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行者江雪的头像

行者江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8/27
分享

知遇

文/戴勇

世间之遇,时运相伴。盘点历史诗文载记的那些遇见,有玄机,有悟会,更有沧桑。

钟会拜会嵇康。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那是一场泾渭分明的尴尬之遇。

刘备枉驾寻访诸葛,三顾得见于草庐之中,咨之以当世之事。亮为之感动,遂许以驱驰。那是一场水到渠成的表演。

贾岛寻隐者不遇。心心念念怀着拜会友人的期愿,却只得到松下童子“言师采药去”的答语,仙风道骨的隐者,只在白云深处。崔护访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愁怀凝结,乃题诗而去。叶绍翁游园不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枝逾墙喷薄而出的红杏,召示春色满园。那是一场场不遇而遇的心灵邂逅。

魏晋名士、士族精神领袖嵇康不堪依附司马家族的钟士季之遇,后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此广陵散绝。那个日薄虞渊、顾影抚古琴而弹的孤傲灵魂,记录在曾一起锻铁拒钟会的向子期所著的《思旧赋》里,成为在魏晋名流心中的顶流。

刘先主的三顾茅庐,世人在看,孔明也在看,孔明在后汉倾颓的局面下,又承三顾之恩而确定了在刘备集团的位置。这一场访与遇,是两位高人的对话。孔明之友崔州平“治乱”之议,其师水镜先生“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之论,既应其实,益坚刘备求贤之心。

贾岛寻友不遇,却遇见了密林、清风、溪流、鸟声,深度体察了友人栖居的胜地,可谓不遇而遇。崔护寻芳而往,虽一时未得见佳人,却因题诗续缘,成就了一段美好故事。叶绍翁久扣柴扉而不开,却因一枝芬芳过墙的红杏,收获了满园春色,友人之未遇亦无妨了。

更有名的遇见,则因谪仙诗人李白而载誉史册。被唐玄宗“赐金返还”的李白,赴王屋山阳台宫造访老友司马承祯道长时,却被告知道长已经驾鹤西去,羽化成仙了。李白当时已五十三岁,回想十八年前两人江陵之遇,以及当年写就的《大鹏遇稀有鸟赋》。那时的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当年过半百、历过沧桑的李白望着物过人非的上阳台宫,集万千心意,潇洒挥笔而出《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因为硕果仅存的李白真迹,《上阳台帖》的书法成就高于文学价值,此后的一千多年里,《上阳台帖》辗转于各朝各代帝王、名家之手,被视若珍宝!

李白一生游走于儒道之间,且因高超剑术而兼游侠气质,本应是武盛文韬、号李聃之后的唐王朝庙堂亲睐的对象。十八年前与司马承祯的江陵相遇时,还怀着求儒入世的雄心壮志,十八年后的寻访旧友之旅,心中难免裹挟着寻仙问道的暗念。世事无常。入世之历未及卿相,出世之道不及老友。当才气纵横、仙风道骨的太白先生独坐敬亭而吟出“众鸟高飞尽,浮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时,他的道行足可比肩老友了。天道昭彰,历史上李白的文学成就比司马承祯在道教中的名位,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得偿所愿。不是所有的流离,都是命运的差错。只要心中有坚持,眼中自有风景。白云深处,自有人家;笑渐不闻声渐悄,天涯何处无芳草。

那些偶尔遮望眼的浮云,只是一时的魔障。那些久扣未开的门扉,只是机缘未到罢了。好好珍惜体察一切的遇见,该有的机遇、奇遇、殊遇,哪怕是简单而纯净的自然之遇,终会带着她的美好,如约惊艳,如你所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