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江的芦苇
袁呈彦
壬寅霜降时节,白云悠悠,四、五两秋风,托起芦花花絮,腾云驾雾,丹桂在冬天的脚步声中釀出迷人的清香,把枫叶烧红,把银杏熏黄。
长江因全流域干旱少雨,是一个甲子中最渴之年。江中和滩涂的芦苇,却因没有受洪水淹没,长势特别地茂盛。应该说,有长江就有芦苇,无湿地无芦苇。追溯历史,芦苇在人文典籍中也不乏记载。
中国最早描写芦苇的诗句见于《诗经.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里的“蒹葭”就是芦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诗句,这里的“荻花”有人误认为是芦苇花,其实是酷似芦苇的一种植物的花朵,与芦苇花虽近亲,其实科属不同。荻花是禾本科荻属植物,芦苇花是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荻花花形稀疏,呈扇形,紫色;芦花花形偏大,圆锥形,开花为 淡绿或褐色。在禾本科中前者小家碧玉,后者却是伟丈夫。
白居易诗中吟唱过荻花,也是描写芦苇最早的诗人之一。如他的《风雨夜泊》就有“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的诗句。
可见,芦苇也好,荻花也罢,它们多生长在湖滨水边或沼泽湿地,不过荻花更耐旱一些。芦苇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因其适应性强,分布很广。在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它是极为贫贱,极为平常且繁殖能力极强的植物之一。
距今2300年,楚国左徒屈原遭朝廷贬谪放逐,愁肠百结,郁郁寡欢,写下《离骚》、《天问》、《九歌》等震今铄古的鸿篇巨制,在汨罗江投江殉国,后来,人们把他死的时间定为端午节,每年在这个时间,用芦苇叶包粽子,划龙舟来缅怀他,悼念他。
距今1814年,曹操在赤壁交战落败后,在长江以北的芦苇丛中躲过一劫,因此,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故事至今流传不衰,妇孺皆知。
距今7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了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河北的白洋淀,在讲南常熟的芦苇荡,在百里洪湖的芦苇林中,摆开战场,演绎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战争活剧。
可见,芦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坚硬而顽强,充满生机和活力,芦苇与人类社会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芦苇喜群居。即便是一泓潭水,一条溪流,一片湿地,芦苇也是一丛丛,一簇簇地抱团生长,绝不孤立孑孓,形单影只。这大概是它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使然吧。宋代诗人叶绍翁《嘉兴界》“平野无山见尽天,九分芦苇一分烟。悠悠绿水分枝港,撑出南邻放鸭船”。就道出了芦苇群居的特点。在飞机上低空飞行,在长江中下游盘桓,你会发现,沿江的监利、洪湖、石首和岳阳一带的长江滩涂,一片片,一带带的芦苇林,绵延数十里,数百里,像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长江大堤,与九曲回肠的长江织就成黄绿相间的缎带,镶嵌在美丽富饶的祖国母亲的胸脯上。
芦苇是感知时令最强的植物之一。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原野依然枯黄一片,但草丛中,土坡间已经次第出现了芦苇紫褐色的笋芽,芦笋炒腊肉是一道美味的菜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质,它清火润肠,鲜嫩可口,人们把它当作一道好菜招待贵宾和朋友。难怪北宋沈括在《梦溪补笔谈》曾记载:“芦芽味稍甜,作蔬尤美。”同朝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也在《惠崇春江晚景》一 诗中也极口称赞:“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当芦笋长到2-3厘米左右,那些野茼蒿,野芹菜也脱去冬装露出青绿的娇容。
我的故乡,在长江中游的北岸,荆江段尾端。春节后一周,亲朋已不在串门走动,我们可腾出时间到荆江河段中间的沙洲上去踏青。这个沙洲叫乌龟洲,离县城很近,它的面积近8万亩,全部种植了芦苇。因芦笋是重要的造纸原料,不容许采挖的,我们只能采摘野菜。在收割过的苇地和残存部分芦苇的沙土中,间或可以看到少量的野芹菜,用手刨去松软的泥土,那红里透白的根茎立刻暴露出来,野芹菜很香,也是一道很好的乡土菜,在烧红的铁锅中爆炒也行,炒猪肉丝,或用它来炒土鸡蛋更是妙不可言。
进入初夏,芦苇已蹿出3米左右,一片苇地,就像一处森林,像一座山峰,像一湾大海,用密不透风,严实和缝来形容毫不过分。它那宽大肥硕的叶片是包粽子的天然材料。端午节前,人们把采摘回来的苇叶蒸煮后,绿油油的色彩变成了黄褐的色彩,叶片由坚硬易脆变得柔韧和牢实,再剪去叶尖和叶梢,用清水浸泡两天,就可以包粽子了,多余的棕叶可以送人,也可拿到集市上去卖,一般县城和集镇的居民都是在农贸市场上买的粽叶。粽子的原料主要是糯米,如果讲究一些,里面可以放一些豆沙,红枣和红糖。江汉平原一带,吃粽子,蒸包子,煮盐鸭蛋,门前挂菖蒲、艾叶,河渠里划龙舟,这是过端午节的习俗,新女婿走丈母娘,也要送粽子包子和副食茶点。这种习俗,不知沿袭了多少年多少代,现无从查考。
长江中下游两岸的水乡,端午节前,农人插下早稻秧,收割完麦子,刚好处在农闲时间。男劳力按照宗族姓氏组成若干个龙舟队,把重新用桐油刷过的龙舟推下水,开始水上训练。训练累了,河边的芦苇正好是龙舟队员们休息和躲阴处。
发生在30多年前的一次海难,是我挥之不去的隐痛。据考证,这是建国以来这个县发生的最惨烈的一次事故。端午节前,地处江北上车湾镇的20多名农妇,到长江故道的集城沙洲上去摘苇叶,在回程中,因渡船超载,在江流中发生翻船事故,可怜15名妇女被无情的江水吞噬了生命。镇上有一座香火旺盛的的庙宇,叫护国仙山,在“文革”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因此,在百姓遇到灭顶之灾的时候,神灵也无回天之力保佑她们了。
长江和洞庭湖贯通,汨罗江又与洞庭湖通汇,这15名妇女的亡灵是否能与2200多年前屈原的亡灵在龙宫相遇?她们是为了纪念屈原才遭此厄运的呀! 15个家庭度过了一个撕肝裂胆的端午节。对于这15个破碎的家庭来说,每年的端午节具有纪念亲人和屈原的双重意义。
无独有偶,2015年6月1日晚上21:30分,又一次更大的海难又发生在相同水域达马洲江段,这里,一江两岸都生长着大片的芦苇。一艘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客船“东方之星”,在特大的暴风雨中翻沉,致使442人遇难,仅12人生还。当晚至次日,湖北组织预备人员580人,武警2000人、40艘冲锋舟,公安干警600人,群众1000余人在事发江段开展巡查。湖南各级政府也组织了消防、公安、医疗等多个部门的大量人员和装备参与救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带领相关部委负责人亲自靠前指挥救援和善后工作。
芦林哀号,江水呜咽,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东方之星”海难事件震惊海内外,受到社会强烈关注。
秋天,苇杆变得坚硬粗壮,苇叶把绿装换成金黄,洁白絮状的苇花随风飞舞,疑似朵朵白云散落下来。芦苇是不可多得的造纸原料,武汉晨鸣、岳阳纸业每年要吃掉百万吨芦苇。
芦苇除了造纸以外,还可以编织芦席和簾子,芦席的用途很广,自不待说,簾子是农家用来晾晒棉花和其他谷物的工具,几乎所有的农家都有簾子,就像拥有镰刀锄头那 样平常。20世纪80年代以前,养蚕的农户还用簾子让蚕宝宝生茧子呢。在簾子的缝隙中插上麦草靶或油菜秸秆靶,把熟透的蚕宝宝捉到靶上,洁白的椭圆的蚕茧就长在靶上了,美妙极了。对于芦席的编织,现代知名作家孙犁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遗憾的是,白洋淀的席我真没有见过。
在城市湖泊中,人们也少量地种植芦苇,除了景观效果外,还有一个原因,它可以排磷除氮,净化水质。同时也为鸟类和昆虫提供栖息之所。
家乡的芦苇啊,你是伴我成长的朋友,在我童年的生活中,我喝过用芦根煮过的水,据传能防止流行脑膜炎,后来查证,芦根只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等功能。在我幼年少年至成年时,我品尝过芦笋的各种烹饪菜肴,书写过用你做成的白纸,读过用你印刷的新书。我感谢你,你朴实而平凡的禀性,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我景仰你,你雪压霜欺凌寒不凋的品格,抱团成长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我从虎年的秋天,只身来到大洋洲的春天。故乡秋冬季荆江畔的芦苇,通体橙黄,苇花飞扬。“芦苇晚风起,秋江鳞甲生,”经霜的芦苇格外富有诗意,格外有一种成熟的美和澄净的美!也格外令身处海外的我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