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令人振奋,反复在我的脑际回响,这些年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不正是这样干的吗?贫困群众在思想生产生活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不就是我们脱贫攻坚的最大成就吗?澎湃的心潮,把我带进了曾经的脱贫攻坚之路。
2017年8月,我回到了告别近十年的地方、人生工作的第一站—永兴乡。此次回乡不是为了怀旧,不是简单的回乡看看,而是带着使命而回,带着任务而回;不是来一回,而是要反反复复来好多回,要来这里结“亲家”,走“亲戚”,帮助“亲家”脱贫致富。
我的“亲家”有三户,人口分别为1、2、3,户主均为男性,均是七十年代出生的。
一人一户的秦大哥因早些年帮村里的亲戚建盖房子,不慎从房顶上坠落,腰椎骨折,住了两个多月的院才医治好,至今钢板仍在身体里,不能干重活,还患有高血压、通风等病,靠低保金生活。
二人一户的秦二哥视力不好,对生产生活缺乏计划,靠放一群羊度日,属于混一天算一天的人,连其母亲都嫌弃他懒惰、颓废而离开他,与其哥哥一起生活。
三人一户的张大哥实为父子俩共同生活,小儿子因患先天性脑瘫,四处求医无效后离开人世,妻子因不堪负重而离家出走,一去不复返。因医治孩子的病致贫,村里给评了低保,父子俩生活开销有一半靠低保金支撑。
身体、心智、生活的不幸,成了影响他们发家致富的“绊脚石”,我要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把“绊脚石”挪开,让他们脱贫致富呢?
人活于世,吃穿住行是根本,医疗教育就业是保障。吃穿他们基本上是不愁了,我首先从住入手,根据他们家庭条件,找来专业的施工队,对“二秦”家住房进行添加钢结构支柱为主的维修加固,内墙进行粉刷,室内及檐坎打水泥地板,堂屋装天花板;动员张大哥拆除厢房重建砖混结构住房。维修完毕之后,我发现秦大哥家堂屋安家堂处墙壁没有粉刷,看上去就像有个大伤未愈的“伤疤”;秦二哥家屋顶没有装天花板,尘尘吊吊的。问他们出现那样的情况,为何会不向施工队提出?要求施工队完善?他们回答说,施工队整成那样就走了,他们以为房屋维修就是那样。
他们的回答让我哑口无言,干自家的事,他们不仅不为施工队腾空房屋、创造施工条件,还不监督施过程、对施工质量提出要求,一切任由施工队摆布,好像此事与其无关。
他们的愚昧无知和迂腐程度让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气愤又悲怜,气的是好心不得好报,对这送上门、改善自家住房条件的好事“二秦”竟不以为然,好像是我这个帮扶干部、政府理所应当要为他们作的事;悲的是对这样的事都无动于衷,注定了他们的贫穷落后。他们的所思所为正验证了一句俗语“万事皆出有因,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这样的等靠思想下,他们能走出贫囧吗?
他们的窘境让我沉思,记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在他所著的《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告诉我们:“贫穷之人,早有预兆”。一个人的贫穷,并不是因为他们出身不好,而是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所致。很多穷人很喜欢满足,一点小欢喜,一点小确幸,就能让他们非常快乐。穷困的人,只想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而不愿意付出努力,所以将来也注定贫穷。越是生活朝不保夕,人就越会缺乏安全感,所以不敢面对生活的变化,总是想维持现状。越是安于现状,结果就是不断被别人超越,自己的生活越来越不如意。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是犯了安于现状、刚愎自用、沉迷过去的错误,就很难改变自己贫穷的局面。
为了肩负的使命,为了他们早日脱贫致富,我强忍下心中悲愤,搬来凳子和他们相对而坐,讲为啥要请施工队帮他们维修加固住房,修复加固住房的关键节点及标准,让他们回想自己到非卡户家见到的住房情况,假设有亲朋好友来到家里,看到这样的情况并,作为谈资传开之后的不良影响……通过耐心细致的比山比水,讲道理,摆事实,举例说明,说动了秦大哥家堂“动不得”封建思想,说出了秦二哥房屋装修 “完美舒适”的追求,并协调联系施工队重新入户补齐了瑕疵。
住房的问题在国家资金的帮扶下解决了,收入支撑的问题却成了老大难。每次测算家庭收入都可以说是一件绞尽脑汁的算细账事情,低保发了多少钱;退耕还林补助有多少;羊卖了几只,多少钱;鸡杀了几只、卖了几只,可以折算多少钱;青笋种了几亩,多少钱一斤,产量是多少;玉米种了几亩,收了多少斤,可以折算多少钱;核桃挂果了几棵,收了多少斤,卖了多少钱……我暨问收入来源,也和他们谈我为他们制定的脱贫思路、措施、办法,更加注重和他们探讨今后怎么办、种什么、养什么、做什么、有什么打算。
借助就业扶贫政策,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契机,我先后帮助秦大哥争取了小组卫生保洁员,秦二哥争取了小组护林员、卫生保洁员,张大哥争取了村护林员,让他们参与村组公益事业而获得报酬、增加收入,也借此机会让他们尝到“务工”的甜头,改变他们生活的环境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为进一步落实其它帮扶举措打下基础。
秦大哥虽然是个独人,但每次到他家走访,大门内生产用具都固定的摆放着;虽然养着鸡、喂着狗,但院坝都是干净;堂屋内家具虽然少、简单,但都规范整齐;卧室里,不常用的被服码在一处,常用的衣服放在衣柜里,被子也简单的叠放着;每次见到他,衣服都是干净的,可就是不务正业,十次去他家,九次他都不在家,不在这里耍着,就在那里逛着,给人一种游手好闲的感觉。我给他出主义,让他种点核桃、好好管理一下现有核桃树,以后靠核桃致富、养老,他嘴上答应,但却没有实际行动。十次走访,有八次我都会问他同一个问题,今后有什么打算,难道就靠吃低保一个人过一辈子吗?
或许是被我问烦了,或许是多次的交心谈心让他打开了思路。2019年的一次走访中,在测算收入、问打算之后,他向我提出:帮他在城里找份工作。这让我大吃一惊:一个残疾人、身患多种慢性病的人、年近五十的人竟然要到城里打工?这不是刻意的在为难我吗?现在招工的首要条件就是身体健康,再者就是年龄不超35岁……任意一条他都不符合!但我并没有表露出我疑虑,而是答应了下来,只是说了句符合他干的工种不多、有点难找,请他耐心等待。
秦大哥把我当作他的救命“稻草”,我把为他找工作当作促使他脱贫致富的救命“稻草”。接下来的日子,我一边工作一边思索为秦大哥找工作的事,向亲朋好友打听,关注朋友圈里的招工信息,盯上了街边的广告栏,留心同事熟人有关招工的话题,只要秦大哥能够干的活、招工条件对身体及年龄条件没有明确的,我就打电话去详细了解、说明情况,希望对方能同意见上秦大哥一面、录用他,电话打了无数个,最终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通过找领导帮忙,好不容易有一个单位同意见面详谈,可见了一面之后,领导说要招女的,方便参加会议服务。直到2020年4月,县残联招工,条件是持有残疾证,我找到残联领导详细的咨询、说明秦大哥的条件情况,带秦大哥去面试,最终获得县残联的录用,于2020年下半年让秦大哥实现了从靠低保救助到自力更生务工稳定脱贫的蜕变。
起初动员张大哥就近就地务工,可他要照顾孩子;让他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可孩子老是生病不愿去;他就在家里种菜卖,结果,因他种的菜品质不是很好,菜价不好,没有挣到什么钱。后来,因为孩子上学要交伙食费等费用,加上其家门哥哥的劝说,为他提供做活的机会,他才和他哥哥一块建房赚钱。最后,因为他在城里务工的一个亲戚因脚受伤,让他去顶替几天,我到他务工处找到他,问他工作忙不忙、累不累,对这里的工作环境满不满意,对工作待遇怎样看等等,一边交心谈心,一边动员他与其在家里干两天歇三天,不如到城里务工上班按月领工资,保证有稳定的收入,孩子我也可以帮助他联系到县城附近的小学就读,把秦大哥务工的事和他讲,让他权衡利弊,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张大哥终于留在城里务工,孩子我帮联系入读小学。孩子教育有保障了,张大哥收入稳定了,一家人不再“吃低保”“靠救助”了。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留心留意,总会找到帮扶的契机和突破口;只要我们用心帮扶“亲家”,总能找到打开他们心扉的“密匙”,解开贫困户思想上的束缚,就能走出脱贫致富的崭新道路。
“你们也不容易,为了我们跑这么远的路,帮我们找事干,让我们有出路。”经过走访的共融,我和“亲家”拉近了思想,交流了心声,启迪了他们的心智,改变了他们的思想行为,让他们逐步摆脱了故土难离的传统思维情结,从农村走到了县城,从靠救助走向自力更生务工挣收入,彻底摆脱了生活之困、思想之困。
回顾帮扶路,我深深的感悟到: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为什么我们的“亲家”即使吃不饱饭,也要买手机,而且还频频换号?是因为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精神满足对穷人来说更重要。为什么穷人家的孩子,即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就是缺乏教育和学习的家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我们作为贫困人群的外部介入力量,帮助“亲家”脱贫致富,不能靠送钱送物。因为物质钱财都是显而易见、可以量化和很快消耗的,帮得了一时帮不了后半生,而且容易由此滋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让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扶助,别人热情的援手越多,他们自力更生的意愿就越少,他们甚至会因此而有意放低姿态或伪装,用来获取某种好处或博取别人的同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后连做人的尊严也难以保全。许多帮扶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一桶油到“亲家”家,而“亲家”却不屑一顾的说,某某的帮扶干部给了他500元钱还有一袋米,“亲家”明目张胆要钱要物而且越来越“狮子大开口”,好像那些钱物就是帮扶干部先前欠下的。
一位村干部说,还是帮扶干部说的话管用,我们骂死他都不睬。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要注重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引导贫困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在帮扶工作中,我们帮扶干部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以入户走访为根本遵循,以“利”为诱循循善诱,以多问怎样干少说要这样做为基本方法,以思想开导为导向,充分发挥好“外来和尚好念经”的优势,以干部身份与生俱带的公信力、感召力、震慑力去做好帮扶对象思想工作,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因势开导,改变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让他们在生产生活中自立自强,向先富起来的人看齐,从思想上产生主动发家致富的想法,从而驱使他们为了生活、为了未来寻求新的出路,自力更生、因地制宜的发展产业、走出固步自封的世界,改变他们的困窘,共享脱贫致富的蓝天白云。
时间在变,变的是年复一年的岁月轮回;生活在变,变的是生存的大环境;工作在变,变的是不同时间段的工作重心。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个人能不能有钱,能不能摆脱贫穷,看的不是过去,而是现在和将来如何去做。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的精心打磨,需要寻找契机,需要因势利导,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干在当下,想到未来,动手动脚动脑,从根本上激发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来主导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