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圆子两岁了,活泼可爱。嗲声嗲气的一声:“外公——”似风飘来,令我浑身酥麻,足以乐而忘忧、不知老矣。渐渐地,小圆子有了自己的思维,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意愿、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陪外孙女成长虽累,但更多的则是快乐。小圆子俨然成了家庭的中心人物,一大家的人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转,不亦乐乎。
前些日子,为了训练小圆子的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给即将到来的入幼儿园作准备,趁着天气逐渐转热,就尝试着不用纸尿裤了。
“想尿尿了就告诉外公哦。”我嘱咐她。
不一会儿,玩得正欢的她突然跑到我面前冒出一句:“我会尿床吗?”然后怔怔地望着我。
“囡囡长大了,不会尿床的!”我试图鼓励她。她将信将疑。
又过了一会儿,她再次看着我:“我会尿床吗?”
“不会的。”我仍未在意。
谁知话音未落,她就“哇”一声惊恐地哭了:原来尿在身上了。我瞬间反应过来,她已提示我两次了,我却没能读懂她。
“囡囡没错,是外公不好!”我赶紧安慰。
有了这次教训,以后她只要说:“我会尿床吗?”我即会意,立马带她上厕所。如此,居然成功告别纸尿裤。小圆子显得颇为得意,我也十分开心。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要读懂她,你必须用她的思维方式,并且反应足够快。看来,带孙辈能够防衰老的命题似乎可以成立。
小圆子记忆力特好,十多本连环画任意拿一本她都能准确说出书名。其实她一个字都不认识,全凭图像记忆,每晚都会缠着外婆逐本讲一遍才肯入睡。可有一次刚讲完《狼来了》,她突发联想,不住地问门外有大灰狼吗?迟迟不敢入睡,半夜还不时惊醒,吓得外婆至此再不敢在睡前讲“狼来了”。可见,讲故事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情节,更重要的还在于对故事的选择和时间的把握。
小圆子不仅语言能力强,对自然界食物链的理解竟然也无师自通。
“我是rabbit(兔子)”我起了个头。
“我是eagle(老鹰)”她即刻回击。
“那我是tiger(老虎)”我毫不示弱。
“我是elephant(大象)”她忽闪着一双水晶般的大眼睛冲我得意仰望。
一岁之前带她去打预防针几乎不哭不闹,等感到疼痛欲哭时,针已拔出,完事儿了。但最近一次却抵触得厉害,远远地看见护士就开始挣扎、哭闹,任凭哄骗也无济于事,费九牛二虎之力方告成功。奇怪的是,打完针之后瞬间安静。
周岁后的孩子对身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辨识,知道将会发生什么,并以其恰当的情绪相匹配,虽然在大人们看来有些夸张。
回到家中,我问:“长大之后你想做什么呀?”
“医生!”她不假思索。
天哪,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我愕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儿出生后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回到我们身边时已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不经意间女儿便长大了,我既欣慰又怅然。如今在小圆子身上我隐约看到了女儿的影子。
一次, 我逗小圆子:“囡囡,你不要长大,外公就可以一直陪你玩了,好吗?”
“不,我必须长大!”语气斩钉截铁、不容争辩。
从她口中居然能蹦出“必须”这个词汇,我非常惊讶。看着外孙女一副天真的模样,我情不自禁地把她搂进怀里,生怕她一夜之间真的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