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华年的头像

袁华年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11/10
分享

骆驼先生的文字斗争史

拟好这个题目,准备把他写成一篇小说的时候,骆驼先生也觉得有些扯淡。但是没办法,扯淡的事情多了,就有了过往,就有了故事。

很显然,骆驼先生是一个笔名,不过他本人看着像骆驼又不像骆驼,但终归是不像先生的。80后的他,不算人高马大,面部表情和身体特征也没有骆驼英俊和魁梧。当然也不瘦小,明眼人看见他,从不会认为那凸显的小肚子里装的是墨水,要说是啤酒,那才像话。当然,这话不假,骆驼先生儿时贪玩,不喜读书,从初中起就一直处在艰难跋涉的尴尬境地,肚子里确实没有多少墨水。那时,骆驼先生不爱看书,原因是兴高采烈地办了图书证,借到的第一本书居然看不懂,看不下去。那本书的名字叫《红与黑》,那年骆驼先生12岁。从那时起,骆驼先生就不再看书,因为有的时候似乎连课本都看不明白。糗事不得不提,因为标题里有“文字”这两个字呢。接下来的事情我们一笔带过,骆驼先生和文字离的有十万八千里。整个初中、高中、大学,除了课本,骆驼先生不知道课外读物为何物,所以谈不上读了几本书写了多少字。可能字数最多的一篇文章是高考作文吧,因为老师说,卷面不要空,写满就有机会得分。当然,那个年代,比较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没有文化到不显得有多么可怕。

时光一晃,骆驼先生大学毕业了,本来踌躇满志要在古都西安打拼奋斗,结果被一场“非典”劈头盖脸的撵回了老家。当然,命运的安排自有道理。在牧区家中,骆驼先生待业学车的同时,品尝到了父母的艰辛,磨掉了心高气傲的脾性,接受了生活就是个慢慢受槌的过程。最后这句话是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我是昨天看到的,借来用一下,因为那一年骆驼先生也二十一岁。

关于骆驼先生二十一岁以前与文字有关的内容,这里还要补充。骆驼先生出生于80年代初,普通牧民家庭,父母亲都是受苦人,也就是说他们家不是那种书香门第的家庭。那时候,骆驼先生所在的牧区也有村办小学。大约是一个校长两个老师,一排房子三间教室。学校在两个村子中间,生源也就是这两个村子里的小孩。骆驼先生记得大约有二三十个学生分成三个班级上课,大小混龄,一个班里两个年级。骆驼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愉快的玩耍时光。没错,玩是玩好了,就是没有学好。没有学好的具体表现是,没有认下多少字,没有多读几本书,仅仅学会了加减乘除。那时候骆驼先生可以一只手抓住两支铅笔同时写字。整页的生字都是先写一半,回过头来再写另一半。比如要写“打”字,一只手两支铅笔控制好宽度,找好生字格的位置,一次两行,先把“扌”写满两页,然后再回来从头开始写“丁”。这种技能应当算作绝学,如果当年让骆驼先生坚持下来,估计现在他写小说的时候,已经可以上下两行同时写不同的内容了,写作效率可想而知。造成骆驼先生这种技能失传的原因是家庭作业。一次着急出去玩,最后一页生字写完一半,忘记写另一半了。巧合的是从来不检查作业的老妈无意中看到了天才儿子的杰作,老妈当时没有看出骆驼先生天赋异禀,只看出这小子皮痒痒,一副欠揍的模样。所以骆驼先生不仅挨了批评还被狠狠揍了屁股。万幸的是老妈没有发现那些字是一只手两支笔写的,发现的话,估计屁股要开花了。

如果不是被老妈发现揍了屁股,骆驼先生还觉得这种发明效率很高呢。列位看官,骆驼先生当年发明创造这种绝世技能,你想过是为什么吗?对,就是为了节约时间,毕竟玩耍的时间谁也不愿用来写作业嘛,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为了应对家庭作业,骆驼先生也是煞费苦心。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家庭作业与现在相比留的极不合适。去年,骆驼先生女儿一年级,偶尔有写生字的家庭作业,一个字最多也就写五个。是五个不是五行,而骆驼先生当年一个生字是要写一页的,你说不想办法提高效率能行吗,要是写到天黑那还怎么玩啊?你再看看今年,实施“双减”政策,一到三年级就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了。好吧,生不逢时,不过这也说明,骆驼先生从认识字的那一刻起,就有了与文字斗争的精神。

再后来,牧区的村办学校撤了。骆驼先生转到苏木(乡镇的意思)小学又上了两年。初中算是进了城,一直到上完大学,骆驼先生在读书学习上再无发明创造,此一阶段与文字的斗争,主要是作业和考试,均处于甘“败”下风的状态,所以不提也罢。

我们继续回到接受生活就是个慢慢受槌的过程。父母哪里忍心儿女继续过他们所经历过的受槌过程。于是骆驼先生在家乡的县城开始奔走找工作。他在广告公司、电脑公司都干过,从他学的计算机专业来看,似乎都很对口,但实际上,理想是脑力劳动者,实践是一个体力劳动者,干些安装广告牌、组装电脑桌椅板凳等杂七杂八的活。梦想着做办公室搞设计,编程搞软件,最差也是组装电脑的技术工种,现在成了打杂的,你说扯淡不扯淡?扯淡也得干,总不能一辈子啃老。从这一点看,骆驼先生还是有点上进心的。

在电脑公司,骆驼先生负责组装电脑桌椅板凳。三轮车师傅把材料设备拉到用户单位或家中,帮忙抬上去就完工了。剩下的任务就是由骆驼先生按图组装。有一次,骆驼先生组装好桌椅板凳,应客户要求一并把电脑也连接好了,开机后,发现操作系统还没有安装,于是他找到安装盘,顺手帮忙安装了系统,事毕,还不忘顺便教了一下用户如何使用。用户表示很满意,这对学计算机的骆驼先生来说,简单的和一一样。不过,这个按公司流程不属于他的操作范围,这是所谓技术工干的事。而且按要求,技术工会在一两天或更久后才会上门完成。当时骆驼先生并不明白,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要让用户等,后来才知道,这叫延时满足,吊足用户的胃口,显得这事很难很复杂很高大上,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让用户知道我们生意有多好,技术人员有多么忙,你掏的钱绝对值得。

当时,骆驼先生高兴地回公司向老板表功。他原本是想让老板知道他也具备胜任技术工种的能力。没成想,被老板劈头盖脸一顿骂。还扣了个违反公司规定,违反公司工作流程,造成不良影响的大帽子,扬言要按规定扣除本月工资。才干了十几天,就想克扣工资?这比周扒皮还扒皮。就骆驼先生这暴脾气,险些就拿起桌子上的键盘敲烂这混蛋老板的脑袋。

在广告公司就更离谱了。偌大的彩色喷绘机一刻不停歇地打印着广告布,生意火得一塌糊涂。但是那房间里,油印、彩墨、喷绘布、塑料布等等一切材料都在散发各种刺鼻的气味,而且浓度相当高。可以说,除了缺少氧气,其他什么有毒气体都足够多。问题是老板数钱数到手抽筋,就是舍不得买几个防毒面罩。还美其名曰,带上那玩意儿影响生意,别人一看,你家的广告有毒,谁还来下单啊。那时候口罩还不流行,即使有,我想也是糊弄人的把戏。干了三天,骆驼先生头晕目眩,直接干吐了,工资也不要,就坚决地离开了。毕竟,生命诚可贵啊。离职不久,他听说那抠门的老板良心发现,买了两套防毒面罩,房间里也安装了通风设施。

几经周折,骆驼先生找到了一份和专业有关,能坐在电脑前的体面工作——打字员。更准确的名字叫临时工。看看,骆驼先生终于和文字扯上了点正式的关系。

那时的单位普遍有个特点,就是新老交替,有一批年龄偏大的老同志还没有掌握电脑技术,崭新的电脑也只能用“一指禅”缓慢的打字。不过他们的材料却写得长篇大论,于是,骆驼先生大学里聊天打游戏练就地盲打技能派上了用场。“二指禅”一天打不完的材料,骆驼先生半个小时搞定,这技能着实让这些老同志佩服,每每拿到排版工整的文稿都竖起大拇指。当然,没有了打字之忧,他们把时间腾挪到了写作上,也就无意中助长了他们把材料越写越长的毛病。

那时,骆驼先生初入职场,锋芒毕露,所以很快就招来了领导的“喜爱”。两天的工作,你半天就干完了,那还了得。虽然是个临时工,还是继续重用,那就增加头衔,打字员、文印员、通讯员、服务员,直到不能再加了,再加的话估计要抢办公室主任的饭碗了。不过有一个头衔很厉害,就是通讯员,因为要当这个通讯员,单位还给配车,还给报销油费。虽然是个破旧的摩托车,但是好赖算个专用公车。你想象一下,一个月薪四百元的临时工每天驾驶着公车上下班,出入机要寄送场所和各个单位之间……

打字员的工作是快乐的,但是吃不饱肚子,仍然依靠父母接济度日就没那么有面子了,毕竟电话费要交,女朋友也要交嘛。就这,年轻的骆驼先生差点没忍住与领导闹翻。

与领导翻脸,不是翻书,这事可得说到说到。事情的起因是领导亲自起草了一份文件,要求速速打出来。可从办公室主任手里接过稿子,骆驼先生就蒙圈了,脱口而出:“我靠,这是人写的字吗?”办公室主任目瞪口呆,显然对临时工出言不逊深表不满,于是拉着脸说:“作为一名优秀的打字员,你连个字也认不得?你打的哪门子字?”骆驼先生说:“主任,这字体我见过,是在医院,那处方我长这么大就没看懂过一个字”主任说:“那是你没见识!领导这字叫艺术,不是处方。艺术你懂吗?书法分为行、草、隶、篆、楷你知道吗?咱们领导这是最高境界,是行草,这字是艺术体!”骆驼先生说:“主任,什么体我管不着,我认不得这字,这材料我就打不了,在下实在看不出来这些字长得像谁。”谁知道这主任来气了,撂下一句:“你是打字员,这字你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真打不了,就滚!”说完扬长而去。年轻气盛的骆驼先生也火了:“狗屁行草,你拍马屁,还冲老子发火?老子不干了”。要不是闻声而来的办公室副主任劝住骆驼先生,他这份工作就要无疾而终了。这位副主任不简单,拿着领导的处方一口气念下来,骆驼先生也跟着一路打了出来。打完字,骆驼先生从此笃定地认为这位副主任一定当过医生。事情当然没完,骆驼先生打好校对完的稿子还没送到领导手里,自己的小鞋就已经被穿上了。领导黑着脸给他上了一堂书法艺术课,领导就是领导,从打字说到前途,从态度说到能力,竟把骆驼先生气得哑口无言,灰头土脸地还得继续干。

得罪领导的后果当然很严重,领导从此不再直接把他的艺术作品拿给骆驼先生看。有时候是那位副主任医师级别的副主任翻译给他听,有时候副主任干脆就自己“二指禅”慢慢戳去了。后来还听说,原本骆驼先生干满两个月后,单位是准备给他涨工资的,但是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原因竟被否决搁置了。

原本骆驼先生除了对领导的艺术字体不满外,对这份工作还是满意的,起码手里的小灵通电话自己能交得起费了。事已至此,骆驼先生也不得不着手考虑一旦失业的问题了。当然,经骆驼先生手敲打的那些个文件材料也是没有白打的,因为他不仅打字,还大致看下内容,当下的政策法规时政以及公务行文什么的还是学了不少。有闲暇时间,也没闲着,看书学习。不是他开始好学了,而是迫于各种压力,要去参加公务员考试、人才储备考试。早已厌倦考试的他,不得不在《公共科目》《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申论》中游走,混个脸熟。相比为了应试的枯燥学习,临时工打字这活儿还是比较轻松惬意的,何况还有专车。只是一个月四百块是不是少得有些过分了?而且三年五载要是还涨不了,必定是混不下去的。

都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恩,没错,狗血的剧情如此,现实也是如此。打字加打杂干了四个月后,骆驼先生居然在一次人才储备考试中抓住了机遇。

很快,骆驼先生抛下打字员的临时工身份,成为另一机关单位的一名储备人才。名字很好听,可是说白了,还是临时工,不过工资起码高出许多。也不知道他走后,原来单位那些老同志是不是又要苦练“二指禅”了,也好,为此他们或许会把文件材料写的短小精炼些。当然领导应当是高兴的,一个不懂艺术的打字员一定不是好的通讯员。

很多人以为,从此男主骆驼先生一路发挥聪明才干,走上人生巅峰。那你错了,新单位,新名称,新岗位,实际情况是换了个砂锅继续熬原来的苦药。没错,新单位领导已经知道了骆驼先生过去打字和跑腿的才能,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安排他到文印室当了一名文印员,说白了,还是打字员。于是还是老本行,骆驼先生继续没完没了地打字、复印、到处送材料,当然,没有了通讯员的头衔也就没有了专车,送材料只能靠“11路”狂奔了。

骆驼先生与打字的缘分,让他始料不及。倒腾来倒腾去,学计算机就是为了打字?可是,在这个小县城,计算机可不就是打字用的吗?一切都没毛病,那就继续打字吧。

没想到这一打就是四年。打了多少字,印了多少张纸,打印机、复印机用坏了多少次都无从计算,“11路”公共汽车跑了多少公里也无从计算。只是从文印室路过的同事,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

关于这段经历,骆驼先生有如下内容补充。文印室归口办公室管理,那么骆驼先生也就算是办公室的人。那个年月,办公室不仅承担着机关单位的运转,还是迎来送往的咽喉要害部门,所以,骆驼先生在那里得到了难得的成长历练机会,如何接待,如何察言观色,如何端茶倒水等等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当然不止这些,社会的丑恶一面也看见不少。从正面来看,这种社会实践经验难得,人在社会中成长,才能成为社会人。不过骆驼先生认为这很扯淡,他厌恶这种生活,因为在这种场合他们的地位比饭店服务员的地位还卑微,察言观色,笑脸相迎,大献殷勤,唯恐领导不满意吊脸子。至今骆驼先生落下个喝酒失忆的毛病,病根就是那段扯淡岁月里留下的。

骆驼先生不喜欢打字,但是他喜欢看见白纸黑字排版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版面,他虽然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经受着各种考验,但本心还是纯洁的。几年间他对文字的敲打,同样是文字对他的敲打。从那时起,他就琢磨着怎么能把这键盘敲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这其间也有好事。人才储备到第三年的时候,有转正考试,正可谓机遇千载难逢。骆驼先生下了狠心,一边继续打字复印送材料,一边再度捡拾备考书籍。你没有猜错,骆驼先生运气爆棚,再一次榜上有名。这下彻底告别临时工,不过,拿到手的还不是“铁饭碗”,好像叫什么“不占编制的事业人员”,扯不扯淡先不管,反正又涨工资了。

骆驼先生常想,自己能够在打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应该算是极好的。时代发展快,现在虽然打字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材料越来越少了,原因是单位各办公室里陆续来了些年轻人,他们承担起了部分打字任务。另一个原因是,那些好学上进的老同志“二指禅”已经练到炉火纯青,一手一根指头也能把键盘戳得劈啪作响。

这段剧情确实有点狗血,列位看官可以自行选择删减,因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转正考试几个月后,打字员骆驼先生再次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你猜想骆驼先生应该是要结婚生子迎娶白富美了吧,其实不然,早在三年前他就抱得美人归了。因为这里主要写骆驼先生与他的文字斗争史,所以我不会告诉你,骆驼先生从高中时代就通过书信追求女孩,此处省略三万字。我也不能告诉你,临时工期间骆驼先生私用公家电脑打字写情书,还把情书打印成纸装订成册,此处省略五万字。好了,你已经知道得太多了。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说高光时刻吧。我们小时候体育课上有一项运动叫做三级跳远。想要跳好,步子要踏对,越过起跳线后,尽量让自己飞得远一点。有人说是命运的垂青,有人说是骆驼先生的步子踏顺了,总之,骆驼先生无意中成功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三级跳。先是考入人才储备,接住顺利转正,然后遇到了“一推双考”,突然跻身副科级领导职位。

这一段,看着都让人不好意思了,简直就是一部打字员逆袭成为霸道总裁的套路,男主光环太过耀眼,剧情如此发展甚是无趣。如果是拍电影,我就让导演把这段剪掉,可惜不是,这小说还要凑字数呢,您担待一下,凑合着继续往下看。

要说三级跳远也不是骆驼先生的长项,可这一跳,就有些出格,落脚的沙坑有点远。腾格里沙漠,你听说过吧?在那沙漠的腹地,有一个苏木(乡镇的意思),骆驼先生就任职在了那里。这下好了,骆驼遇上沙漠,简直就是完美组合。完美到什么程度,且听下回分解。此时响起背景音乐《沙漠骆驼》。

我要穿越这片沙漠

找寻真的自我

身边只有一匹骆驼陪我

这片风儿吹过

那片云儿飘过

突然之间出现爱的小河

我跨上沙漠之舟

背上烟斗和沙漏

手里还握着一壶烈酒

漫长古道悠悠

说不尽喜怒哀愁

只有那骆驼奔忙依旧

……

这个沙漠腹地的小乡村,简直就是遗落在人间的世外桃源。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这里还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黑色道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这里还没有一条高压电线接入。手机信号就更别提了,人们的通讯基本靠“吼”。这个“吼”可不是邻居之间的“吼”,这里方圆五公里内的邻居算是近邻。这个“吼”是对着一部叫微波电话的“吼”,因为信号极不稳定,时断时续,时通时不通,唯有“怒吼”方可解忧。无路、无电、无自来水、无手机信号、无像样的宿舍可住……罗列得再多也没用,你也可以理解成这里真是世外桃源,可以无忧无虑。

有人发现问题了,无电无信号,那即使有电脑也是宋江的军师——无用。由此可以推断,骆驼先生要告别辛苦的打字生活了。其实不然,这苏木虽然偏远,但毕竟也算一方诸侯,该有的文件材料可以简单,但是不能没有,苏木驻地无法完成的事情,回去县城还是要完成的。“驻京办”就是这样产生的,实属无奈。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在苏木驻地或者不下村入队的日子里,骆驼先生自觉承担起了苏木的公文材料运转系统。骆驼先生当时是年轻的领导干部,虽然手下并无人可用,但是组织器重,领导有意压担子,什么总结、汇报、报告、请示、调研、信息等等一概批示过来,搞得骆驼先生不得不硬着头皮往上冲。好在,多年的打字生涯,骆驼先生灌了不少耳音,那些公文套路稍作变通也能用得上。日子一久,竟然也用得得心应手。虽然这差事,骆驼先生不惧,完成得有模有样,但是他不喜欢。他更喜欢到苏木去,到嘎查(村)去,那越野车在沙漠里冲浪,又刺激又好玩,那世外桃源里的牧民淳朴善良,去了有酒有肉,简直赛过神仙。好像离题有点远,我们继续往回扯。沙漠的生活日复一日,谁也没想到骆驼先生一待就是八年,从二十六岁待到三十四岁,这是他的青春啊。八年间他写了多少材料也是无从算起,他只记得八年后他调任他处,偶然间听到别人议论自己,里面有“笔杆子”这样的评价。起初他觉得说的是“二杆子”,还有点生气,再三确认,方知是“笔”不是“二”。既然是“笔杆子”,那就可以继续扯,毕竟“笔杆子”是与文字有关的,“二杆子”的话就跑题了。

这八年时间,有酒有故事,但是与文字基本无关,所以我们就不说了。骆驼先生离开的时候,通往苏木的那条穿沙公路已经贯通,正在铺设沥青路面。在此之前,苏木建起了移动信号塔,翻修了宿舍和办公室,自来水通到了厨房,光伏电站照亮了整个驻地,高压电线沿着公路正在向前架设……还有,卫星宽带也接通了进来,电脑可以联网,苏木驻地也可以打字办公了。想想这些变化,也不能说都与文字无关,起码每一项事情都由若干份文件作为支撑,而这些文件必定是由文字组成。

关于这八年的时光,其实应该有所补充。但是骆驼先生实在回忆不起那些与文字有关的点点滴滴,他更多的是感念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回忆那里的酒、那里的情,以及那里的歌。骆驼先生曾写过两篇回忆文章,字里行间记录了真实的情感,这里全文引用,你若读过,可以跳过。

《哈什哈,你那不留痕迹的温暖》

作者:骆驼先生

引言:是的,与她而言,我只是无数生命过客中的一个,就如漫漫黄沙中的一粒。有时候,文字只是为记录自己的点滴,当我回味的时候,仍然能够感受到温暖,这就很好。

离开她已经四年有余,而我的记忆却总会随着漫漫黄沙般的迷雾回到她的怀抱。那是长生天遗留在腾格里沙漠腹地的一片净土,那是我记忆无法穿越的禁地,她就是我曾深一脚浅一步漫步跋涉,用时间留下温暖记忆的哈什哈。

初见哈什哈

那一年,我被她一望无际的身躯所征服。浩瀚的沙海,静止在那里,用一层层棱角分明的沙浪描摹出错落有致的、翻滚的浪花,那汹涌磅礴的气势震撼了我的心。车轮卷起沙粒,灵巧地穿梭在沙丘之间,身后的印记,就成了路。这路,和生存在这里的一切生命一样,悄无声息。也许顷刻间,也许一昼夜,将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也好,没有印记,没有人为,自然的天然的,本该就是最完美的。我小心翼翼走过,不愿打扰到这沉睡在天地间的精灵。

我从天空俯瞰这片海,行进中的汽车就像一艘小船,在巨浪间漂泊,无声地前进。我从遥远的山峰观望这片沙,人们就像这沙漠里随处可见的黑色甲虫,缓慢的,没有方向地爬行。不管怎样,眼前的景致总不会重复,或是一片海子,或是一群牛羊,或是一对黄鸭,视线总被神秘所牵引。

每当看见绿影闪动的树梢,那必是一处人家,几株挺拔的白杨树旁,总会有几间房屋坐落。门前屋后干干净净,院落里码放着整整齐齐,紫红一片的锁阳。太阳能光板吸收着炽热的能量,风力发电机呼呼地旋转不停。一口手动压水井能够迅速流淌出清冽甘甜的地下水,两轮摩托车的轮胎摩擦得光亮如新。一片小菜园用白刺捆制成的藩篱围得方方正正,白如雪花的羔羊在羊土粪块垒砌而成的圈内蹦蹦跳跳。远处的骆驼、黄牛和羊群缓慢越过沙丘,隐没的不知去处……

走进哈什哈

走进她的胸怀,我被生活在她怀抱里的、质朴的人们所感动。一张张真挚的面孔,一双双粗实的大手,有型而有力,温暖而坚实。迎面而来的,总是那朴实的笑脸和流动着真诚的目光,或熨帖的民勤话,或热情的蒙古语,那问候犹如我们早已是熟知的好友。

走家串户,遍访邻里,至真至正的、原始的民风,和谐而温暖人心。我看见,头扎彩色方巾的妇人,手脚麻利。玉米地里劳作不息,锁阳坑里刨出财富,能驾铁骑吆喝牛羊驼马,操持柴米油盐酱醋茶,杀鸡宰羊能扛半边天。我看见,满身尘土沧桑的汉子,孔武有力。骑马训驼沙漠越野,栽种梭梭不问寒暑,能驾六轮穿沙走南闯北,吃得酸甜苦辣酒肉美,歌舞长调能把生活乐。

相距三五公里的近邻,驱车路过的苏木干部,只要走进家门,就是一件喜悦之事,让上炕头,盘腿而坐,端上奶茶熟肉油饼民勤馍馍,促膝寒暄话家常,驱散多日大漠深处的落寞。孤烟已然袅袅升起,黄焖羊肉味美飘香,盛情的酒杯斟满了祝福的美酒。慢三秒的哈拳、即兴的祝酒歌,古老的羊拐,朴实的牧人卸下一身的疲惫,把酒言欢,诉说着连日来,这沙漠深处的点点滴滴。一幅图景,一种感动,此刻,风沙留在他们面颊上的皱纹也都舒展开来,就像这房屋周边的沙漠、天空、海子,都在此刻静静地映衬着他们的幸福。

记忆哈什哈

苏木驻地,还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作“公社”。2008年,这里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手机信号、没有高压电、没有加油站、没有商店……建于七八十年代的苏木政府、卫生院、供销社、邮电所的青砖房屋还固守在这里,周遭的民房土宅多数已经是残垣破壁。

这里的发展犹如沙丘的移动,缓慢、艰难而且漫长。一切因路而困,淳朴封闭的思想早已暗流涌动,对一切美好的追求,积蓄着代代人的渴望。2016年,我离开苏木,此时,穿沙公路已经完成砂石铺筑,待天气转暖即可铺油。两年后,我驾车飞驰在这条黄沙中的黑色丝带上,一切熟悉的亲切的画面从眼前划过,曾有的万千感慨和回忆在脑海里回荡。

八年间,我见证了办公室、宿舍的翻新修缮;见证了移动通讯信号基站的建成;见证了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并且喝上了自来水;见证了篮球场的使用,点亮了路灯,种上了花园……这一切,也让我见证了自己从二十六岁到三十四岁的成长岁月。八年,青春,记忆,我曾为这里喝彩。

温暖哈什哈

于我而言,在额尔克哈什哈苏木的八年工作生活经历,已成为人生里无法抹去的记忆,她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与她而言,我却只是无数生命过客中的一个,就如漫漫黄沙中的一粒。

沙漠会吸收太阳光照的热量,表面不留痕迹,内心却炙热翻滚。每当我想起她,记忆不是那蒸腾的幻影,而像那炎热的夏夜,躺进黄沙的怀抱,把身体舒展开来,一点一点感受那沁入心脾的温暖和干净利落的沉寂。

我总是会回望那里,是不舍?是牵挂?还是思索?也或许是那里有渴望、有安宁、有纯真、有不留痕迹的温暖。

写于2020年3月

《最陈的酒 最真的情》

作者:骆驼先生

十几年过去了,没想到这一幕又出现在梦中。真切的人,浓烈的酒,热情的歌,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仿佛呼唤着我。

记得也是炎热的八月,金色的腾格里沙漠热浪腾腾,没有一丝生气。额尔克哈什哈,我是第一次踏足这块土地,浩瀚的沙海深深地震撼着我,无边的荒凉也刺痛着我的心。

李师傅驾驶着越野车娴熟地冲过一道道沙梁,时而像过山车,时而如履平地,行进的舒适而刺激。终于,沙海中瞥见几点绿色,牧人房屋周围挺拔着的白杨树现出了一丝生机。

临近中午,我们抵达一户人家,闻声而来的女主人,头上裹着红色的方巾,快步从自家园子的玉米地里出来迎接我们。随后,男主人怀抱着两颗西瓜也从园子里走了出来。显然,听到汽车的声音,他们已经做好了在这炎炎夏日迎接客人的准备。而我们的到来,因为不通电话,并没有提前告知。

男女主人与我们见面的热情,就仿佛是一直在等待着的久别重逢的亲人,那风吹日晒变得黝黑透红的脸颊难掩兴奋和欢乐,就连皱纹都在笑容里舒展开来。端茶倒水切瓜,生火煮饭杀羊,几乎一气呵成,容不得我们有半点推脱。盛情之下,似乎我们不接受或者还有所客气就是对主人最大的不敬。面对牧人这样质朴的热情,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感动,路途颠簸中那些荒凉的情愫渐渐消失……

灶台下柴火烧得通红,锅里的羊肉飘散着诱人的香味。男主人翻箱倒柜找出一瓶白酒,笑容里带着些许尴尬与羞涩。原来,热情的主人连续接待了几波过路的客人,家中储备的酒已经喝完,托人采购的酒还在穿越沙漠的路上。看过酒瓶上的日期,我们执意不让主人打开,因为这瓶酒在他家箱底已经保存了十五年。虽然我们来时敬上的有哈达有砖茶也有白酒,可主人还是毫不犹豫地打开了这瓶陈酿。

当深情的歌声唱响,浓烈的酒香扑鼻,谁还能拒绝这满满的热情……

往后的岁月里,我仍在沙漠穿行,走家访户,感受这片大漠深处的温度。每每想起那一碗茶、一杯酒的真诚,都会让我怀念促膝诉说生活故事和牧区变迁的场景。后来,我也多次回到这户牧人家中,迎接我的仍是那充满兴奋与欢乐的黝黑透红的脸颊和质朴的热情,恍惚中,总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时间酿造的酒,在岁月的年轮中不断沉淀,模糊了记忆,憔悴了容颜。我已走出大漠多年,却深深记住了那里的人,喝过的酒,听过的歌。

每当我走进牧区,看到牧人,那淳朴至真的形象与轮廓就让我想起他们。那天的酒,是我喝过最陈的酒,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浩瀚无边的沙漠;那天的情,是我遇到最真的情,他让我感受到了这片荒凉大漠的温度;那天的歌,是我听过最美的歌,她唤起了我心底对无私、朴实、善良的渴望。时隔多年,那黝黑透红脸颊上的笑容,仍然让我记忆犹新,倍感温暖。

真切的人,浓烈的酒,热情的歌,梦中的回味,轻轻触摸印刻在记忆深处的痕迹。原来,我竟如此留恋这片沙漠……

写于2021年8月

由此不难看出,骆驼先生心里装着这片沙漠,虽然没有与文字斗争到底,但他愿意用文字留下更多美好。

言归正传。骆驼先生当年为了混口饭吃,入错了门道。谁知是运气爆棚还是阴差阳错,竟然在仕途上混迹了多年。自从三级跳远蹦到沙漠里,摸爬滚打,抗战八年,总算在第九个年头上挪了窝。也许早年间用光了好运气,这一挪,从最南边到了最北边,离开沙漠又到了戈壁。这下好了,真的不用打字了,不过面对整天都看不完的文件和材料,骆驼先生开始觉得还是苦逼的打字生活更轻松一些。

骆驼先生那受槌的生活仍然日复一日过着。不过命运的大锤也有槌出些火花的时候,不一样的烟火,点亮了他心中的光。正如骆驼先生所说“如果不去找寻,任凭命运安排的人生,注定没有自己想要的色彩。”所以,在官场混迹十多年后,骆驼先生渐渐明白了取舍与选择。其实,也还是扯淡,说白了就是想要拯救那个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自己的心灵。

关于灵魂救赎的道路,开局有些仓促。当然不能扯太远,我们还是扯回文字。文字最多的东西当属无穷无尽的书。这会终于轮到读书出场了。读书改变命运,小学生都知道的事情,没想到骆驼先生悟出这个道理的时候已然三十有五。

“终于,他坐了下来,打开它,一字一句,一行两行,一页两页,一分钟两分钟,一小时两小时,一天两天,他试图用毅力制造一种平静来压制不断涌动的浮躁。第一天,他没读几页;第二天,有点进步,起码想起读书这回事;第三天,他居然读到了第五十页……第N天,也许一小时,也许更久,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他看见一缕阳光冲破灰暗的天空,肆意而和煦地照在窗前,洒下一片明亮的色彩……

他认真去看、去聆听、去感受撕扯着的风与沙,和以往没有什么区别,被笼罩着的太阳还是灰蒙蒙的。那明亮的色彩来自哪里呢?当他无意触摸到那本书的时候,一点略带惊喜的震颤在心底荡漾开来。

内心有光的日子是充实的。一天接着一天,一本接着一本,他走进光芒里,感受到了时间的飞逝。他告诉她,时间真的越过越快了。他听到了久违的轻松愉快的笑声。再后来,透过光芒,他走进深处,想要去窥探人生的秘密与价值,出来时,他渐渐懂得了取舍与选择……”

以上引号内的文字风格和此篇有点不搭调,不过没办法,那是骆驼先生在他的一篇散文《心中有光》中写的,我只是复制过来,改变了一下人称,不是我懒,是我觉得他写的还挺好的。此处可以露出心中窃喜的表情。

心中有光的人,脚下必定有路,感谢那盏指引骆驼先生人生方向的灯塔。

骆驼先生选择了走自己的路。这条路未必是通往罗马的大道,但是选择了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骆驼也是这样,即使知道前面是一片荒凉的沙漠,它也会去跋涉,去用坚韧不拔的品格验证“沙漠之舟”的美誉。

骆驼的驼峰主要由胶质脂肪组成,当它在沙漠中长途行走时,常常又饿又渴,这时,驼峰内的脂肪就会分解,变成体内急需的营养和水分。此时的骆驼先生就需要这么个驼峰,可惜他没有。不过,既然选择了要去跋山涉水,那不妨就开始人工制造一个。骆驼先生想要的驼峰可不是“3D打印机”可以造就的,那玩意儿被称为思想和知识。这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难题,但想要填充大脑这个“驼峰”也绝非易事。骆驼先生明白自己的短板,也知道书本里饱含自己所需的养分。于是,骆驼先生决定先做一个读书人。

多年不读书的骆驼先生,开始读书,才知道做读书人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你要有强大的毅力用来对抗惰性、乏味和坏习惯,还要经得起微信、抖音、喝酒睡觉的诱惑。

慢慢安静下来的骆驼先生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过去没有好好读书?”这里的读书是指阅读。一番分析下来,虽然可以把所有责任都推给那个时代,但是现在后悔,晚矣!问题是时代改变了,骆驼先生还有改变的可能吗?回答当然也是肯定的,大家不是都在说“活到老学到老”嘛。这是其一,还有其二。此时的骆驼先生正养育着一双儿女,生在互联网时代的他们,不喜阅读喜游戏已经初露端倪。显然,重蹈覆辙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于是乎,骆驼先生采取了鸡飞不起来,就让蛋飞的极端策略。不过,想法极端,做法还算稳重。骆驼先生在骆驼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实施“润物细无声”计划。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骆驼先生并非书香门第家庭,那么想要下一代飞,首先就要让他们打好起飞的基础。所谓书香门第,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氛围,骆驼先生小时候不具备的条件,现在都具备,并且可以说是很优越。能使知识的养分补充进自己的“驼峰”,又能逐渐去营造一个耳濡目染的家庭读书氛围,简直就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美事。

家里的书柜多了,书多了,关于阅读的交流也多了,骆驼先生也多了些想法,也许还可以理解成多了些思想。思想这东西,有时就是这么扯淡,当你想要时,他就在那里,但是你拿不到,当你不想要是,他就在你眼前晃悠,让你觉得唾手可得。

人生的很多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结果无非两种,一种是后悔,另一种是忍住不后悔。所谓芝麻和西瓜,丢谁不丢谁和选谁不选谁,我们自己的尺子往往被外界的评判搞得不知所措。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哈姆雷特,如果你不是自己,怎么选都是错的。再大再甜的西瓜也做出自己想要吃的芝麻饼,反之,给你再多的芝麻也吃不出西瓜的香甜。不过骆驼先生说,别扯那些没用的,老板,给我拿一个芝麻饼,再切半拉西瓜……

话题又扯远了,再扯一句收住。“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除了骆驼夫人以外,恐怕没人真正懂得骆驼先生的选择,所以他忍住不后悔。

有一年年初,骆驼先生忍不住写了一篇小文章,略微透露了一点头一年的战果:一年间阅读了32本书,听了80本。仅此两个数据,我敢说那篇小文章一定是骆驼先生思想外溢的结果。后来,我问骆驼先生,读那么多书,一定长了不少知识吧?骆驼先生回答说,书读得确实不少,可一句话都没有记住。你说这不是扯淡嘛。

说骆驼先生不靠谱,可他也做了些靠谱的事情。一个人读书是自己的事情,一家人读书是家庭的事情,一帮人读书那就是社会的问题。本着影响带动身边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中来,骆驼先生和骆驼夫人投身到了阅读推广的行列中。先是搞了一个读书会,为了读书会的宣传又搞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结果,一下子搞出了点事情,也把骆驼先生搞得渐行渐远。

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原本骆驼先生是要做读书这一件事,结果坚持下来的却是做公众号这另一件事,这还不是终点,骆驼先生因此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不归路,这又是另一码事。我估摸着,骆驼先生未来的道路还会很曲折,也许是惊喜不断,也许是惊吓不断。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扯淡的人生也有不扯淡的结果。这不,骆驼先生漂泊十来年,最后又回到了苦逼的打字生活。不过,用骆驼先生的话说:“宁愿后半生像骆驼一样行走于天地间,也不愿再做栅栏里不愁吃喝任人摆布的猪。”王小波怀念他见过的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是因为它特立独行。骆驼先生不愿做那只“猪”,因为它不能特立独行。骆驼先生认为骆驼的理想就是:努力活在当下,在艰难跋涉中,追寻一份安宁。既然草原、戈壁、沙漠生于天地间,就要用脚步去丈量,而不是用栅栏。

从读书会的宣传公众号做到文化传媒,再从文化传媒做到如今的《阿拉善文学》公众号。骆驼先生一路走来,品尝了期间各种酸甜苦辣咸的滋味。这一切都离不开苦逼的打字生活,因为做公众号,其实就是做文字编辑。文字编辑岂有离开文字的道理?

骆驼先生虽然是计算机专业出生,但学习的是硬件,而这文字编辑涉及文学和编辑两个行业,所谓隔行如隔山,跨界发展也没那么容易。好在骆驼先生还有些个跋涉精神。他开始摸索着前进,一切都在慢慢研究中熟练了起来。身边喜爱文字的朋友也慢慢聚集了起来,他们开始谈论文学。骆驼先生也有了蠢蠢欲动的小心思。

就跟当初骆驼先生想要读书,想要在家里营造耳濡目染的氛围一样,当他身边的文学爱好者越来越多的时候,他走进了别人营造的氛围当中,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安排。他自然而然地提起了笔。当然不是笔,他噼里啪啦打字的指法还没有失传。于是,骆驼先生走进了另一种文字世界里。

起初,骆驼先生只敢写一点记录生活的随笔、感悟或者是感想之类的简单文字。直到一次“五一”黄金周,记得那时候好像还是七天的假期。一家人没有出行计划,准备在家蜗居。骆驼先生有早起习惯,假期也没有停歇,起来出去走路。假期第一天,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迸发出一个灵感,散步回来就赶紧坐在电脑前把他敲打了下来,然后顺着灵感继续往前走。第二天出去走路就有了目标,一路走,一路顺着昨天的灵感开始构思一个故事。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都是如此,回来就把当天构思的故事情节填补到文档里。每天沉浸在自己构建的文字世界了,欢乐而满足。假期还未结束,骆驼先生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局长之梦》的创作。作品只有区区一万五千余字,好不好暂且不说,这几天的创作过程让骆驼先生感觉到充实而且满足,价值感爆棚,无论走路还是打字,都难掩兴奋与喜悦。

有时候,创作的意义不在于写出惊世巨著,而在于享受创作过程中的乐趣。这也让骆驼先生明白了,有些著名作家生前穷困潦倒,作品一文不值,而他们却笔耕不辍,他们享受的是创作过程中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也是支撑他们一直写下去的精神动力。至于他们死后才被发掘出来的不朽篇章,只能算是对世人的无私馈赠吧。

骆驼先生走上写作的道路,多少有些扯淡。当官不好吗?当官没有成就感价值感吗?当官当然好,而且几乎没有什么成就感和价值感能比得过当官。你要说骆驼先生效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蔡元培先生“弃官从文”,那就扯更远了。其实前文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关于灵魂救赎的故事。更或说是一个铤而走险寻找自我的狗血故事。骆驼先生在此故作神秘,认为理由无法言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进文字世界,骆驼先生接触到了文学爱好者和作家,文学和文联,小说和散文诗歌。这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圈子,说骆驼先生进去得有点冒失,一点都不为过。多少个寂静的夜晚,骆驼先生伏案电脑前,可不是你想的那样,他不是在大搞创作,而是在编辑。编辑的也不是他自己的作品,而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发给他的作品。所有这些作品他都尽可能快地完成编辑,让他们早日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刊发。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最煎熬的也许不是创作,而是投稿后的等待。那种满怀期望地感受和石沉大海的没落,也许转瞬间就能让一个作者失去创作的兴趣。

骆驼先生说“为一切创作提供舞台”,所以他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是一个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平台。说他是在搞草根文化,那是极为贴切的,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就是一介草根。都草根了还怕什么啊?于是,骆驼先生在三年间帮助发布了三千五百多篇原创文章,使得草根文学在当地有了展示的舞台。能够帮助到别人,而且是当下社会中的一类群体,这是意外的收获。因此,骆驼先生心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信心,有了坚守下去的信念。

骆驼先生写啊写,编啊编,报刊和网络上有了自己的名字,有了更多爱好者的名字。对于创作者来说,白纸黑字铅印到大众面前,那种幸福感犹如久旱逢甘霖,洞房花烛夜。这里不是表功,而是想说扯淡的文学梦想。为文者,大多都会有一个关于文字的梦想。写什么?为什么而写?为谁而写?文学梦想的道路是艰辛的,也许终其一生,我们也只能是一个码字高手。但是,谁又敢说码字高手不算做一种梦想呢?在我看来,有的码字高手用文字砌筑的是思想的高楼,有的大家名家用文字堆砌的仅仅是一片虚无的荒地。

骆驼先生的写作观就很奇葩:为自己而写,写自己应写,写自己想写。也就是说码字只是他苦逼生活中的一种状态,而非全部。

面对文字,面对文学,骆驼先生和他的文字斗争史将继续上演,他说他要勇往直前的战斗下去。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奋斗史,有人为生活、有人为梦想。

在奋斗的路上,生活和梦想都是一部残酷的斗争史。

2021年9月24日完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