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道勇的头像

余道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30
分享

玉汝于成陡溪桥

大西南多山,沟壑纵横,溪流遍布,给人们的出行形成了天然的障碍。桥,便成了人们心中的梦想。每遇一条河、一道谷,人们总是盼望着有一座桥,方便出行。因此,各种桥应运而生。在重庆南川石莲与万盛交界的孝子河上,就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石墩木廊桥,叫陡溪桥,很有故事,值得一探。

据记载,陡溪桥始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其间栉风沐雨、洪水冲刷,几建几毁,到本世纪初已成危桥。为安全起见,石莲镇政府曾一度封闭了此桥。2021年,石莲镇筹资七十余万元,在原桥墩基础上重修木廊桥。是年12月,修缮一新的陡溪桥展现在世人面前,附近百姓额手称庆,来自南川的、万盛的村民争相前往观瞻。可见此桥在当地的影响之大。

孝子河发源于巴南与南川之交的下涧口,其上游河段也被称作水潨溪。水潨溪一直向南贯穿南川的神童、南平、石莲,到万盛后折转向西,这一段也被称作浦河,浦河汇入綦江入长江。其中石莲这一段河流落差六七百米,两岸山高壁陡、流急水湍,壑谷深深。民国版《南川县志》载,孝子河石莲场境“山高谷深,水落数百丈,乱石填咽……下流五十里许,入万盛场境”,到万盛红岩段,孝子河才平缓起来。据县志记载,到万盛场西南“始名孝子河”,相传古时有一周孝子,母亲再嫁后十分贫困,周孝子每得些米面必涉河送给老母亲,有一天河水暴涨,孝子念母心切,仍涉水过河而被水卷走后被救起。人们因为此人纯孝,便以孝子河命名此河。

我们从万盛红岩逆流而上,见孝子河如静静处子,清澈而平静地流淌在峡谷之间。与孝子河一路同行,上行约十里,到达石莲镇桐梓村2组唐家院子。这里就是陡溪桥的西桥头。据说,此前这里有一个唐氏朝门,但现在已毁,不见踪迹,只是一个小村落,居住着两三户唐姓人家。这个朝门,是古时修建的驿站,朝门之内,就是供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客人打尖休息、喝酒交易的地方。

立足于孝子河畔,思绪纷飞。河滩之上,横架一座木廊桥,翘檐斗拱,石墩巨木,青瓦流光。桥上一廊,避风躲雨,行走通畅,两侧通透,景色宜人。河滩卵石累累,流水潺潺;两岸壁立千仞,孤松倒挂。此情此景,不禁惊问,古之人也,何于此深山峡谷之中修桥哉?

站在唐氏朝门遗址和陡溪桥之间,我们须把现代的交通印象屏蔽掉,才可以想象这座桥梁的重要地位。如果我们大脑中都是现代的公路、汽车、高铁,我们就无法理解那个时代青石铺就的驿道、巨木架就的桥面、挑旗揽客的酒肆、肩扛马驮的行商、吆三喝四的交易。但是不管怎样,这一切都是为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我们现代人有着同样的价值取向和生活目标。今之视昔,我们都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只是时间把我们阻隔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正是有了人们不懈的追求,才有了现在的高架、隧道、轻轨、动车和高铁,我们的生活才得以高质量发展。

我们回到现实。陡溪桥西岸,走过唐氏朝门遗址,就见一条蜿蜒的石板台步,向山的深处延伸而去。想必这就是古驿道的一部分,人们休息好后,喝了小酒,打着饱嗝儿,又从这条小道上,赶着马、牵着驴、挑着行李,踏上了前往綦江、贵州正安等地的道路,去谋他们的生活。而陡溪桥东岸呢,是比西岸更陡的一溜高山,山顶那一端,是通往南平、大观、木洞的陡峭驿道。驿道上已经杂草丛生,但依然可辨青石板和旧步道的存在。可以想见,从重庆到贵州,人们翻山越岭到此,多么希望有一座桥梁可让他们渡过孝子河!此处的孝子河,虽然河水平缓,平时或可涉河而去,但雨季或洪水来临,两岸人们只好望河兴叹。

让我们再回到那个岁月。据记载,陡溪桥最早是由一名叫杨宇泰的地方人士于道光年间化缘集资修建的,名为“石塘桥”。桥为风雨廊桥,但建成8年后即被洪水冲毁,人们复归望河却步。清同治三年(1864年)本地士绅及百姓再次重修,经年又毁。据《南川县志》记载,民国4年,乡绅王体仁(一说王启成)夫妇出资在原址重新建桥,以便利行人。其时“旧桥倾圮十年”。王公为修桥而被土匪绑票勒索不成,被撕了票,“桥之成而公早逝”,这是王体仁的不幸,也是百姓之不幸。也许,在石塘桥被毁之后,此处有跳蹬桥、石板桥之类的涉水设施,但肯定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而且常常被洪水所毁,甚至经常发生生命和财产损失事故。古云:修桥补路,必有福报。王公倾其所有,以巨石垒基以固根本,以巨木架梁以通沟壑,以蛟龙为符以避邪妄,以青瓦成廊以避风雨,七年而桥遂成。

桥有两墩两堡,间以三孔。桥墩桥堡均以巨石垒成,用石灰糯米黏合,严丝合缝,坚不可摧。两桥墩均呈两头尖的菱形,以减小河水的冲击。石墩历经数十上百年风雨,仍然毫发无损,其迎水一端嵌有龙首,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虽为浮雕,亦栩栩如生。仔细观之,此乃蛟而非龙也。因为龙有五爪,而蛟为四爪,此处的“爪”为四,所雕图案应为蛟。山谷之间河流,非大江大河,有蛟镇守也就足够了。这也说明设计和制作人员用心良苦。

桥成之后,人们为纪念和感恩王公,便命名此桥为“王成桥”,书“王成桥碑记”五个大字于桥头纪之。然而,自“王成桥”到现在的“陡溪桥”,又有什么缘故?《南川县志》记载,此桥名为“玉成桥”。从王成桥到玉成桥,仅一点之别。何故?传说是后人见碑文残剥,字迹不清,“王”字外有无一点模棱两可,人们以为这座桥就是为了成全大家便利而做的善事好事,所谓玉汝于成、成就你我,造福万众,应为“玉成”,于是一石匠以錾为笔,“王”旁加点,便成了“玉成桥”。然而曾几何时,由于人为因素,石碑遭毁,人们对玉成桥的称呼也弱化了。因孝子河也叫“疙蔸溪”,此桥被称作“蔸溪桥”。再后来,由于此处山高路陡,加上“蔸”字生僻,“蔸溪桥”被叫成“陡溪桥”,沿用至今。

顺应民意,石莲镇政府再次修复此桥,真是便民为民之善举。虽然桥的交通功能比起文脉的传承来说,不再像古时那么重要,但陡溪能够重展雄姿,尽显古韵之美,实是当地百姓之福。情随事迁,虽孝子河茶马古道繁荣不再,但景色如昨,风光秀丽,生态优越,让我们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去追寻前人成就大众、玉汝于成、奉献社会的积极意义,亦是造化之极。就像中华文化之绵延不断,星星点点的文明成果积沙成塔、成线成片,构成了人们追求美好、积善积德、公序良俗的美好品德和优良传统。

这是一种永恒的精神所在!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