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
山水入画 人文入诗
-
徽州隐身于万山丛中,这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使它免去了历史上诸多战乱的侵扰。它钟灵毓秀,荟萃了许多青史留名的人,所以有“东南邹鲁”、“文礼之邦”的美名。
黄山脚下,徽州得天独厚,群峰如屏风一般排列,深山、谷地、平原错落其间,又兼得清澈小溪流环绕着村落,一派蓊蓊绿绿的风光,如诗入画。这里人杰地灵,人们对文物的保护也很到位,即使经历了大革命的十年,许多文物都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古色古香的牌坊、尊贵典雅的祠堂、齐整朴素的民居”称为徽州人文景观“三绝”。“徽文化”也与“敦煌学”、“藏学”合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其地位可想而知。
徽州古人回乡建“故宫”
-
说到徽州文物的丰富,还真有其起因。由于徽州位于山地,良田稀少,专事农业难以发家,于是这里的男子或入仕或经商,寻找出路。古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徽商遍天下”,没想到是因为缺少耕地,这也算“因祸得福”吧。
徽州人们“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商”。他们常年在外,艰苦拼搏后有的成为大富豪,他们返乡后在故乡大兴土木,以回馈故土。除建房子、买田地、造桥、修路、办学外,还修祠堂、树碑立传,以光耀宗族。
这也是受封建宗法制思想影响,富起来了的徽商把财富带回家乡,建起一幢幢精美的住宅。房子虽然是各家各户自行建造,但风格却整齐。马头墙高低有序,白墙黑瓦在绿水的映衬下,显出宁静祥和。
虽然房子外表朴素,内部却很奢华。砖雕、石雕、木雕的装饰繁琐之至、精细入微。点缀设施一应俱全,腹内独有乾坤。彩绘、三雕把室内装点得富丽堂皇,因而被后人称为是“民间故宫”。
马头墙、美人靠、白墙黑瓦、四水归堂
-
徽州房屋依山就势,凸出自然体态,灵活的空间,丰富的造型,赋予建筑韵律美。青瓦、白墙、一排排“马头墙”似乎跃跃欲试,远远望去,有古城堡的既视感。徽州背靠黄山,四季雨水丰沛。“天井加合院”是住房不变的式样。楼上厅堂、卧室、厢房相互连通,沿天井还设有“美人靠”,是倚楼听风雨的好去处。这结构通透又采光充足,雨水沿房檐汇入院中的明堂,这格局称为“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
这里的民居还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按理说,中国地处北半球,为了保证冬季取暖采光,一般房子都坐北朝南,但徽州却相反。原来这是古人的忌讳,他们认为“商家门不宜南向”,因为在五行中: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这就解释得通为什么徽州的民房大多坐南朝北了。
无宅不雕花
-
建筑整齐划一的强大气场当然不能缺少“三雕”的配衬。山川风景的灵气也大多体现在饰品的精雕细刻里。匠人们一刀一锉细心刻镂,花鸟瑞兽、民俗风情、渔樵耕读等图案就栩栩如生地附着在木上、石上、砖上。
无宅不雕花。浮雕、透雕、线雕各种工艺更齐头并进,为了徽派建筑的气韵现出一己之力。关于雕花有一个听上去很夸张的说法——“千两银子七百门”。说是如果用1000两银子建房,花在门面装饰上的就要700两。可见人们都在“面子”上下了狠功夫。
游西递 醉宏村
-
徽州民居中,古韵斐然的村庄数不胜数。极富地域特色的它们静静地躺卧在黄山脚下,尽得风月之华,山川草木之精萃,一个个伊甸园冷眼旁观着世事的无常而不为所动。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来到村落的人也心平气静。
万千诗意村落中,以西递和宏村这两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小镇最为人们耳熟能详。西递誉有“桃花源里人家”,它因西边有水流,又因古代有递送邮件的驿站得名;宏村背倚高山,时常云蒸霞蔚,似泼墨写意,故而称“中国画里的乡村”。
家家户户小桥流水人家
-
古代建筑选址尤为注重阴阳五行,天时地利人和不可丝毫马虎。而今,西递村中保存完好明清房有近200幢,已开发的景点也有凌云阁、瑞玉庭、青云轩等20余处。两条清泉从这里穿过,串起99条深巷,民居分布有如迷宫。
宏村还有一个“建筑史上的大奇观”。古人们在这里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至今为人称道:“雷岗为牛首,古木为牛角,民居村落为牛身;又引清泉为牛肠,月塘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横在溪上的四座桥为牛腿。”这别出心裁的水系设计不仅解决了用水问题、调节了气候,更创造出家家户户“小桥流水人家”的理想环境。
寻幽住在古村
-
村落依山傍水,粉墙黛瓦入墨无痕,微雨洇开高墙深锁,山麓、丛林,浓绿与黑白相映成趣。书院、祠堂、牌坊陈列其间,这些点睛之笔也恰到好处,使得整个环境浸润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
建筑团团簇簇,屋顶线条流畅,抑扬顿挫,有音律美感;民居依山邻水,随地势起落,水雾缭绕显自然美;徽派建筑其貌不扬,清淡中见儒雅,这是因为徽州人们深知创业之艰难,所以即使成了巨富也勤俭自律,推崇朴素遗风。
一般而言,建筑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也是寓意最丰富的地方。如马头墙开始时是为了防火,后来慢慢演变成“万马齐奔”的动态饰物,高墙无窗的住房不再单调乏味。以马为喻,也是希望宗族繁荣昌盛,寄寓了殷切的期望,这无不是徽派建筑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