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春去秋来的头像

春去秋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6/17
分享

我和柳树

        柳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小学课文就学过“不知新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诗句,那时候的我年纪太小,不懂得诗词的韵味,后来又学习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这才领略到古典文化的厚重之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古代中国文人学士的真实写照。

    少年时代的我被这种文人气质所感,心中常常幻想着穿越回古代也当一名文人,与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谈诗论字,然后写些不畏权贵,倜傥风流的诗文流传后世。或者又在成年后的将来,大概二十七八的年纪,投稿成功成为著名的作家文人。少年时代的我全然不顾生活的艰辛,一味读书,每每做些痴梦。

恰好我家挨着村里的小河,河边就有数不尽的柳树,老的枝干宆结,粗硬的树皮像画里的老龙。新发的小木颜色新绿,细长的枝条迎风飘荡,很像女人的秀发,那时候的我又初知人事,每每也做些幻想。不仅河水两岸有柳树,被洪水冲到河心的柳树也依着石头或是插在浅滩里生长,枝叶繁茂的遮起一片绿荫,供柳叶长短的小鱼避暑乘凉。只是洪水再次袭来的时候难免要有些损伤,还要一个春秋才能生长回来。

       家乡的柳树其实也是有不同种类的,河边的柳树多数不算太高,比较适合小孩子们折来玩耍,山坡上也有些柳树,生的比较高大,枝条也是细长的,叶子也是长条的,只是沾些尘土,我问我的父亲为什么两个地方的柳树会不一样。父亲说河边的柳树是孩子树,山上的树是大人树,我当然不信。我想大概是因为山上的柳树离河水太远,所以要长的粗壮些,好应对风霜吧。

上了大学以后,就不怎么回家了,我大学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内心深处是想填写语文专业,但是当时我的语文成绩才一百零几分,几乎是刚刚及格。而且学语文将来的出路也很有限,父亲说当老师收入不高,而且家里也没有条件去找好学校,难道最后要回村里当小学老师吗。于是我按照自己预估的分数报考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非常遗憾,我低估了自己的成绩,我实际的分数超过一本线二十多分,而我最终上了一所二本大学。但那是北京的大学呀,家里人都这样安慰我。

        开学那天,在北京车站我上了去学校的校车,不得不说北京做为中国的首都确实让我这个农村娃无比惊讶,太多太多的高楼大厦了,但是校车越走离这些高楼大厦就越远,校车几乎行驶了近两个小时,远离闹市,开进了我比较熟悉的农村,我的心比我刚刚得知高考分数时还要无比失落。我的大学学校位于北京最南端的郊区,那里的基础建设还不够完善,甚至连道路都不是板油路,我心中的鄙夷之情无法言表。

还好第二年我们搬去了另一个校区,那里好歹算是城里,经过第一年的惆怅,我习惯了这种不紧不慢的大学生活。我专业课成绩比较一般,我反而花大量的时间去图书馆读书,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在一片树林里静静的呆着,那是一片梅花树林,梅花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关于梅花的诗句多到无法统计。而且不单单是文学,梅花在国画中地位也同样至高无上。相比之下,柳树就显得不值一提了,就像这梅花树的周围,靠着灰色院墙的几棵柳树,确实也是这个院子,但是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呢,而且蒙着北方吹来的风沙,显得灰突突的。

大二的选修课里也有语文课,我是我们系里唯一一个选修语文课的,相比自己的专业课,我在语文课上表现比较突出。我认识了别的学院的一个女生,我不说她叫什么名字了,我怕妻子看见生气,之所以提到她是因为她给我介绍了一本书叫《随园诗话》,里面的内容之丰富多彩就不必累赘了,当时她给我书的意思是让我看看清代的代表诗歌。袁枚让我重新认识了李商隐的一首诗,说重新认识其实不足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我感觉说震惊还更贴切些。全诗内容“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袁枚说“堤远意相随”句不可等闲看了,真是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啊。早在高中时我就读过这首诗,当时读到此句时没有引起内心的震惊,这句诗确实把人的心境和柳树的风姿绰约融为一体,让人读来如痴如醉。大学期间,我写了很多很多的诗歌,还写了好几本小说,投了很多次稿,但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我又回想起家乡的柳树林了,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了太多家乡的东西,诗里的河水、星空、山林、树木、花草,到处都是在描写我的家乡。大三的时候,同学们不是在忙着找工作就是忙着谈恋爱了,而我却还在文学梦里沉溺着无法自拔,因为家境不好,我拒绝了初恋,一门心思的去写作投稿,我总认为不远的将来我就会成为天下闻名的诗人,因为我认为我写的东西正好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好的精神和灵感,不同于流行文学,写的都是不健康的糟粕。哪知眼看要毕业了,大家即将各奔东西,我的文学梦终了也没有任何起色,为了生计,我去了广州打工。在广州四年我一面忍受着湿疹的痛苦,一面忍受着对家乡的思念。

2017年冬天,我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工作,虽然是辽宁省内,但离自己家也还有三百里的路程,但是毕竟离家已经很近了,新的工作单位里都是本省的同事,生活习惯相似,环境气候也能适应,并且能够保证自己养家糊口。物质上稳定了,我又拿起了自己的笔杆。柳树,跟我家门口一样的柳树在工厂的四周环绕着,细长的枝条在风里轻轻浮动,虽然说工厂的噪音、灰尘让人不太舒适,毕竟是我的家呀。柳树在这里也有它们自己的工作,因为这些柳树属于绿化树,属于经济作物,如果哪一天工厂的股东不再运营了,我想这些柳树也会失去生存的希望,它们会面临厂房改造,道路修改等等基础建设问题,到时候没人会为了几棵柳树而怜惜。如果我离开这里去了别处,同样也不会有人怀念我。诗意中的柳树也不在是一种文化符号,拟或文化也只是一种利于经济发展的工具。

    离家近了以后,我也可以常回家看看。五一放假的时候,我就回家住了三天,现在的河水没有以前那么干净了,河岸的柳树条上挂着很多的塑料袋,这是农村生活富裕的一种表现吧,儿时的文学梦还在叮咚的流淌,而那个孩子已经步入中年了。我沿着河岸走着,以前的柳树都在,而且更加茂盛,我能认出来当年我折了哪棵树的树枝,现在的农村孩子也不来河边玩了,柳树、野草、小鱼霸占了整个流域。总的来说农村的生活好了很多很多,我们不像以前那么困苦了。

现在看看现实中的自己,在文学上依然没有任何建树,每日在工厂里求些生计,相比教师、公务员劳动强度要大很多,待遇更无法比较。我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偶尔写些文字给我自己看看,给网上的几个网友看看。柳树在我老家的河边依然在逐年的生长,在学校的图书馆周围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乘凉,在工厂绿化带里一年年陪我一起工作。也许梦不会泯灭,但就生活而言,我该知足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