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父亲节,半醉夜归。
晚饭是几个中年大叔在一块儿吃的小龙虾,一件啤酒喝光了,像是没过瘾,于是几个又换地方继续喝至午夜。几分醉意反倒是让人自觉了归家的清醒,如此般买醉是不多见的。
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要给父亲带的酒,已经被忘记了,心里一阵懊恼。
赶着摇晃的步子上楼,掏出钥匙,搭进门锁,这时候门开了,里面站着我的父亲,像是一直守在门口的。只见他穿着灰旧的大背心和褐色大裤衩,眯着双眼望向我,含糊低语的说:又喝酒了哇。我“嗯”了一声后开始找着水喝,仿佛听见父亲轻轻“哎”了一句,他卧室的灯亮了,没有过多的言语,我们各自上床睡觉......然而啤酒的作用功效开始慢慢显露,我睡不着了,想着父亲节的父亲,今天在家一个人独守。
父亲今年七十五岁,生命的年轮在渐渐消磨,消磨得如同一只光溜溜的废胎。但记忆中父亲的健硕和挺拔一直是我快乐自信自豪的榜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大面积闹饥荒,父亲的“读书梦”破灭了,带着那个时代特色的“高小”文化回到家乡,也当过“代课老师”,也从事过粮食、供销系统工作,最后毅然从事农业当起了生产队长。“集体生产”时父亲的生产队有三百来号人,每年农忙播种和收割的时候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在我儿时的印迹里记忆犹新。每一块田地都耕作得棱角分明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田园画卷,那些禾苗以田块区分高低参差不齐郁郁葱葱,土地没有一分一毫的浪费,和现在农村成片的土地荒芜相比,这分明是农村农业一种倒退的萧条。还有集体晒坝里成堆的麦穗、几十把链架(一种以敲打分离籽壳的工具)拍打菜角豆角的声音、油坊里随着“嘎嘎”的声响淌进大木桶清香的菜油、集体食堂冒着白色的蒸汽出锅的带着麦瓠色的馒头......在这些场景里总有父亲那个健壮的身影在一群人中穿梭着、吆喝着、快乐着。改革开发后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制度,我记忆的视角就更多的触及了父亲忙在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形象。夏天里,父亲干完一天农活已是暮色降临,他总要挑一担井水放在屋前的洗衣台处,然后袒露出黝黑的皮肤和腱子肉的腹肌,在清水里一遍又一遍的擦拭,有时还端起水盆从头淋个遍。而母亲的催促“饭都冷了,还在洗......”依然影响不了他“洗澡”的乐此不疲,等所有的节奏完了,什么都收拾干净后,饭菜便温度适宜的被父亲狼吞虎咽。水库离家不远,生产队的男人们总爱在热天里去那里游泳,而父亲的泳技也是卓越的。记得有一次他带我去“洗澡”,已经有一群光着身子的“泳客”们在水里“千姿百态”,有人见我父亲来了,便吆喝着“我们来比赛看谁钻眯儿(潜水)钻的远”。于是集体开赛,我便在岸上观战,一个个猛扎入水,然后在二十米远近陆续探出头来,父亲呢?最后一个出水,已经在五十米开外的地方了!......这样的父亲,在我童年的骨子里便种下了自信、自强和自豪的基因。
然而,艰难总是伴随着那个时代一个农民家庭的成长。
父亲和母亲膝下是我们三兄弟,家庭的困难时期便是我们三个都上学读书了,而且个个都还是那种“读得书,想读书”的人。学费、生活费总是每一个学期伤透脑筋的事情,等我上高中的时候,母亲便检查出“顽疾”,而两个哥哥已经不再上学了。老大职业高中毕业便回家务农,一手好字和一腔抱负当了个村长(后来随打工潮流外出闯荡),老二高中毕业就进城学了手艺,在一家国营企业当起技术工,改制后搞起了个体经营。而我的高中三年便是背负了两个哥哥的学业期望和母亲长期医疗的困境,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是捉襟见肘了,现在回想,还是父亲在他长期热爱的农业上拼尽了全力。秋季开学前,父亲总能养出蚕茧卖够学费,春季开学前,父亲也能养出一窝猪仔卖了筹够钱数。父亲最鲜明和无奈的一句话便是“只要你们能考起学,我就是拼命也要送你们读书”,记得我在读中专时(国家最后一批包分配工作的学校),家里还在大家族一个经济相对宽裕的小家里借了一笔钱供我上学......。那时候我的两个哥哥都已成家,都还在“白手起家”的构筑自己的家庭,父亲知道无法再给他们添麻烦。而他自己的“难”、“困”是可想而知的了。
现在,时过境迁。时代向好了,父亲劳碌大半生终有一个平淡又添彩的晚年。
父亲随我住了。在母亲离开我们十五年后,老家也无人常驻,父亲便跟随他最小的儿子在这个小县城生活,也陪伴他最小的孙女开始了“老顽童”般的日子。
而且,父亲还恋爱了!我们三兄弟、妯娌一时各执异议,却终是拗不过“老年人一旦恋爱就像老宅着了火”的定律。可这“关键少数”的现象毕竟恼人适应,于是,千古难题“婆媳之争”演变成“公媳之战”。在一次“强烈”的争论平静之后,我戏言女儿她妈“嘴除了说话和吃饭,还需要思考,不然砍竹子总要遇到结疤的”。父亲不以为然,只是把“老宅的火压了些”,“悄悄地”作别明目张胆了,却“静静地”我行我素起来。
父亲老了,高兴便任随他吧,这是我的态度。
父亲老了,我们还能为他做点什么呢?!
父亲老了,就像我们也会老去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