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绍敏的头像

杨绍敏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105/23
分享

走向春天的脚步


走向春天的脚步

——残疾儿童吴青梅的故事

 

作者:杨绍敏

 

 

孩子,生活是一场漫长而又艰难的征途,而你刚刚开启了人生的几小步。

                                        ——题记

 

一、站起来啦!

 

鸡刚叫三遍,65岁的吴开银就催着老伴赶紧起床。老伴金翠昌望了望窗户外漆黑的天,说,还早呢。

“早起收拾东西,孙女要去医院呢……”吴开银的话还没说完,就看见老伴已站在床前,正窸窸窣窣穿衣服。

匆匆吃过早饭,吴开银和老伴扶着12岁的孙女吴青梅走出家门,这时,乳白色浓雾正慢慢退去,一幢幢房屋显现出来,随后,晨雾如飘带缠绕在山腰上,一束金色的阳光从东边滴漏下来。吴开银抬头望天,心里笑了:“好日头!”

今年4月底,吴青梅再次来到凯里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她将在这里接受第五次手术治疗。

一年前,2019年10月13日,吴青梅正式来到位于民族风情园内的凯里市中医院康复中心,成为东西部协作医疗帮扶的救助对象。从此,吴青梅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康复治疗训练。

2010年12月,吴青梅出生在贵州省凯里市大风洞镇下寨村一个贫困的家庭里。两岁后,家人发现她行为反应要比同龄人迟钝,直到三岁还不能站立行走,说话也含糊不清。医院诊断为脑瘫。这一结果,给这个本来就不幸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阴影。

现在,快10岁的吴青梅,依然个子矮小,不能走路,说话也不顺畅。吴青梅的童年时光,基本上在阴暗房间里的床上度过,没有伙伴,爷爷奶奶忙完农活回家,便把她抱到院子外晒晒太阳。这个时候,吴青梅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多彩的世界,至于山那边更远的风景,一直存活在她幼稚的想象里。

这天,吴青梅坐在院子外的板凳上,旁边那株杨槐树,一片片树叶随风飘落。远处,秋天的田野里,庄稼差不多收完,一两块没砍的苞谷杆,被霜打得锈迹斑斑,一片发黑。薄薄的阳光下,几个人影从那边田埂上移过来,渐渐清晰,径直朝吴青梅家走过来,还没进家,其中一个人在喊吴青梅的名字。爷爷吴开银忙从家里走出来,见是大风洞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粟亚萍,还有几位穿着白大褂的陌生人。粟亚萍向爷爷介绍说,这几位是凯里市中医院的医生,今天特地来了解吴青梅的病情。一行人的目光落到吴青梅身上,仔细向爷爷询问情况,他们希望吴青梅入院治疗。爷爷低着头,一脸为难的神情,嗫嚅着说,治疗要花很多钱,出不起。一直帮着跟客人倒水的粟亚萍听后,拉着爷爷的手说,老人家,不要你家出一分钱,全部由国家承但。旁边的人接着补充,现在政策好呢,国家安排别的省份来帮扶我们,出钱帮小青梅治病。爷爷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刚才难为情的脸色平和了许多,瞪大着眼睛,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浮闪而过,嘴角挤出一个微笑……

2020年3月17日,清晨,雨淅淅沥沥地下,风一吹,雨滴便打在玻璃窗上,发出急促的声音。但康复中心的病房里却特别安静,40多位残疾小朋友,在等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这位客人就是凯里市东西部帮扶单位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儿童骨科专家庄伟博士。远道而来的庄博士不顾路途疲劳,对每位残疾小朋友进行详细的检查。认真评估后,有5位残疾儿童可以立即实施手术,吴青梅就是其中一人,而且,被确定为第一例。

两天后,吴青梅被推进了手术室。迷迷糊糊中,一位年轻的护士俯在她耳边轻声说,别害怕,很快就会好的。然后,吴青梅便睡着了。守在手术室外的爷爷奶奶焦急不安,走廊里静悄悄的,奶奶金翠昌斜坐在椅子上,一双眼睛不停地盯着手术室那扇关闭的门;爷爷吴开银一直站着,来回地走动,医院里不能抽烟,他便走到门口空地上,一支接着一支地抽……

醒来后,吴青梅已躺在病房的床上。她的双腿刚进行了矫正手术,绑着石膏。一位护士走过来,告诉爷爷奶奶,吴青梅腿上的石膏要固定一段时间,千万别乱动。刚做完手术的庄伟博士,顾不上休息,对身边的医生和护士说,手术后康复训练很重要,如果康复较好,五个月后小青梅可以站立行走。

一阵钻心的痛从腿部漫过全身,吴青梅想哭,但没有哭出声,泪水从眼眶里溢出来。

2020年春节,大年三十夜,一场久违的大雪纷纷扬扬从天而降,第二天,雪花还扑扑闪闪压地而来,把房屋、山坡盖住,到处白茫茫一片。吴青梅坐在病床上,单手托腮,透过窗户,看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飘舞,看雪团子在树枝上滑脱,很快又沾上一层。看了一会,她发现被雪包裹的树枝,很像自己包裹着石膏的双腿。吴青梅自然不知道这石膏是什么东西,只感觉它绑在自己的腿上,很沉很沉。吴青梅记得教她认字的老师说,冬天过去了,春天的时候,树枝会长出嫩绿的新芽。她想,等这些很沉很沉的东西不再包在腿上,自己能不能站起来呢?

2021年5月的一天,康复中心的医生准备卸下吴青梅腿上的石膏。在场所有人的眼睛盯着吴青梅的双腿,屏住呼吸,病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似乎可以听见每一个人的心跳,静静地等着一个期盼的结果。医生慢慢把石膏卸下,露出吴青梅的双腿,这双腿因长时间被石膏包裹着,不能活动,此时看上去,干瘪而瘦小,呈紫红色。医生用手捏了捏吴青梅的双腿,问她痛不痛,吴青梅摇了摇头。通过手术矫治,吴青梅弯曲的双腿伸直了,大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但这仅仅是走上康复之路的第一步。

奇迹会降临到吴青梅身上吗?

按照庄博士的嘱咐,回到家中的吴青梅,必须每天坚持康复训练。躺在床上,爷爷奶奶时不时跟吴青梅活动双腿;天晴的时候,便搀扶她到院子外,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看风景。这是夏天,门前的田野里,到处是水汪汪一片,秧苗开始移栽;房前屋后不知名的树木,绿油油的叶上,闪动着耀眼的阳光,小鸟叽叽喳喳飞来飞去。这一切,对吴青梅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看见小鸟跳来跳去,吴青梅的意识里,有了离开轮椅走路的想法。

那天,大风洞镇卫生院的医生来到家里,了解吴青梅康复训练情况。大家鼓励吴青梅试着站起来,吴青梅双手紧紧握着轮椅两边扶手,双脚落地,慢慢直起身子。当全身的重量集中到脚上,腿软软的,无力支撑。吴青梅跌坐回轮椅,额前沁出细细的汗珠。

一个月后,吴青梅的双腿粗壮了一些,也灵活了许多。这天,在爷爷奶奶的帮助下,吴青梅慢慢从轮椅里站起来,双腿虽然有点摇晃,但站住了!吴青梅眼睛盯着地上,喘着气,咬着嘴唇,她试着迈开双脚,一步、两步……阳光下,吴青梅独立行走的身姿,像初飞的雏鸟。

爷爷奶奶见状,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水,一个劲地说:“站起来了,站起来了,好啊!”

长这么大,吴青梅第一次靠自己的双脚下地走路,哪怕是短短的几步,那张可爱而略显羞涩的脸蛋,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如一朵迎风盛开的梅花。

开心的时刻,吴青梅会不会想起爸爸妈妈?

 

二、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没有孩子不想念自己的妈妈,吴青梅也不例外。

奶奶养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过来了,此时,吴青梅正坐在门口,她盯着它们。

奶奶金翠昌说,小青梅常常这样盯着鸡妈妈和小鸡群发神。

那个时候,妈妈虽然不常在身边,可是,当吴青梅看见妈妈从外面回来了,她的表情就十分兴奋,嘴里含糊着叫:妈——

在吴青梅眼里,天上的白云、路边的小草、门前的挑花,很漂亮,是她喜欢看的。妈妈就像屋前那些挑花,好看。

但吴青梅弄不明白,不知道是哪一天,妈妈离开了家,就再也没有回来。她一样地弄不明白,爸爸也离开了自己,再也见不到了。

爸爸吴征林,长什么样子,吴青梅的脑海里仅剩一点模糊的印象。爸爸似乎很忙,常年在外打工,只是偶尔回趟家,没待几天,又离家外出。吴青梅当然不知道,整个下寨村,几乎所有青壮劳动力,打工挣钱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爸爸在哪里打工,吴青梅不知道,她只听说在很远很远的城里,要坐一整天的车,城市是什么样子,吴青梅也不知道。

命运常常喜欢捉弄无辜的人。在吴青梅两岁的时候,吴征林突感身体不适,腰酸背痛,干活没有力气。开始他并不在意,后来越来越严重,饭量一天天减少,人一天天消瘦下去。他抽空去医院检查,诊断的结果为肾衰竭,这如同晴天霹雳,医生叫他住院治疗。没有多少文化的吴征林,并不把自己的病情看得很严重,随便买了点药,便回到打工的队伍里。

一天,吴青梅看见爸爸回到家,一起回来的还有妈妈,这可把吴青梅高兴坏了。更让她高兴的是,这次回来,爸爸妈妈很长时间都在家里,没有像以前那样,匆匆又离开。但是,高兴没能持续下去,那段时间,爸爸妈妈很少说话,愁眉苦脸,整个家几乎听不到笑声;夜晚,躺在床上的爷爷奶奶很久都没有睡着,不时发出叹息声;厨房里的那只陈旧的罐子里,每天都冒着热气,一股很浓郁的气味溢满整个家里,妈妈一天要从罐子里倒出几大碗黑乎乎的水,端给爸爸喝下。为了省钱,吴征林每天都喝熬煎的草药,寄希望于用这种当地偏方,来治疗他的病痛。

面对疾病,生命要么表现得特别顽强,要么就变得不堪一击。在吴青梅四岁的时候,她爸爸吴征林,抛下了父母双亲,抛下了妻子儿女,病痛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

爸爸的去世,对这个家庭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爷爷奶奶无法接受这一严峻的现实,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头发新增白丝,脸上爬满皱纹,奶奶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抺眼泪;妈妈一时缓不过神来,面容憔悴。

嘎然而止的父爱,给吴青梅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对于身患残疾的吴青梅来说,对于这个深陷悲痛的家庭来说,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这天,妈妈来到吴青梅床前,俯下身亲了亲吴青梅的脸,眼含不舍地说:“妈妈要去外面打工,在家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吴青梅看见妈妈的眼里湿湿的,她只是点了点头,直直地盯着妈妈。妈妈转过脸,背上包袱,走了。

这一年,吴青梅六岁。

家里突然变得沉寂下来。吴青梅还有一个弟弟,叫吴青凯,比她小三岁。白天,爷爷奶奶忙着农活,只有她和弟弟在家,弟弟顽皮,常跑到寨上找其他小伙伴玩,更多时候,家里只剩下吴青梅。六岁的吴青梅依然不能行走,但渐渐开始懂事,对周边的事物有了自己简单的看法。

吴青梅每天生活的范围,局限于她家的院子里,门前那块不足十平方米的晒坪,是她能够观看四周景物和遥望远方的场所。现在,吴青梅痴痴地看着水塘边那条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当初,爸爸就是从这条路上走出去,沿着这条路回到家;妈妈也是从这条路走出去的,但妈妈还会沿着这条路回来吗?

爷爷奶奶没有告诉吴青梅,她妈妈已经离开了这个家,离开了吴青梅和她的弟弟,再也不会回来了,改嫁到外地,重新组成了另一个家庭。得知这一消息时,两位老人先是一怔,但他们也显得无能为力,日子久了,便渐渐淡忘了。

从此,爷爷奶奶就成了吴青梅的“守护神”。两位老人不得不从诸多家庭变故中回过神来,把剩余的时光和精力,投入到照看孙辈的艰辛中。

 

 

三、涓涓暖流

 

“小青梅,我们来看你了。”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大风洞镇政府安排有关人员来到吴青梅家,慰问刚做完第五次康复手术的吴青梅。听见家里来了客人,吴青梅从房间里蹒跚地走出来,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粟亚萍忙迎上去,搀扶着吴青梅到晒坪坐下,然后递给吴青梅一只可爱的大熊猫布玩具:“小青梅,儿童节快到了,这是阿姨送给你的礼物。”

那只大熊猫瞪着憨厚的大眼睛,直直地盯着吴青梅。吴青梅把它抱在怀里,左看右看,用手不停地抚摸着,还时不时把脸贴在大熊猫毛绒绒的身上,笑得合不拢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

同行的其他人,也纷纷为吴青梅送上节日礼物,站在旁边的爷爷奶奶帮吴青梅收下。吴青梅一脸感激,还不忘记说,谢谢!

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不断拓展,不仅惠及广大的贫困地区,同时,也让许许多多贫困家庭和贫困人口重获新生,沐浴阳光雨露。残疾儿童吴青梅,就是生动的一例,是国家医疗扶贫政策,改变了她的命运。

从2020年3月19日开始,吴青梅在凯里市中医院接受第一次康复手术治疗,至今,共实施了五次手术治疗,全部费由国家承担。吴青梅由最初的不能站立,到现在的短距离独立行走,所有参与治疗的医务人员,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惊奇、欣慰,甚至还有更多的期待。谁也无法预测,随着康复训练的持续,正处于身体成长期的吴青梅,会不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惊喜?

在医院的日子里,医生每天都要来查看她的康复情况,她能够跟医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在天天进步;那些年轻的护士,都亲切地称呼吴青梅为“小妹妹”,工作之余,争相来陪吴青梅聊天,或带她到外面走走看看、晒晒太阳,相处久了,吴青梅便把她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当爱的暖流传递到吴青梅的身上,她久闭的心扉也慢慢打开,人也变得活泼开朗了。

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爱,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磅礴的力量,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成为吴青梅人生道路上的不竭源泉。

庄伟博士,作为吴青梅康复手术的主治医生,在吴青梅身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作为东西部协作前来帮扶的医生,庄博士从杭州远道而来,他身上肩负的,不仅是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还有医者仁心。面对患者,他凭借自己高超医术,去医治一个又一个枯萎的生命,这是医生的职责与担当。他十分同情吴青梅的境遇,常常鼓励她去战胜病魔,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一次,庄博士偷偷把两千元现金塞到爷爷吴开银手里,叫他们跟吴青梅买些好吃的东西。

连续在凯里进行医疗帮扶三个多月的庄伟博士,因工作需要,回到了杭州萧山区中医院,但他心里装着凯里的每一位残疾小朋友。就在吴青梅术后卸除石膏的前几天,庄博士从杭州打来电话,询问吴青梅的康复情况,并叮嘱管床医生一些注意事项。

生活,对吴青梅来说,是不幸的,来到这个世上,就身患残疾,接着爸爸病逝,妈妈改嫁,残酷的打击接踵而至。但同时,吴青梅又是幸运的,她赶上了国家东西部协作的好政策、碰到了庄伟博士这样的好医生、认识了许许多多充满爱心的人……这世间最崇高、最纯洁的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她、浇灌着她。

除了家,凯里市中医院康复中心,就是吴青梅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从老家下寨村,到凯里市区,乘车也不过个多小时,但在吴青梅眼里,已经是够很远的了。第一次进城,她对眼前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那天,坐在凯里市中医院专门为她安排的救护车上,吴青梅紧靠窗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外面,城市好大啊!高高的房子、宽宽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一切都是新鲜的。吴青梅还看到,几乎所有的街道两旁,或是路中央的绿化带,一种她叫不出名的花,开得正艳。旁边的护士猜中了她的心思,告诉她,这是月季,一年要开好几次,凯里满街都是。“漂亮吧。”女护士指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花朵,说:“等把病治好了,我带你去照相。”

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像吴青梅这样的重症残疾儿童,需要家人的陪护,爷爷奶奶也随吴青梅进城,吃住在凯里市中医院。入院第二天,院领导到病房探视吴青梅,对爷爷奶奶说:“老人家,你们安心在这里陪孙女治病,所有的生活费用医院全免了。”爷爷吴开银搓着双手,一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吴青梅第一次实施手术的成功,意味着在康复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帮助吴青梅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凯里市残联给她送去了轮椅和助行器。出院后,吴青梅每天借助这些器材,坚持在自家院子里训练。

通过各种媒体平台的介绍,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吴青梅的事迹。人们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同时献上美好的祝福;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经常来到吴青梅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大风洞上寨中心小学坚持送教上门,教吴青梅识字、画画、唱歌……

 

四、我想上学

 

不知不觉,吴青梅今年11岁,弟弟吴青凯9岁。

每天清早,弟弟吴青凯背着书包,去上学。吴青凯在上寨中心小学念一年级,学校离家大概两里路,走路十多分钟就到。

看着弟弟背着书包上学的背影,吴青梅一脸的羡慕。

这时候,整个寨子便安静下来,学校的铃声清晰地传来。吴青梅喜欢听这很有节奏的铃声,通过铃声,她能判断出一天的大概时间。在她看来,铃声响起的时候,太阳刚好挂在对门坡上的山尖上,而太阳落山时,铃声也会响起。不久,就可以看见几个背着书包的学生,从水塘边那条水泥路上走来,其中一位就有她弟弟吴青凯。

现在,吴青梅坐在椅子里听铃声,仰着脸,挺向往的样子。早晨的霞光落在她长长的睫毛上,一眨眼,便抖落了一小片。

吴青梅不由自主地轻声唱起了那首《小燕子》的儿歌,歌曲是上寨中心小学校长王涛湧教她的。几乎每个月,王校长都要到她家,教她唱歌、画画。

2019年6月以来,上寨中心小学便开始送教上门,由校长王涛湧牵头,另外还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副校长姚登军,教数学;另一位是王珍,教语文。针对吴青梅的情况,学校还专门制定了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案。送教时间每个月两次,一次四课时。

6月27日,吴青梅家,响起了歌声。为了激发和唤醒吴青梅迟钝的想象力,开学第一天,王涛湧校长决定第一节课教她唱歌。王校长领唱一句,吴青梅跟唱一句。刚开始,由于语言的障碍,吴青梅唱得很吃力,慢慢地,便能基本跟上歌曲的节奏。稍停顿的空隙,只见吴青梅自己在轻声哼唱,头随着音乐往两边摇摆,面带微笑。

正式开学前,上寨中心小学为吴青梅购买了新书包,备好课本及简易的小黑板。王校长他们把书包和课本递给吴青梅时,她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小手伸过去之后,又缩了回来,犹豫着。站在旁边的王珍老师,替她从王校长手中接过装有课本的书包,送到吴青梅的手里,笑着说:“孩子,这书包以后就是你的了。”吴青梅抱着新书包,羞涩地笑了。

快两年来,上寨中心小学的送教活动,一直都没有中止过。三位老师轮流送教上门,虽然吴青梅接受知识的能力较慢,但他们看得出,吴青梅对知识很渴望,向往着去学校读书。

老师没来家上课的日子里,吴青梅依然喜欢听从学校那边传来的铃声。已经实施五次康复手术的吴青梅,康复情况超出了庄伟博士的预期,她不仅能进行短距离的独立行走,而且,借助辅助器械,能自己上厕所,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事情。身体的慢慢好转,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步增强,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也慢慢提高。每一次送教上门结束时,当老师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吴青梅总是挥着小手,依依不舍地说:“老师,再见。”

春夏秋冬,风景各异。在乡村,一年之中交替变换的景色,都会给吴青梅幼小的心灵涂抹一层感性的色彩,加深她对大自然的了解和认识。春天来了,水塘边的柳树吐出新芽,枝条轻拂水面,微波荡漾,小燕子飘飞水面,时而掠过树枝……见此,吴青梅很自然地唱起《小燕子》那首歌来,也似乎有点明白了歌词中的含义,“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相对于唱歌,吴青梅更喜欢画画。美术课也是王涛湧校长教,他帮吴青梅买来水彩笔,开始一笔一画地教。那天,王校长在纸上画了一座山,山上有很多树。吴青梅一边仔细地看着,一边抬头向远方山那边望去。突然,吴青梅拿出一支红色的水彩笔,在画面的山峰上面,画了一个圆圈。王校长懂她的意思,这圆圈代表着初升的太阳,马上竖起大姆指赞许,师生俩开心地笑了。

时光荏苒,两年送教,吴青梅开始掌握了初步的基础知识。比如,可以对事物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可以计算一位数的加减法,会唱简单的儿歌,会画出简单的画面……尽管都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掌握,但对于吴青梅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

对于三位坚持送教上门的老师来说,吴青梅的变化,就是莫大的安慰。有教无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投身教育事业的崇高誓言。

在三位送教上门的老师中,吴青梅特别喜欢王珍老师,也许她是唯一一位女老师的缘故。王珍老师负责教吴青梅语文,每次见到王珍老师,吴青梅总是表现得很亲热。四十刚出头的王珍老师,和吴青梅妈妈的年龄差不多,本地人,课余时间,王老师总是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跟吴青梅说话,吴青梅也很乐意与她讲。当老师的知道,从小缺少母爱的吴青梅,慢慢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了。这样很好!人民教师,不就是将自己所学知识和博大的爱,无私地献给每一个学生吗?!

一天,上课刚结束的时候,吴青梅突然问王珍:“老师,我想去学校上学,我以后能去吗?”

王珍紧紧地把吴青梅抱在怀里,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坚定地说:“能!一定能!”

 

 

作者简介:杨绍敏,男,苗族,曾担任某报社副总编辑,现供职于贵州省凯里市文联。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星诗刊》《散文诗》《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

 

通讯地址:贵州省凯里市行政中心B座211文联办公室 邮编556000

邮箱:1217629496@qq.com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天一支行

帐号: 6212 2624 0700 5863 589 

开户名:杨绍敏

手机:13908553738

微信:1390855373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