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喜欢静静地听邓丽君的这首《又见炊烟》,糯米般香甜的声音带着我思绪飞向远方……十年前,我初为人师,在一所山村小学教书,学校周围散落着几十户人家。每到煮饭时,乳白色的炊烟从土瓦房和茅草屋顶上袅袅升起,村庄笼罩着淡淡的烟雾,透出幸福和温馨。
高原的乡村冬天多雾,土质的操场凝结水汽后显得湿漉腻滑,再也不能成为我们锻炼热身的场地。为打发周末的闲暇时光,吃过早饭后,我们几位外地来的老师相约去学校周边的农户家烤火取暖。临去时绕到学校背后的乡村小卖部,买了两瓶昭通产的葡泉二曲酒和孩子爱吃的零食,直奔热情好客的人家去了。
主人家看到我们来,连忙招呼着递木凳给我们,让大家围坐在墙角的火塘前。乌蒙山的冬天异常寒冷,山里人家就在屋角挖一个四四方方的坑,铺上石板,四周坑壁镶嵌上石板,一口火塘就做成了。
火塘不仅是山里人家烤火取暖的地方,也可以煮饭炒菜、烧烤洋芋。火塘顶上用铁丝吊起几根竹竿,上面挂满了被柴草烟火熏得油亮的腊肉和香肠,散发出绵绵不绝的草木悠香。
如果来了客人,他们会用腊肉、腊香肠、山笋、蕨菜等山里的土特产,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简单寒暄后,主人家端出一撮箕土豆。土豆俗名洋芋,是当地的主产粮食,丰收后家家户户的洋芋堆积如山,成为全家饭桌上的主食。
烧洋芋时,用火钳在火塘里刨一条垄沟,将洋芋放到沟内,再将燃得红旺的火石和柴灰覆盖着洋芋,焖烧半个小时就可以吃了。有的洋芋烧起泛黄脆焦的锅巴,这种锅巴洋芋有着木柴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最香最好吃。
大家胃口都很好,就着小酒,吃着原滋原味的烧洋芋,侃着天南地北的龙门阵。
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主人家挽留我们,如果不嫌弃就留下吃晚饭,我们当然推辞一番,实在推脱不了,只有应承下来。
这时,家里的孩子取下一块熏制好的肥瘦适宜的腊肉,将肉皮用烈火烧出小泡,温水浸泡后用菜刀刮净清洗数遍,然后切成很多小坨坨,连泡软的干笋一起放进吊锅里煮炖。
“噼噼啪啪”的柴火越烧越旺,不一会儿吊锅就咕咕作响了,一声比一声紧,香味开始往外冒,一股浓浓的肉香味四散飘溢,引得众人味觉大动,满口生津。主人家见吊锅沸腾起来,左手握紧吊锅铁钩子,右手抓起吊钩卡扣,轻轻往上一提,以便腾出时间煮其他的菜。
待菜都做好时天色已暗下来,忽明忽暗的油灯旁,大家痛快淋漓地喝酒、吃肉、摆龙门阵。敬酒时稍不留意,碗里不知又被谁夹上几块肉,堆得冒尖,虽然吃得差不多饱了,心想主人家的盛情难却,那就客随主便吧。
窄窄的四方火塘,弥漫着篝火的香味,洋溢着村民的热忱。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那一份温馨的回忆,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沉淀了下来,就像陈年好酒在时间的酝酿中愈久醇香,饮了就化作怀念,足以微醺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