,各地叫法不一。清嘉庆年间,有“缕豆芽菜使空,以鸡丝、火腿满塞之”的做法,这对厨师的刀工要求可不是一般的高!

 

 

茭白 “李白、王维、杜甫都爱这味道”

-

茭白,上端青青绿绿,下端白白嫩嫩,切片小炒后,嫩脆甘凉,吃起来就像咬春一样爽!蔬菜都很有包容心,荤素搭配、素素搭配都可口。茭白肉质肥嫩,纤维少,蛋白质含量高,位列“江南三大名菜”之一。

 

茭白的种子可做饭,叫“菰米饭”,在周朝时就拿来做主粮了。在唐代,雕胡饭是招待上客的食品,很多诗人都钟情于它,杜甫有“滑忆雕胡饭”之句;王维说“楚人菰米肥”,李白吃起来,还讲究仪式感,“跪进雕胡饭”。

 

 

荠菜 “三春荠菜饶有味”

-

周作人在《故乡的野菜》中写道:“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游戏的工作。”

 

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荠菜全草可入药,茎叶作蔬菜食用。《诗经》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在野菜中,荠菜的味道可谓最佳,一无腥苦,二无怪味,还有淡淡清香。难怪郑板桥这老怪也感叹“三春荠菜饶有味”。

 

 

豌豆苗 “拔下龙须炒着吃”

-

吃货汪曾祺曾写道:“豌豆的嫩头,我的家乡叫豌豆头,但将‘豌’字读成‘安’。云南叫豌豆尖,四川叫豌豆颠。我的家乡一般都是油盐炒食。云南、四川加在汤面上面。叫做‘飘’或‘青’。不要加豌豆苗,叫‘免飘’;‘多青重红’则是多要豌豆苗和辣椒。吃毛肚火锅,在涮了各种荤料后,浓汤中推进一大盘豌豆颠,美不可言。”

 

豌豆苗又称豌豆尖、龙须菜、龙须苗,是豌豆的幼嫩茎叶、嫩梢。《诗经》说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王绩的“长歌怀采薇”,文天祥的“梦中行采薇”,这“薇”就是野生豌豆苗,野豌豆不仅嫩茎叶风味颇佳,荚果、根部也都可以食用,所以前人呼之“救荒野豌豆”。

 

 

地衣 “紧贴大地的耳朵”

-

地衣,很多人都习惯叫地皮菜、天仙菜。它紧贴黄土而生,每一片都像大地的耳朵,故又名地木耳。地衣所含微量元素非常高,尤其石耳这种食用地衣,可炖、炒、做汤、凉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地衣的蛋白质高于鸡蛋、木耳、银耳,其中维生素C是紫菜含量的19倍。《名医别录》说:“主明目,益气,令人有子。”《食物考》:“清神解热,痰火能疗”;“久服延年,盖亦能清脏热者。”《纲目拾遗》:“清隔,解热,利肠胃。”地衣虽然营养价值高,分布广泛,但有些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地衣很难清洗干净,所以要用淘米水浸泡,多漂一段时间,多换水才能把沙土洗去。

 

 

马齿苋 “随性,长得像什么就叫什么菜”

-

就像造字一般,古人在给植物取名的时候,也是会意、指事、象形,取名随意得很。如马齿苋又名五方草、瓜子菜、蚂蚱菜、五行草、麻绳菜等,名字一个比一个望文生义。

 

马齿苋虽然不挑剔水土,但也喜欢肥沃土壤,田边路旁都有它扎根,十分常见。马齿苋只有鲜嫩的茎叶菜拿来食用。采摘马齿苋回来,挑出嫩尖洗净,热水一焯,切碎,和面,加入麻油、肉丁、葱姜、煮食……春天的滋味就可以一口一口吞下肚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