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袁华年的头像

袁华年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3/13
分享

秉持微火,点亮文学更广阔的天地 ——张莉《持微火者》读后

《持微火者》,照进我思想深处的第一束光。

阅读这本文学批评集时,我始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学评论家所持的微火究竟是什么?夜深人静,当我读完最后一页,掩卷独坐于桌前,窗外不远处,一盏路灯在寒风中散发着微光,我的思绪似乎被这昏黄的灯光所吸引。当我一遍遍默念着“微火”时,一个亮点,一束光,引燃了我的内心世界,一个脉络逐渐清晰起来……

关于文学作品的风景,那不仅是描写的风景,还有笔力的渗透和隐匿的思想。

“每一部优秀小说、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有它独一无二的风景,都有着它隐秘的入口,需要读者去发现。”这是张莉老师为《小说风景》起名的缘由。阅读张莉老师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她自2008年开始做当代文学批评以来,始终秉持着“以人的声音说话”的批评观。她出版的作品风格趋近,她的讲座娓娓道来,知识体量和讲授角度方式节奏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属于张莉老师的风景,她独特、迷人,更是用所持“微火”照亮了众多作者与读者,点亮了文学更广阔的天地。

《持微火者》上部叙述了当代十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下部叙述了当代十一位新锐实力作家的创作,通过他们的代表作品文本,作者勾描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核心命题以及内在美学逻辑的延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希冀自己能够成为不一样的持微火者、不一样的探秘者,用独特的方式去触摸小说的迷人风景。”阅读《持微火者》《小说风景》,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张莉老师对小说风景的敏锐捕捉,她从作家笔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间探寻出隐匿于文本深处的思想,点亮一束光,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的笔力和作品更加深邃的内涵。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小说,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故事的承转启合跌宕起伏上,不经意间忽略了作家潜藏在环境描写中的细节,然而这些都是构成一部成功作品的重要元素。透过《持微火者》,我们看到了众多作家渗透于文本中的笔力,对作家和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透过“微火”,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内核,看到了文学作品更加完整的风景。

关于文学作品的视角,那不仅是作者的视角,还有宏观的时代和读者的思考。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常会打开一个窗口作为叙述主体,这也是作家希望读者紧紧跟随的视角,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视角。作家会将一些主流视线以外的东西进行伪装藏匿,让人们不易发觉,这些没有明确阐释的意象,很多时候就是作家真实的想法和他对时代、对社会、对文本内容的核心思考和关注。这些都需要读者去发现,去思考,去真正意义上的解读。

在《小说风景》里,张莉老师写道:“读《祝福》,我想到小说中鲁迅的性别视角以及作家本人的性别观问题。那是1924年的中国。对祥林嫂的命运关注,是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如果鲁迅只把她当成‘人’而不当成‘女人’写,这部小说不会成功。鲁迅站在一位穷苦的女性视角上看世界…… 作为读者,我们只有和祥林嫂一起看世界,才会看到一个女性的真实生存境遇。”我相信很多读者和我一样,阅读时可能了解了作家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但在阅读中,往往不会转换视角,不会考虑自身性别、宏观时代和认知程度等方面造成的阅读理解差异。在《小说风景》和《持微火者》中,张莉老师的视角从不会只停留在作者或者作品人物的视角,她总能看到作家创作时隐匿其中的“微火”,然后把这些“微火”聚拢,让他们成为“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

关于文学作品的创作,那不仅是故事的表达,还有内核的呈现和价值的引导。

作为写作者,通过作品表达内心所建构的文本内核,这不仅是一个完整故事的呈现,也是作家思想凝结后的一种表达。通过张莉老师的批评集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作家既把主线上的故事写得精彩,也悄然为读者留下隐匿的待探寻思考的线索。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存在特有的“微火”,批评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发现并点亮他们。批评家对一部作品的价值引导至关重要。作为读者,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微火”,不能看热闹似的阅读一本小说,我们要借由批评家探寻到的“微火”,读出思想性,读出时代性,读出文本该有的精彩光亮来。

在《我为什么想成为“普通读者”》中,张莉老师写道:“我更喜欢微火,这是我的个人趣味使然。微火的姿态是恰切的,它的光线也更适宜。读者有机会观察被微光反射的作家面容,注意到他的脸上有隐隐不安划过。”《小说风景》中对名家名作的重读,对当代作家作品的细品;《持微火者》中关于当代作家及作品的评鉴赏读。两部批评集对作家创作、文本故事分析阐释入理,更重要的是张莉老师站在文学史发展脉络和美学内在逻辑的高度,以她独特的视角发现了作家及作品中隐匿着的思想内核,并以其“随笔式”而非“论文腔”的书写讲述给读者,其价值引领犹如星星般的“微火”引燃了文学辽阔的时空。

  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那不仅是文字的阅读,还有精神的评鉴和灵魂的考量。

“每次阅读都是寻找,每次阅读都是跋涉,每次阅读都是辨认。”这是张莉老师在《持微火者》修订版自序《审美信任最珍贵》中的第一句话。我深受感动。在茫茫文字之海中,能够相遇实属不易。当我们捧起一本书,那不只是文字的阅读,也是思想的交流碰撞。也许有同频共振的一刻,也许意见相左,也许……这有太多的可能性。

文学评论家所持的微火究竟是什么?答案原来就是:每次阅读都是寻找、跋涉、辨认。文学评论不只是文学作品好坏的评价与判断。文学评论家要在阅读中寻找,寻找那些潜藏的“微火”,寻找属于作品的精神价值。文学评论家要在阅读中跋涉,越过千山万水去评鉴一路的风景,去挖掘作品蕴含的光。文学评论家要在阅读中辨认,辨认作家与文本的思想导向,并把文本中的灵魂剥离出来进行深度考量。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我们寻找并发现那些“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需要我们能够在文本的风景中感受风、感受雨,感受文字的力量与美妙;需要我们关照到“写作者点燃火种、照见幽暗的片刻”;需要我们看到“身在的广阔扰攘的现实,以及那个在深夜里抗辩、反省、致力于完善的自我。”

专业读者也好,普通读者也罢,张莉老师所持“微火”,并不仅仅是自己持有,而是一种呼喊,一种照耀,一种在微光状态下给人们的启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火”在暗夜中射出的每一道光都将是明亮的。 


*注:本文首发于《作家报》2024年2月2日第5期(总第1408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