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这首脍炙人口《小背篓》,唱起来十分有趣,但却真没有什么体会。那小小的背篓,如何把山城小娃的童年记忆变成一首歌?如果不是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无法感知到山城里面背篓的独特韵味的。
位于渝黔交界的南川,是重庆市的一个新兴城区,由原来的南川县进而成为南川市,重庆直辖后不久又改为南川区,行政区划名称的变更,改变不了这里浓厚的山城乡土风味。小背篓就是现代化大都市里头一道移动的风景。不论走在大街上还是走在乡村里,外来的人们都会对“山城小背篓”文化有了最直接而新奇的切身体验,让人感到十分的新鲜。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就会随之消失,对街头上来来往往的“小背篓”见怪不怪了。
在南川的街上走着,不时地会看到有的妇女背着个框框,里面竟然坐着个娃娃。不禁回头去看,又想用手机拍下来,搞得人家莫明其妙,有点嗔怪我们这些外地人少见多怪的意味!这里的背篓有好几种,一种是背娃娃的,里面大约设计了一个座位,小娃娃就座在里面,背篓里面再垫些毛毯之类的东西,十分舒适安全。小娃娃有时候坐久了,就在里面站起来,个头高出母亲,像检阅部队的将军。背在背篓里的,不仅有几个月大的小娃娃,还有几岁的大娃娃,有睡着的娃娃,也有笑着的娃娃。所以,在南川,很少看到小孩子是被抱在胸前的。在商场、在步行街、在公园、在广场,背着个背篓的人随处都是,不仅有女人,还有男人。用来背东西的那种背篓,与背小孩子的背篓不一样,其上口开得比较大,不像背小孩的背篓。背小孩子的背篓上口较小,是出于安全考虑。背东西的背篓开口是敞口的,便于放东西,买了东西随手就放进背篓里,直到装满。他们也不怕小偷,如果真有小偷,是很容易下手的,直接从背篓里下手“拿”东西就是了。但在这里好像不怕,显示了这里民风的纯朴。超市里是不许背着背篓进去的,所以在超市门口有时就堆着一堆背篓,也不用登记,大家出来了把东西放进背篓里背起走就是了。
但是这种小背篓容量有限,如果是做农活或者搬运大件物品,就不够用了。这就需要把背篓做得更大点,以便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农贸市场里面,卖菜的菜农也有许多背个很大的背篓,那个背篓应该叫做“大背篼”了,这种“大背篼”制作相对粗陋些,相当的大,可以装百十来斤菜,那些菜农背起来一点也不吃力。在乡村,大背篼就更普遍了。农民收割庄稼基本上不用挑,都是用这种背篼。收割了包谷、红苕等庄稼,都是用大背篼背回去。这与地势是有关系的,因为很多山地和水田都在山坡上,用担子挑就很不方便了。有一次,在金佛山的施工工地上,我看到那些民工也是用背篼来运送物料,他们甚至可以背着这些大背篓从近乎绝壁的山路上“飞檐走壁”。在他们的手里还拿着一个像猪八戒的耙子一样的东西,当问到他这是做什么用的时候,他们见我是一个说普通话的外地人,就故意卖起关子来让我猜,我是怎么猜也猜不着,他就做了一个示范:原来,当他累了又不想把背篼放下来的时候,就用这个耙子的东西一端托住背篼,另一端撑住地面,这样他就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原来这种东西是一种省力农具。我们的好奇心也使得表演给我们看的民工开心地笑了起来。
大背篓的动输功能最常见是的采笋。每到秋天,金佛山的方竹笋子到了采摘季,成群的笋农背着大背篓翻山越岭,他们越过天梯石阶,到万亩方竹林里采笋,每天用背篓来回运笋好几趟,在崖壁间、在笋竹林里,一脚踩断尺把长的肥厚方竹笋,一刀削掉笋壳,随手一甩,将鲜嫩的笋肉化成一道优美的弧线,稳稳地落到背篓里。这功夫,也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学得来的。
小背篓和大背蒌不仅是南川的特色,大概也是川渝黔地区的一种民俗风情的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