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因与秦岭一道成为我国气候南北分界线而闻名。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份,农耕时代除了山区的发源地以外,冲积地域都比较富饶,于是有了“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俗谚。淮河流经的淮南境内有一条支流名叫泥河。泥河上游与茨淮新河相接,全长69公里,流域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天结冰的时间只有很短的几天,最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这里的田野总散发着农作物的芬芳。泥河流域的春、秋天都很长。春天,在北方的杨柳树干上刚刚露出点青意思的时候,这里已经野花遍地、芳草萋萋了;及至北方的春天疏忽而过,绿柳成荫时,这里也才桃李凋谢、玉兰积翠。而在秋天,田里庄稼今天熟一块明天熟一块,让人们有时间挨个收拾,不慌不忙。柿树、槐树等叶子,红得羞羞答答,黄得婉转婀娜,层次分明,让人有充分的时间欣赏它们。
泥河中段南岸有个村子叫太平村,这是一个回族聚居、宁静而温雅的小村,笔者生长的地方。小村一直自给自足,既无大富大贵,也不至于有人逃荒要饭。即使在战争时期,这个村子也没过多遭遇战火的蹂躏。由于周围回民比较少,村里不同姓之间做亲已经成了最好的选择。于是,这里每家跟每家,都多多少少地连着点亲。村子的历史已经无从可考。从村里多达二十几个姓氏来看,很可能只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回民聚居地。村里最早的物件是立在清真寺门口的一块碑,上面写着明朝嘉靖年间捐款修缮清真寺的人名,由此可以判断,村子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五百多年了。
泥河是条温顺的小河。这里没有堤坝,所谓的岸,其实就是自然形成的坡。这些坡并不相连,高低起伏较大。夏天河水涨起来的时候,经常沿着低洼的地方延伸到村子近前。但是,村子里的人似乎对这些并不在意,从没设坝阻拦。泥河河面宽窄差距很大,上下游最宽处约有两公里,流经太平村的地方却只有三百至五百多米宽。河滩也很宽,在枯水期,河滩能延伸出去两百多米。肥沃的滩土孕育了大片大片的野草,每年清明节后,这里就成了放牧的乐园,牛羊成群,孩子成堆。直到天降大雪,所有的草都枯死,才归于空寂。
泥河两岸四季都很美。春天,岸边种满了油菜花,大片金黄金黄的油菜如一条丝绸带子,沿着起伏不平的河岸蜿蜒而行。蓝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河水,恬静的村廓,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往村子方向走,是大片大片的小麦。齐刷刷的小麦一旦喝了春天的雨水,就比赛似地疯长,像把在冬天里憋足了的劲头,争先恐后地使出来。
清晨,天空刚露出蒙蒙亮的时候,小村就在穆斯林榜目达(晨礼)的唱经中开始了。那悠长悠长的,虔诚无二的声音,通过礼拜寺的大喇叭传播开来,叫醒沉睡人们,也祈祷与祝福着人们一天的平安。太阳开始洒向小村每个角落的时候,点点炊烟开始升起。只是那炊烟并不升高向空中散去,而是化成轻雾萦绕在小村的周围,像是十分依恋小村,不忍离去,久久徘徊。小村像被披上了一条洁白的哈达,又像云雾之中缥缈的海市蜃境。
夏天是泥河涨水的季节,水常常没过河边的庄稼地。村里人也不去管它,任河水浸泡。等到河水退去后,那些耐水的庄稼竟又能生长开来,十来天的功夫,又劲头十足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仿佛从来不曾受到过伤害。
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开始收工。村妇们或背着、抱着娃娃,或牵着、赶着牛羊,或挎着篮子、拉着板车装着丰收的果实,姗姗而归。河边就成了天然的浴场,也成为男人们专享的天堂。孩子们扎猛子比水性、打水仗撩水花、追逐游到浅水区的鱼等等,在河里尽情嬉戏打闹。大人们则享受着清澈河水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洗去身上的汗水,同时也带走了一天的疲惫。暮色里,他们三三两两说着笑着,来到河边或者从河边回去;或坐在河边一起抽抽袋烟,拉拉家常,侃侃天南海北,评评各家庄稼的优劣,预判一下当年的收成。
最美的要数秋天。秋天河水水位变化小,水流缓慢,河面如镜,把两岸的风光都映拢进来。站在南岸,望着北岸的杨柳、金黄的田野、绿树掩映的小村、悠闲的牛羊、亦或有一、两只停靠在水边的渔船、蹲在岸边的野鸭,一切静如处子,美如画卷。深秋的时候,清晨的水面会有一层薄薄的雾飘起来,给水中的风景增加了一层神秘。那个年代看不见外面的世界,这风景便成了大自然给早起割草、放牧,辛勤劳作庄稼人的恩赐,他们享受着在大自然的风光,自己也成为这风光中的一分子。
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起花生、扒红薯、割黄豆、摘豇豆、掰棒子等等,人们忙得开心、舒畅。小孩子的兴致更高了。帮助大人们收割完庄稼以后,我们会把留在地里的豆叶扫聚到一堆,把新扒出来的花生、或者挑选一些晚熟的青大豆、豇豆、棒子等等扔到豆叶堆里,然后点燃豆叶,去烧熟了吃。大家围着火,添豆叶、不断扔一些能烧的东西进去,等候着火熄豆熟的快乐时刻。那个时候,家里没有零食吃,这些新鲜的自然恩赐,就成了孩子们最美味的东西。大人们不去管,有时还积极参与,给孩子们带去不断的欢乐。自然之火烧熟的食品,没有今天那么多的添加剂,口味不重,却拥有无可比拟的自然香味。到了城里以后,我在厨房里试了很多种方法,却总做不出那种原滋原味的感觉。
最快乐的还要数在中秋节里打火把。这跟白族、纳西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火把节的风俗略同,但是时间却不一样。那些少数民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而我们村却在中秋节这一天扎火把、玩火把,不知源于何处。火把的材料取自于麦杆,黍杪,家家都有,简单易做,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夜晚来临,村民们尤其孩子们,没有赏月的雅兴,却有疯狂的玩兴。明月冉冉上升,凉风轻轻吹拂,火把一个个从村子里面不同的道路跑出来,如同划过天空的流星一样,划向原野,在隐约朦胧的大地上,或明或灭,或亮或暗,或行或立,或聚或散,构成星流于野的美丽画面。孩子们尽情挥舞着、高呼着,打闹着,奔跑着,寂静的田野成了欢乐的海洋。
冬天的河面几乎没有结过冰,因此,也不会误了打渔。下雪过后,两岸茫茫的原野,还在缓缓流动的小河,以及两三只渔船成了风景的主题,简洁却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人的感觉就是奇怪,在这空旷的天地间,反而会引起大量的思考,品咂到别样的味道。有一天早晨,我看到一个老渔翁,站在坡头,久久地注视着这白茫茫的雪野、静静的小河。我走过去,不禁问道,您每天都在这儿,还没看够吗?他说,这天地有话啊,我得跟他说说话。
泥河不仅用水浇灌着两岸,哺育着两岸,自身更是物产丰富。河里的鱼品类很多,鳜鱼、黄格牙鱼、鲫鱼、青鱼、鲶鱼、鲢鱼、黑鱼、刀鱼、河虾等等不尽其数。泥河两岸的人,都会游泳和捕鱼。在丰水期,河水没过庄稼地,也给鱼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于是在靠近河边的地方,就有成群结队的鱼。人们用粘网,或者捞网来捕。在枯水期,因为河快见底,河里杂草茂盛,不便用鱼网,于是人们创造了一种围鱼的捕鱼土方法。这个方法,取材于自然,在别的地方尚未发现有使用的记录。具体做法是:几个人扯了河里的杂草打个圈,一圈一圈往里续杂草、滚杂草,把鱼往一块赶。为了避免鱼被惊吓逃走,人们尽量不大声说话,默默地围。围到塘口直径一丈左右时,就可以捞鱼了。那时节,几乎家家都 去围鱼。大人们围大塘,有时需要耗时一、两天,不过捕的鱼多且大;小孩子们围小塘,精明的大鱼就会从不结实的草圈底下溜走,只能抓一些斤把以下的小鱼。但是,无论是大是小,收获的都是快乐。菱角和芡实也是小河的特产,每年夏秋之季,河里许多地方,就开满了睡莲、水葫芦、菱角或者芡实的花,美不胜收。村里的孩子们或撑着小船、或坐着皮筏子、或涉水来采,当作零食美味。河中生长的杂草,如金鱼藻、水葫芦、蜈蚣草等等不下十来种,则被村民们派上了喂鸡、鸭、鹅等用途,临近村的村民则用它们来喂猪。政策鼓励农民发家致富以后, 陆续有一些村民利用河里丰富的物产,在河边搞起了草鸡、鸭子等家禽养殖;红菱、芡实等农作物放殖;也有的拦起网搞网箱养鱼。自然资源慢慢被有头脑的个人利用起来了。
泥河是故乡的代表,怀念泥河,其实是一种乡愁。这些年来,见过不少大江大河,有的滔滔奔涌、一泄千里、气势磅礴;有的曲如轻绸、婉转柔顺、嵌翠抱碧;有的亮如丝线、宁静安然,清新如吟;也有的依山傍石、清秀自然。。。。。。但是,心中最美的河流,仍然是泥河。在我的心目中,她是一位永远不老的母亲,永远以她最美的姿态,默默地哺育着两岸的人民。
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污染和河底淤泥沉积较厚,小河失去了她往日的风采,人们也不能再到河里捕鱼,她受到了伤害。听说后,心中十分感伤。那年一回到老家,我就急不可待地跑了过去看她。果然,河面缩小,河底抬高,像一个生病的孩子,蜷缩在沉默的岸间,两岸的风光也不能映到她的心里。我不禁扼腕长叹!面对伴我童年与成长的小河,给我欢乐,育我良善的小河,她病了,我却无能为力。那时,我想,如果我有能力,一定会投资开发,把她打扮得更加美丽,让世人都能看到她,让她永远展示着这方土地的美,流淌着这方土地的善,以她的温婉与无私,净化着纷争与不安的心灵。
后来,小河上游的污染排放问题得到治理,河水再次清凉。但是,仍然没有恢复她最美时候的容颜。
2020年底,一位家乡领导来北京,我关切地问泥河现在怎么样了?他说现在政府正在筹划开发事宜,也有人准备投资修缮,把它改造成旅游风景区。闻讯笔者喜不自禁。我想,谋划者、投资者一定是睿智的,泥河也一定会象曾经对待村民们那样,无私地献出一切,不负所望。
2022年5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