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海淼的头像

袁海淼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402/23
分享

闲谈气候与文学

气候与文学,一个是自然科学范畴,一个是社会科学范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他们之间真的就没有联系吗?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气候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生活的客观存在是气候与文学联系的桥梁纽带;气候本身是文学客体之一;气候还是一种文学语言,一种表达方式;作为一种重大发现,气候变暖拓展了文学发展的空间等等。

人类生活是气候与文学发生联系的桥梁纽带。“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综合反映,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下的结果。”“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和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人的社会生活。”从定义上看,不难发现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自然环境,同时也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结果,文学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不言而喻,把他们联系一起,很显然就的是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没有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文学没有产生和存在的必要,而没有气候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存在之一,人类生活也就不可能产生,也就没有存在下去的可能。因此,他们之间是一种互生关系,即气候和其他自然环境综合作用造就了人类生活,人类生活作为一种最基础的客观存在产生了文学艺术。

气候本身是文学的客体之一。从历史上看,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文学客体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是文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学发展的基本路径。从口头到书面、从诗词到小说散文,文体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是文学表现手法变化的基本历史脉络。而文学客体也在不断变化,从人类生活本身到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等等,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从古代起,气候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就成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对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的就是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变化特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就是气温垂直分布的气候特征,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的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又如“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说的是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的是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说的是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描写气候、四季变化的诗句、名句还很多,不胜枚举。这些诗句表明,气候也是文学客体。历史是一面镜子,气象的生命力在于服务,而服务的生命力在服务对象对气象知识的科学合理运用。现实生活中,用文学语言表述气象、气候特征,更有利于气象科普,更有利于增加科普的可读性和气味性,众所周知,气象科学晦涩难懂,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就连政府官员,要真正读懂气象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用文学语言表述气象致使,更有利于人们的运用气象知识趋利避害。

气候还是文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文学是一本大字典,是词汇汇集成的汪洋大海。文学的语言十分丰富,表达方式五花八门,其中也包括气候。在文学里,我们常用一些气候名词来表达作者的心情,表达事物的发展状况、发展中的态势、力量均衡等。比较常见的有:我们经常用“风”来表达速,表达轻盈,表达心情…,如像风一样快,像风一样轻飘飘的,清风拂面,神清气爽;常用“雷”表达盛怒,表达力量、表达气势、表达威力等等,如暂息雷霆之怒,暂罢虎狼之威、雷霆万钧之势等;我们也会用阳光来表达关爱、关心、表达公平公正、表达温情等,如像阳光一样温暖,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等等;我们还也会用气候来表达事物的发展,如不成气候,成了气候。我们还常用水来表达美好的事物,表达得到帮助的喜悦,表达质量、表达凶险等。如“清廉如水”,“如鱼得水”、“水货”、洪水猛兽等等。总之,气候也是文学的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古往今来,文学的发展已经充分验证了这一点。既然气候可以为文学发展服务,那么我要说的是文学也应当为气象事业发展服务。气象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反映和体现气象人精神精品力作来凝心聚魂,需要文学语言来推动。

气候变化拓展了文学发展的空间。随着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早已成为气象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全球性问题,当然也为文学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事实上,众多的事例说明,事物的发展首先是由文学推动的,很多重大问题的解决也是在文学创作中找到突破口的。文学漫无边际的想象性,为事物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学漫无边际的想象性,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方法路径。就来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来说,如果人们足够细心,能够发现在《急诊科医生》电视里也提到过病毒及一些防治方法,虽然缺乏科学论证,但也不失为新型新型冠状病毒一种应对策略参考。气候变化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课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艺术,也应该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空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应围绕气候变化,转变思维,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反映气候变暖的文学作品,以教育世人,警醒世人。主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凝心聚魂,打造好应对气候变化的群众基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