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碧刚
提起陕西,我一点儿都不感到陌生,因为陕西是我的故乡。
陕西,在我的记忆里,不只是故乡的代名词。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有我的兄弟姐妹,有我年少时的梦想,有我一路走过来的足印。在这里,我可以悠闲地坐在家门口,一边观赏着不远处的白桦林,一边闻着爷爷旱烟袋的味道;我可以抛下所有的繁重和琐碎,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叠纸船、打扑克、爬土堆、丢沙包、玩泥巴、过家家、捉迷藏、逮野兔、挖野菜、拾麦穗、掰玉米、踢皮球、滚铁环……直到太阳落山;我可以无所顾忌地端起碗,拿起筷子,背靠那棵枣树,或者是,蹲在屋檐下,津津有味地嚼咽着——母亲为我亲自下厨的裤带面;我可以像流淌的溪水那样清澈见底,进入美丽可爱的校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追逐梦想;我可以满脑子里,啥也不用想!痛痛快快地歌唱,健健康康地成长,像蝴蝶那样舞动着翅膀,像小蜜蜂那样飞来飞去;我可以舒服地躺在被窝里,自觉地闭合双眼,安心地打着呼噜睡觉,直到天亮;我可以大步流星地走出村庄,来到无垠的田地里,瞪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望着那一具具高大而又熟悉的背影——右手扶正犁头向前走,左手拿起皮鞭“霹雳啪啦”抽赶着老黄牛,一步一个脚印,耕耘着万亩良田,编织着锦绣家园。
亲爱的朋友们,可曾来过陕西?了解陕西?或许,很早以前,有些朋友来过,但有些朋友素来都没有,只是偶尔听别人提起过。不过,没有关系!今天,我要告诉朋友们,在我的眼中,陕西不只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还是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首先,她以不媚不俗的表情、家喻户晓的《陕西十怪歌》和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牵引着四面八方的眼球和来来往往的客流。其次,陕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领域,自古以来,陕西占据着“中心”位置,尤其是那源远流长的历史,还有那个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璀璨夺目的民间文艺,都是具有影响力的。所以说,作为拥有古都西安文明和“礼仪之邦”之美誉的陕西,其本土文化之精髓无疑代表着国内先进、世界亮点。其三,土地总面积为20.56万平方公里的陕西,以其广袤的厚土和先天性地理优势,滋养着不计其数、性格爽直、胸脯宽广、粗犷豪放、斗志昂扬的秦人。恰似母亲的乳汁,喂养着一批又一批勤劳善良、淳朴厚道、强悍健壮的华夏儿女。世世代代,繁衍不息。我相信,只要是三秦大地的子孙,无论身在何处,依然热爱这片黄土,眷恋这片雄浑。哪怕是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一虫一鸟,一山一水,对于远走他乡的游子们来说,宛若稀世珍宝。
往事如烟,历历在目,不堪回首。四十年前的陕西,其经济状况尚处于落后局面。虽然如此,但我以为,这种落后实为受历史条件制约,这种制约显然是客观的。既有物质基础的贫困,又有精神面貌的匮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长辈们生活在农村,生存条件极其艰苦,但一个个都是铁打的汉子。据说,日子过得很是恓惶!不知道咋搞的,经年累月填不饱肚子。后来,我才知道,由于自然灾害十分严重,这片黄土地常年长不出茂盛的枝叶,生不出救命的粮食,农作物长期处于“低产”状态,很多人刚吃完了上一顿,便紧锣密鼓地忙碌着下一顿。即便是逢年过节,或者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时常,也要迎接那种“忍饥挨饿的命运”和“终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而不得温饱”这个冷酷的现实。记得小时候,听爷爷谈起过,苦难深重的岁月里,他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非常的节俭。据悉,很多地区的人面临吃水难等实际生活问题,有些村庄里,全村人只有一口井,家家户户若想正常生活,必须要每天排队领取水,一旦没有水吃喝时,就要祈求上天赐给的雨水。那个时候,凡是大人们穿过的衣裤、戴过的帽子,都要历经再次缝缝补补,改造后的衣裤、帽子等,完全可以让孩子们继续享用,就这样全家老小轮换着,直到不能穿、戴为止。在当时,人们的居住条件也不是很好,绝大多数人家居住的是土墙、土房、土炕、土灶。由于这类房子是以泥土为主,以木头、砖块为辅助等材料搭建而成,所以说,它的稳固性、抗震性、防漏性等相对较差,特别是遭遇到十分恶劣的自然天气,譬如,刮大风、下冰雹、降大雨,等等。当然啦!也有很多人借助于大自然优势长期居住在土窑洞里,尽情享受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总之,种种迹象表明,过去的陕西农村,确实是一个荒凉、艰苦、贫瘠之地。
不可否认,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一缕缕改革的春风不仅席卷了全中国,而且还吹醒了那些长期驻留生活在黄土高坡的人们,就像是天女散花一样,把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洒向三秦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此以后,陕西城乡建设特别是农村建设迎来了生命的曙光。你瞧那白茫茫的一片,那可是一堆堆丰收的棉花呀,勤劳致富的人们正在忙前忙后,忙里忙外,忙得不可开交。你瞧那金灿灿的麦浪里、黄橙橙的玉米地里,人们正在挥舞着手中的镰刀,干劲十足地收割着,兴高采烈地拥抱着……每逢深秋,满院子里,满屋子里,都是劳动成果——用勤劳的双手和心酸的汗水换取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机械劳作逐渐地替代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和高科技产品开始服务于三农,生产责任田包产到户,农民的个体收入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供给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可以说,在这个黄金时期,陕西农村经济拥有了一个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尤其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丰硕和喜悦的背后,离不开人民群众智慧的头脑和实干的双手,离不开人民群众与自然界不懈的抗争精神,离不开党中央的政策性扶持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正确领导。忆往昔,礼泉县袁家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据电视、报刊报道,该村支书郭裕禄同志率领本村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敢于向前闯,村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群策群力、谋求发展,从石灰窑建造开始,从兴办水泥厂开始,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陕西省粮食总产量持续性增加,原单一的农作物种植已变得丰富化和多样化,各种各样的养殖业、畜牧业、蔬菜业、瓜果业等建设项目层出不穷,五谷杂粮、日常供给品等农副产品络绎不绝,与此同时,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工程齐头并进。朋友们,此时的你,若走进陕西,一定会看到,一条条四通八达的公路,一行行魏巍而立的电线杆,一排排干净整齐的民宅,一亩亩绿意盎然的果园,一辆辆私家车停放在自家门前……像一幅幅全新的、立体的城乡画面,让人赞不绝口。说句心里话!如今的陕西农村其发展速度与面貌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南飞的大雁们,会不约而同地自言自语:“这是真的吗?”是真的!的的确确。朋友们,你看看吧!如今,大多数农户家庭都有自来水、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卫生间、宽带网,等等。农民在交通上也极为便利,村村相连,路路相通。瞧那边,楼房也盖了,壁灯也装了,汽车也有了;瞧这边,腰包鼓起来了,脊梁也挺直了,就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秦腔,在音调上,也变得高昂起来了。朋友们,快来看呀!路灯下,乡亲们正在扭动着笨拙的腰肢,陶醉在幸福的广场舞和欢快的节拍声中,周围时不时地传来一阵阵的喝彩声。总体来说,农户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着装啊,穿得有模有样,生活啊,过得十分安逸。可谓是,男女老少,丰衣足食。家家户户,尽享盛世安康。
啊!崛起的陕西农村,你是最棒的!不管前程多么远,风雨多么大,就知道奋勇直前,闯他个新天地,造他个新气象。崛起的陕西农村,你是最优秀的!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之号召,按照党的十九大振兴乡村战略方针及路线的指引,正在向休闲、娱乐、生态以及多元化布局拓展,向农耕文化、商业文化等新型产业及渠道努力转变。崛起的陕西农村,你是最有魅力的!以强有力的臂膀,推动了乡村经济建设和第三产业链接的快速发展,延续了“拓荒牛”之精彩,飘逸出“一带一路”的辉煌。崛起的陕西农村,你是最富有创造性的!若雄鹰展翅,若异军突起,若最亮的星,若一壶陈酿,若一间老屋,若一棵大树,屹立于华夏腹地。崛起的陕西农村,门庭若市,碧草生辉,秦歌飞扬。是啊,兢兢业业的百姓们,手挽手,肩并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亲爱的朋友们,这里有一个壮美、俊美、阔美的陕西,她拥有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法门寺塔等古建筑,拥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拥有雄浑奔放、景色宜人的大秦岭山脉,拥有屹立千年的“关中唐十八陵”,拥有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宝鸡石鼓园,拥有革命圣地红色延安,拥有古称“西岳”、海拔2154·9米高度、位于华阴县境内的华山,拥有5A级景区商南金丝大峡谷,拥有让人耳目一新、清新脱俗之感受的秦巴汉水,拥有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位于榆林最北端的神木县境内的红碱淖,拥有“北接甘肃、西连四川,素有‘一脚踏三省’之名”的青木川自然保护区,拥有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本名五台山的铜川药王山,拥有热情奔放的陕北大秧歌和造型饱满多变的陕北民间剪纸……这些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若蝶恋花般吸引着众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学习交流,近距离参观。
呵,这就是我的故乡,一个生我养我育我的地方。她就像天空一样,湛蓝而丽博。呵,这就是我的故乡,一个美丽富饶、生机勃发、人杰地灵的天堂。她就像大海一样,深远而广阔。
哦,她的名字叫什么?嗯,她的名字叫陕西。□
(写于2019年1月1日,附:礼赞中国改革开放40年·陕西农村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