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道勇的头像

余道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1/05
分享

大漠无孤烟

心中对大漠的向往由来已久,不仅仅因为它的壮阔无垠,更在于它曾经承载过的史诗。季羡林先生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西域地区。”敢下如此论断的大师,势必着实被深深埋藏在西域大地上的文明震撼过。

我来了。在一个秋冬交替的季节,我走进了大漠。就像是从沉睡中朦胧地醒来,我小小翼翼地去寻找那些破碎的梦境,生怕一不小心梦就从记忆中滑脱。但即便如此,我也仅仅是轻轻地掀开了一扇小小的西域窗口——从河西走廊到青海牧场,从古长城到古阳关,从内蒙草原到敦煌遗风。风景当然是我搜寻的方向,而更让我不能释怀的,还是那些刻录在茫茫大地上的故事。相较于一个生灵在无垠的大漠上的微不足道,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历史纵深里的断想,好比宇宙中的一只蚂蚁。但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这蚂蚁般的爬行里,在这漫无边际的断想之中。不然,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种感觉是在其他地方旅行所没有的体验,当然,我仍然不知道人类,或者所有的生灵,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到底是一种物质还是一种虚幻!

无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被淹没在茫茫黄沙之中。大漠,不再是征途、烽烟和战马,也不再是边愁、秋月和羌笛,而是和平、繁荣和腾飞。一路向西,除了长河落日的景致,更有丝路上奔驰的班列,也有航天城里骄傲的笑容。昔日的大漠孤烟,今天的辉煌千里。新的时代,赋予了西部大漠新的风貌。

大漠,你不再孤独!

银川,这个被称为“塞外江南”的城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城市的发展,几与中原腹地城市无异,只是行道树品种呈现北方独有的特色,以杨树或榆树为主,有些步行街甚至没有行道树。相似的人类居住地,有着相同的文化感受——除了枸杞,也有火锅。这里有过灿烂而辉煌的西夏文明和美丽的塞外风光,但对于大西北,它仅仅是一个楔子或起点,继续向西向北,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的雄浑。

离开银川,穿行在贺兰山麓,山峦起伏处,高低错落,一片肃杀的样子;极少看到树木,西夏王陵孤独地横卧在那一片山脚开阔地上。这里曾经也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战略资源的地方,那时候的战略资源不是石油和天然气,而是牧场和土地。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何等气概!而今天,这一切都归于平静!

在这里,似乎所有的水彩画都变成了水墨画,山体不是灰色就是黑色,如果不是白色的羊群的点缀让我感到生命的存在,我不会相信这里会有顽强生长着的野草和矮树。正是这些野草和矮树,成为这块大地上吸收太阳能量的生物链起点,维系着这荒漠之中生命的延续。

越过贺兰山,可见到一溜长长的土墙。这是明长城的遗迹,现在也是内蒙与宁夏的省界线。明长城可能是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长城。用长城来抵御外敌,这在古代是迫不得已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使横扫千军的秦始皇都没有其他办法。到了明代,蒙古贵族与明王朝之间的争夺,使得明王朝也只有用这种笨拙的办法来求得边境的安宁。

也许正是从明代起,才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在中国北方数千公里的国土上横亘着的一道边墙,也即是万里长城。

最早的边墙长城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这位英雄国王不仅推行胡服骑射,还在大青山南麓修建了赵长城,并且没有引起民怨!秦始皇只是把赵国、燕国等长城连起来,就出了个孟姜女,终结了一代枭雄帝国。

后来的一千多年,直到清初,各朝都有修建或修复长城的记载。但规模最大的还是明朝,因为他们从蒙古人手上夺得了江山,就想筑起一道阻挡蒙古人铁骑的城墙,万里长城也就有名有实了。

边墙的修建,大多是用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掠,保护边境安宁。但好笑的是,到清朝也修长城。因为清朝已经统一了漠南漠北,蒙古亲王都在满清的统一治理之下,那么清朝修长城为了防备谁、抵抗谁呢?他们修长城竟然是为了阻止汉人出去。这就与历史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把长城的作用完全倒过来了。

在冷兵器时代,长城边墙确实可以起到阻隔和抵抗作用,但也无法隔断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交流和融合。

无边的荒漠、草原、戈壁,塞外风光。纵横数千公里,我们奔驰在内蒙大草原上。车辆在笔直的公路上奔驰,视线所及,没有尽头。没有风吹草低,也没有毡包帐篷,在这个秋冬的季节里,枯黄的牧草早已蛰伏到土层里面,把最后一滴乳汁滋养着那一群群牛羊,整个大漠和戈壁滩显得苍茫而浩瀚。车窗外,几个小时前后的风景也许都一样,让人觉得汽车一直在原地未动。这就是我向往而热爱的蒙古高原。

这里曾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乐园!

我只能上溯到两千多年间,先后主宰这块土地的民族,上到秦汉时代的匈奴,后到元明时期的蒙古,中间来玩的,诸如鲜卑、突厥、回纥、契丹、女真等,如昙花一现,你方唱罢我登场,只留下一些痕迹,在历史长河中落英缤纷。这些消散的文明,如天空中飘荡的云雾,可望而不可及,而沉淀在这块大地上的,都凝结成了中华文明的一份子!那么两千多年之前,甚或二万年前的史前呢?

荒凉的大漠,虽然胡杨和柽柳撑起了一片绿荫,但这些游牧民族早在二三千年前就知道,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所以他们千百年来都想越过阴山、贺兰山,进入黄河流域,甚至长江流域,寻找那一份安宁的生存。因为,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沙让他们吃了太多的苦头。但他们都遭到了中原政权的强力抵御,特别是文化上的抵御。然后数千年间,匈奴、突厥等曾经盛极一时的强悍民族消失在历史的天空中,只有蒙古人和满人成功了。他们建立了元朝和清朝,融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马克思却说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这条规律就是,一切关于人类的进步都是文明的进步,文明的力量远远高于体格和大棒的力量。如果违反这条规律,就会自取灭亡。这几乎不用去考证,历史资料信手拈来。匈奴与汉朝之间互相征伐数百年,但凡接受汉文明的部分,基本上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里,而冥顽不化那部分,就像一丝流星,逐渐消失在星空之中。

后随之崛起的鲜卑人、女真人等,无不在建立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后逐渐被汉文化所同化,加速了这些民族的封建化、中原化的进程。而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北方民族政权,分别是蒙元和满清,当他们入主中原大地的时候,顺理成章地接受了中原汉人建立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这就是被先进的文明的反征服。而一种文明的是否先进,可能主要还是看它是不是符合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这种高度的文化自信,正是扎根于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而形成的。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从不断绝,是因它代表着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以及最符合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这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共生、繁荣富强的根基。

河西走廊是中原大地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在古代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中是不可替代的,其战略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从额济纳航天城一路南下,到达酒泉,仍然还是大漠风光,道路两边高高矗立着的胡杨,以及远处的沙漠戈壁,让人触摸不到大地的尽头。然而进入酒泉市而后折向西,给人的错觉是你是不是走进了江汉平原——这里有成片的良田,刚收割的包谷或谷子的秸秆被一排排放倒在田埂上,农家和农人散布在金黄色的大地之间,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在大西北,这么一个粮仓之地,非河西走廊莫属。这条狭长的走廊,从甘肃的武威开始一直向西,直达玉门关。

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了。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其中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联结陆路亚欧的重要角色。现在丝路上,中欧班列游蛇走龙,货运集装接连不断,在河西走廊和新疆,乃至西亚及欧洲广阔的高原上奔突驰骋,给西部地区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充足的活力和血液!古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构想,不得不令人叹服。

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兴盛于盛唐,是中原地区联通西域以及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文化、经贸、人文、友谊之路。路自古有之,而名却自近代始有。据记载,丝绸之路的名字最早是1877年由一个名叫李希的德国地理地质学家起的。

那么此前这条路叫什么名字呢?也许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或许叫做乌孙路、月氏路?或许叫做西域路、关山路?但从中原王朝治理西域的历史来看,国内的这些区域也曾被叫沙州路或瓜州路之类的,但这路与那路不一样,是属于行政区属的意思。所以,丝绸之路之名在出现之前可能没有一个规范的名字。因为不管是汉,还是唐,上千年间,这条路有时是战场,有时候是商贾驿道——战争时是中原王朝戍边的御敌重关,和平时则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之商贾驿道!

丝绸之路的开通,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汉武帝,一个是张骞。那个时候,匈奴已经被西汉王朝从蒙古高原驱赶到了河西走廊之玉门关外,但匈奴仍然对河西走廊一带进行掠扰,同时也把本来生活在这一带的龟兹、月氏这些小国挤到了中亚或者伊犁一带。汉武帝本想派张骞越过匈奴控制区去西边联络那些被匈奴欺负的国家来夹攻匈奴,却未成功,但客观上促进了西域三十六国与中原王朝的交好!后来匈奴瓦解,汉朝在西域设置都护府,西域并入中原王朝版图。

随着陆路的畅通,经贸日益旺盛,一直发展到中亚、西亚和欧洲,胡桃(核桃)、胡豆(蚕豆)、葡萄、石榴等作物进入中原,中原的丝绸、瓷器及铁器以及农耕技术进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说到文化交流,不能不说佛教的东传。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也从这条路传到了中原大地,与中原地区道教、儒学相结合、融合,并在中原大地上传播和发展。佛教从这里进入中原,实际上是佛教在东传过程中经受中原文化的考核、筛查和中国化,然后才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开花。

上溯更早的战国时代,老子从楚国倒骑青牛到了函谷关,在函谷关写成五千言《道德经》后,再继续往西而不知所踪。几百年后,佛教自西向东也到了函谷关,那个时候的佛教就不仅仅是纯粹的西方佛教,它受到了儒、道两教的考试,再向东到洛阳、嵩山少林寺,甚至金陵和黄梅,就演变成了中国本土佛教净土宗或禅宗。

看来文化的交流不是一个拿来就用的事情,而是一个融合洗礼的过程。但丝绸之路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古代如此,当代亦是如此。如今,沉睡千年的丝路被重新唤醒,古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中国西部地区,以及中国通往西亚、欧洲地区的友谊之路、繁荣之路、合作之路!

嘉峪关位于酒泉市西边,是河西走廊上一道重要的关隘,万里长城的西端就是起于嘉峪关。嘉峪关既是军事重镇,也是商贾要地。整个关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主要是行政官员和军事驻扎场所,外城是百姓和商人通关的关口,内外城之间有驿道过境,可以使百姓和商人在通关后不必进入内城而出关,内城的官员和兵士也可以不用干扰人们的正常通行。这样的设计,把军事区域与民事区域分开,便于战时防守和平时通行。

但嘉峪关以西还有两座更为著名的关隘,即阳关和玉门关。这两座关隘最重要的功能可能是起到边境海关作用,而嘉峪关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的诗句,现在几成为阳关的形象广告语了。有了这一句,一千多年再无人超越。那个时候,王维在渭城送别友人,喝了一夜的酒,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可见二人交情之深。渭城到安西出阳关,两三千里地,真是送得太远了,但也说明,从长安近郊的渭城到西域,在当时是人们何等熟悉的一条繁荣之路!我们现代人送别都不会想那么远,最多比如送到村口,或小区门口,说过这个路口左拐再右拐之类就不错了。我们的想象力不及古人也!

王维的诗虽然大家都耳熟能详,但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阳关在哪儿。我甚至曾以为阳关不过是一个代称,或指嘉峪关,或指玉门关,或者其他的什么关,却不知道确有阳关这个关口的存在。

阳关不仅存在,而且十分重要。在汉唐,丝绸之路上,阳关就相当于当时的“海关”,是西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所谓通关就是在这里拿到护照盖上印章,到西域才有人身证明,才能保证安全,否则就有可能被当作逃犯、土匪揖拿起来验明正身。中国有句老话叫“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也是与阳关有关。阳关道就是当时的官道,那个时候,去西域淘宝做生意的商人络绎不绝,驿使相望于道,拿了通关文牒,就走上了去西域的阳关大道,表示前途无量,一路顺风。

说阳关,不能不说玉门关。

玉门关其实是阳关的姊妹关,在阳关北面七八十公里的地方,这两个关是同时存在的,而且阳关是因玉门关而得名,因为阳关在玉门关之阳,所以叫阳关。中原的丝绸,瓷器就从阳关出关,去往西域或更远的中亚及西亚进行交易。而玉门关,是玉之门,是和田一带的玉石进入中原地区的通道,所以叫玉门。描写玉门的诗也很多,比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还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等。

两千多年前的玉门关、阳关一带,不仅是边关和商贾云集之所,也是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地带,不知什么原因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盛极一时的繁华胜地,成为一片荒芜!然而,那戈壁滩下,埋藏着多少故事,真值得我们去挖掘,体会!

而今天,这里成为游览胜地,西部的开发和发展,让人们不再“西出阳关无故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向西,西亚、欧洲,俨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势必会给中国、乃至世界增添强大的活力,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迈向繁荣昌盛的美好生活!

去了阳关和玉门关,自然会去敦煌。敦煌,黄沙和荒漠仍然是主色调,鸣沙山上那一望无涯的黄沙,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而西下的夕阳,把光和影打在如刀削一般的沙脊上,勾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让人不忍践踏。莫高窟仍然千年一睡地横亘在人们面前,千百个洞窟千百扇门,让人们在这里顿时感到渺小。据说,敦煌是大而广的意思,但也有说,这是误传,其实敦煌在藏语里是“诵经处”或“藏经处”的意思。不管什么意思,在纵横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用大而广来描述其内涵,实不为过。

然而,敦煌的辉煌,不能给我足够的自豪,却使我产生一丝淡淡的幽愁和痛楚。我必须与敦煌说一声再见。再见敦煌,不仅是告辞的意思,而是再一次见到。相信多数人都有一个梦中敦煌,那远方的大漠孤烟中,一座荒芜而充满深厚文化史诗的地方,不在梦中出现简直不可能。如果没有在梦中出现,也一定出现在中小学的课本里,那彩色的壁画,那飞天的仙女,总是在印象中萦绕了多年。所以不管是第几次去敦煌,一定是再次见到。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

敦煌肯定是中华灿烂文明和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亮点,但也肯定是中华民族的痛点。正如季羡林先生所断言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西域地区”。在这里,不仅真正的尘沙掩埋了汉唐的兴盛,而且历史的记忆在这里也打了一个结,让世界差点把它遗忘。

让我们把目光放在近代,在清朝摇摇欲坠的山河破碎中,有两个人无意中在那儿架起了一架历史的望远镜,让我们一下回望到两千年历史长河中掩埋在茫茫黄沙中的辉煌和繁荣,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隧道,去再现那沉睡在壁画中活生生的故事。如果不是一个据说是来自湖北麻城的小人物王圆箓道士无意间叩启了那一扇尘封的门洞,如果不是一个拿着大清官方文牒的英国学者强盗斯坦因骗“购”了二十九大箱经书国宝,中华民族的文化胸口上就不至于痛得不能呼吸!

祖国母亲的文化伤痕,足以让所有中华儿女泪奔唏嘘!我们只能庆幸地安慰自己,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那些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的宝贝,幸好还没有遭到损坏,保存完好。而那些已经散失而不知所踪的那一部分,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之痛,也是世界文明之痛。

我们一切的欢乐和幸福都来自于母亲大地的伤痕。如果我们不了解祖国母亲曾经的伤痛,怎么能体会到这个年代的欢乐?我们不仅可以安居乐业,而且还可以畅游山河,我们可以用一天时间走完过去十天半月才可以走完的路,而且还没有性命危险之忧。历史会记住唐朝大将军张议潮。唐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被吐蕃占据,丝绸之路一度中断。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啊,文化阻隔,商贾不行,人民生活必然痛苦。敦煌人张议潮毅然起义,击败吐蕃军队,收复河西走廊,打通了丝绸之路。然而丝路闭塞多年,路途遥远,驿道早已荒废,丝路早就成了千里孤烟。为了将这个重大讯息传递到长安,他派出十队信使,最终只有一个叫悟真的和尚到达长安,将口信报告给大唐朝廷!十队人马真可谓九死一生。

丝绸之路在风雨凄凄中似乎燃起了一丝亮光,然而自唐末以后,或者从宋以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再加上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贸易兴起,这条古道逐渐被风沙浸没,成为古迹。现存在于世界面前的,是一部部研究著作。直到王道士那不经意的一叩,斯坦因们接踵而至,在祖国母亲的躯体上留下了不可逆转的伤痕!

再见敦煌!我真的是要与你说一声再见,这一声再见,是要告辞你而去了!我从不会把你作为一道风景来游历,而是作为一个孩子,在你那充满皱褶和沙尘的脸盘上深情地吻别!我看到了你那坚毅而沉定的表情,也感受到了你均匀而厚重的鼻息!一颗沉沙从你的脸庞上掉落,似乎那是你微微绽开了一丝笑容,让泪水濯去了饱受风霜和耻辱的苦涩——我知道,你是永远都不会离开我们的!

我们现在可以惬意地奔驰在青海的广袤牧场上,尽情享受那旅游的时光。茫茫草原上,那种逐草而居、居无定所的游走生活一去不复返了,在这里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幸福地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青海湖畔、祁连山下,看着那些牧民,开着私家车,赶着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安宁地放牧,惬意地生活,真是感到无比欣慰!这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史上民族关系最融洽的时代,只有新中国党的民族政策才能做到!但是,回望历史,在这块大地上,各族人民在实现融合的过程中,虽然也有和风细雨,但也不时地充满血风腥雨,互相杀戮,特别是当中央政权衰弱,官员贪污腐化的时候,边疆民族战争总是会相伴发生。这说明,一个集中统一的、政令畅通的、清正廉明的中央政权是何等重要。

走过大青海,不能不说说和亲这个事。以和亲方式来维持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在汉朝与匈奴的关系中就有了。和亲其实就是政治婚姻,所以对于去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皇室宗室公主来说,是要有巨大的献身精神的。汉有昭君出塞和亲,唐有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两次和亲。这些和亲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当大唐在中原地区完成大一统建立唐帝国的差不多同时,在现在西藏和青海一带也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与李世民一样也都算是开国君主。那个时候,唐朝和吐蕃都是建国之初,都需要和平安宁的边疆环境,唐蕃之间的边境就在现在的敦煌丝绸之路和青海辽阔的草原上。双方边关经常发生战争。松赞干布向李世民提出了和亲的要求,并派出使团到青海湖的日月山迎接唐朝文成公主。这样,李世民就成了松赞干布的老丈人了。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就是子婿与丈人的关系,子婿当然不能打丈人,这样就维持了十几二十年的边境安宁。

但二十多年后,公元650年左右,李世民和松赞干布先后登天了,唐蕃又在河西走廊一带和青海一带打成一团,但基本上都是唐朝胜。这样打了三四十年,吐蕃国力承受不了,又向唐朝请求和亲。武则天同意把李世民儿子、也就是太子李显的养女嫁过去。这就是金城公主。那时金城公主才七八岁呢!武则天驾崩后,李显当皇帝,把十二岁的金城公主嫁给了吐蕃的国王。这样吐蕃又成了唐朝的女婿。第二年,唐玄宗李隆基当皇帝,李隆基是金城公主的堂哥,这样李隆基又成了吐蕃国王的大舅哥了。随后唐蕃之间建立“舅甥之盟”,双方又和好了几十年,一直到安史之乱,吐蕃就不认舅舅了,派兵就把河西走廊及青海等都抢去了。唉!舅舅和外甥的关系也无法高过两个王朝间的利益关系啊!从此,唐蕃又处于时和时战的状态,此时的唐朝就不像唐初那样强大了,那种大败吐蕃军队的时候就不多了。这样,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凋敝了。直到差不多一百年后,由于吐蕃在河西走廊的统治不得人心及其本身的衰落,敦煌人张议潮在河西走廊的敦煌率部归唐,并九死一生将情况报告给唐宣宗,大唐又恢复了对河西走廊及陇右、青海一带的统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王室之间的和亲不能根本上解决民族之间的利益、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短时间的巩固一下各自的统治利益。只有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权,切实解决各民族发展生产力、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大团结和国家的富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