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海淼的头像

袁海淼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3/14
分享

我的二月二情

春风徐徐,艳阳高照,万物复苏,春天迈着矫健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不经意间,又到了一年的二月二。

每年的二月二,我都会去街上理发。十年下来,这似乎慢慢变成我一种难以改变的生活习惯,而回想起来,这种习惯大概始于二零一五年。时间的指针回到二零一四年,那一年,我听说环江县举办分龙节,参与者众多,场面十分火爆,各种民俗活动闪亮登场,各种美食应有尽有,游者玩得不亦乐乎。据说,在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举办分龙节具有不同凡响的寓意,寓意当年五谷丰登,万事大吉、人民幸福安康。于是,带着一份从未有过的好奇心,我开始关注二月二,在网上寻,在书本上查,为了解二月二的“庐山真面目”我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在我的记忆里,那段时间的我忙得不知道疲倦,犹如高考时那样认真、“敬业”。越是关注就觉得越有意思,也就越对二月二的民俗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人们常说,二月二是春天的开始,也是春耕季节,为迎接新的农忙季节,人们都会理发,以崭新的面孔,迎接春天的美好时光。俗话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满族人最热衷于二月初二剃头,美其名曰:“剃龙头”,尤其是孩子,每年二月二无论是否需要,都要去理发的,当然也是需要的,因为满族人有正月不理发的习惯,意思是年年剃龙头,长大后必然龙腾虎跃,大有作为,大有出息,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这并不难理解。咋一看这些说法,似乎有点唯心,但细心考究,却另有一番含义,我想在初春的美好季节,一个人整理好衣冠,收拾一下最能展现个人形象的头和脸,对于树立信心,迈步从头开始,开创美好的明天无疑是有好处的。于是,我沦陷了,心甘情愿而且有点迫不及待的养成了这种习惯。而这种习惯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憧憬,即使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不会变得信心丧失,颓废萎靡,一蹶不振。于这样说来,二月二也算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的精神食谱。关于二月二理发还有很多有趣的说法。据说,满族人正月不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当然这纯属误传,其实死舅应该是思舅,是思旧的谐音。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政府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虽然时间久已,但少时一片电视剧中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依旧记忆犹新。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对抗清朝政府造杀身之祸,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到现在。少时,在我生活的乡间,也有正月不出十五不剪指甲的说法,听说,十五之前剪指甲对母亲不利。这两种说法如出一撤,但在现实中,一些人破了习惯,也不见他的舅舅就拜拜了,也不见得他(她)的母亲就生病或者遭罪了。

每年的二月二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翻阅手机,查看二月二民间风俗,查看各地举办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精神食粮。尽管我知道,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节日,民间风俗大致早已成型,每年的变化不会太大,但善于创造的人民总是会不断刷新我的眼球,给我惊喜;网络上收集整理总会给我提供更多关于二月二的素材。曾记得,去年也就二零二三年润二月,有两个二月二,于是乎,民间就有了“两抬头,龙王冲坟头”的谚语。今天的网上,几乎可以搜到更多民俗,每个民族的民俗虽然大同小异,但也有的大相庭径,如鄂温克族他们就和其他民族不同,他们在这一天所做的就是停止所有劳动,但并不进行大的祭祀活动,只是在进餐时,从食物中取出一小部分扔出天空,以示对龙神的祭祀。环江县每年都会举办分龙节,但环江的分龙节理念还是比较超前的,也极富有创新精神,他们把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旅游事业发展中,不仅丰富了节日内涵,还让传统文化成为旅游经济的助推器,实现了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

无独有偶,今年二月二也让天峨县火了一把,七宿闪耀,苍龙抬头,好运连绵不绝。三月十一日,也就是农历二月初二,一场精彩夺目的天字号民族文化艺术方队巡游活动在天峨上演。桂黔两区(省)的天峨、南丹、乐业、凤山、平塘天字号旅游五县联盟活动现场天峨体育馆欢聚一堂。活动现场,民族服饰、民族舞蹈和特色民俗等各种表演紧锣密鼓意义上演,呈现在游客面前,令游客惊叫、欢呼,一时间,歌舞声、尖叫声、欢呼声,声声不绝于耳,令初春的天峨更加生机勃勃、气象为之一新。根据相关日程安排,除上述活动外,本次活动还包括“天龙赐福”实景展演、蛙神祈福”、“龙行福运”网红达人旅拍和“天龙美味”美食品尝“等一系列活动。据说,天字号民族文化艺术方队巡游活动是2024广西乡村旅游嘉年华·天字号主题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每年的二月二,我都会吃有选择性地吃一些美食,这不仅是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也是想沾沾喜气,憧憬美好的未来。二月二这天,人们对吃很有讲究,或许这些食物人们每天都在吃,但这一天却有不同的寓意,想象力丰富的人们总能想出别具一格的称谓,匠心独到的美食制作者总能赋予它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寓意。比如水饺,在这一天吃则较“食龙耳”,大抵是因为水饺酷似耳朵的缘故。再如吃春饼,若格在平时叫吃春饼没错,但在这一天则唤做是“咬龙鳞”,因为春饼表层凸凹不平,与鱼鳞大致一半,故而人们叫“咬龙鳞”。再如,这一天吃猪头肉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这源于《仇池笔记》一个典故。典故:“王中令平定巴蜀后,一日在一乡村小庙遇上一个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不卑不吭地献上一盘‘蒸猪头’,并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美食,听着好诗,心中大悦,一时兴起,封该和尚为‘紫衣法师’。”后来,就有民间俗语:“哪有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的”意思是说,人若怀才不遇,大可不必气馁,总能找到欣赏你和理解你的人,这样说来二月二吃猪头肉是古代传下来的传统。吃爆米花,则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故事与《西游记》里面风仙郡的故事颇为相似,想必是那作者吴承恩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迪。相传在我国民间,有一年天下大旱,土地缺少水开裂,就如同一张张不予用的渔网。老百没无水播种,只能祈求上天下些雨水,但无奈玉帝就是不给老百姓下雨,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饥渴难耐,不停地向上天祈求,希望下些雨水。老百姓的祈祷,终于感动了天上的一条龙,也就是传说中的青龙。青龙心怀慈悲,于是,私自把天河水泼到了地上,一泼就是半个天河。地上的老百姓得到了雨水,播种、收割,终于摆脱了饥渴的苦日子。于是,为感恩青龙,老百姓每日虔诚供奉青龙,供者络绎不绝,终年如此。这件事被玉帝知道后,玉帝勃然大怒,命令太白金星把青龙压在一座大山之下,并在山下立一块石碑,碑上写道:“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若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心怀感恩的人们,为了营救青龙,四处寻找金豆,然而世上哪有金豆,最终一个智者思来想去,觉得玉帝口中的金豆就是玉米。于是带着大伙炸玉米,伴着噼噼啪啪的声音,一粒粒金黄的玉米变成了白花花的爆米花。然后就让人们冲着天上大喊“快来看看,金豆开花了”,玉帝问讯走出南天门向地上一看,果然是“金豆开了花”,便喃喃自语道:“君王一言九鼎,放了他吧!”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二月初二,人们为了纪念这天,感恩青龙的功德,就把这天命名为:“龙抬头”,因而每逢这一天爆米花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以示对青龙的敬重。

二月二是春天的开始,比起一些美食,比起民间举办的活动而言,我更喜欢它厚重的文化底蕴。科学上二月初二“龙抬头”源自于古人的观天模式,但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喜欢这种说法。相反,人们更热衷于民间的各种说法,虽然都知道那些说法并无科学根据。二月二植根于民俗,在民俗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发展,受灿烂的多彩的龙文化影响,从远古时代一步一步走来,在新时代,又推陈出新,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今天,文旅融合,二月二旧容换新颜,气象一新、横空面世,令世人眼前一亮,精神振奋。因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二月二也是民俗文化发展一个见证。二月二不仅让是民俗文化获得大的发展,二月二因其为春天的开始,也因其季节的美好,诗意盎然,还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文欲萌动的一天。古往今来尤唐宋元明清,不少著名诗人在这一天写下了传世之作。诸如李商隐的“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白居易的“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还有宋·王庭珪《二月二日出郊》、宋 · 张咏《二月二日游宝历寺马上作》、明·刘基《二月二日登楼作》等等,举不胜举,令人目不暇接,叹服不已。

虽然已对二月二的民俗、文化叹服不已,但仍然期待有更多富有创意的挖掘和发现。(写于2024年3月11日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