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道勇的头像

余道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10
分享

最后的守望者

脚是用来丈量大地的,心是用来向往世界的。在没有飞机和汽车的年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局限在所见所闻的层面上。生活在大山深处的人们,总是充满着对山外的期盼,于是用双脚向着远方丈量,产生了路。路是心的向往与脚的丈量的结合产物。而现在,有了汽车和飞机,人们可以飞越高山大海,到达很远的地方去。而曾经繁华如市的古道驿场,现在却人迹罕至。

位于重庆市南川区与贵州省道真县交界处的小河场,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南川县志记载,“小河场,马嘴场东北三十里,跟县城东一百一十里,通正安县三元场、大磏坝……铺户二十家,赶集三六九。”在小农经济时代,逢场交易是要有货物和交易成本的,若不是货物繁多和人流集中,在较小范围内就支撑不起众多的交易场所。所以,可以推测,这条大道在川黔边境地区上,其人流物流和交通应该较为频繁和发达的。

数户人家坐落在两山夹沟之间,有三两栋黑瓦木架构的老房子,已破败成为只能用来堆放杂物。多数还是青砖预制板房或者是砖瓦房,有两栋挂着“小河农家乐”“柴火农家乐”的牌子。还有一个露营基地,不很大,树林间立着一块停车收费提示牌和一个露营活动的广告背景牌。说明这里在夏季还是有许多游客来避暑或者戏水。

发源于金佛山东坡的石梁河在这里往东延伸,但左边有一小河溪汇入,两支河流汇合后,往东不远就是贵州道真县地界。据当地人讲,这里是一个“一场座两省、一脚踏三乡”的地方。两省当然是指四川和贵州,现在是重庆和贵州,三乡则是指当时南川的马嘴乡、大有乡以及贵州道真县三元乡。

小河场共搬过三次家,前后有四个场址,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深山沟里交易较多、场规最严的一个驿场。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有老场和新场,其他两处场址早已淹没有历史的尘埃之中。小河场最主要的功能是贵州的货物如茶叶、桐油、生漆等运往重庆、涪陵等地,同时将食盐、布匹、煤油等商品运回贵州供应。因为贵州不产盐,所以这条茶盐古道对贵州来说就至关重要。既然如此重要,又地处深山,有人铤而走险、当起土匪杀人越货,也是常有的事。

随着物资供应渠道的增多和运输方式的改进,茶盐古道的功能逐渐丧失,小河场也就慢慢地变得无人问津,冷清了起来,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作为一个交易频繁的驿场,小河新场已经不再吸引人们的目光,而作为一个宁静修心的世外桃源,人们对它还尚存一丝牵挂。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眼光开始向往大城市,小河场基本上除了游客,就只有还没有外出打工的老人儿童了。

我们再进一步往前探索,去追寻小河老场的踪迹。在小河新场的北边,有一条与石梁河汇合的小河溪,沿着这条小河溪就可以上溯到小河场老场。

在金佛山地区,这种两山夹一沟的小河溪挺多的,但这条小河溪与众不同,它是一条与川黔茶盐古道并行的溪流,当地人叫它“小河”,小河场也因此得名。“小河”真是这条河的大名吗?

两岸如峡谷,悬崖峭壁层层叠叠。前行大约五六百米,见到岩壁上有刻字。这段文字的前面有“放生河碑誌”几个大字清晰可见。这个碑叫“放生河碑誌”,这条河就应该叫做“放生河”了。

再往前行数百米,忽见河对岸有一平地,一栋低矮的平房像图画一样嵌在一片田土之间,一个人影在房前走动。此大山绝壁之下,有这么一座老房子,让我们眼前一亮,此必老场旧址无疑了。

河上并无桥,只是河底摆着许大的大青石,光滑圆溜,不像是天然石头,应该是以前修桥用的大青石,桥毁后放在河床里当跳蹬,可以行人。河水清澈透明,有小小的鱼儿在水中摇头摆尾。

上得岸去,屋前问好。出来老夫妻二人,六七十岁年纪,笑脸相问。屋前竹杆衣架、红苕石臼,屋边有菜地、猪舍。如果不是穿着现代人的衣服,我真觉得我们是不是穿越到了陶潜的桃花源去了。

老者男的姓张,在这里生活了68年了,有一女一子,均已成年,女儿、儿子均成年外出谋生去了,但老夫妇俩既不愿走出大山,甚至也不愿意搬到小河新场,而在老场厮守,成为小河老场最后的守望者。

山里人好客,老张忙着张罗老伴生火熬制油茶待客。

说起小河老场,老张如数家珍,带着我们沿着坝子转。过去的故事,他也是听更老的人讲的,但老场的街道和邻舍房屋,他是历历在目的。现在整个老场的人都搬去了新场,独他一家两口在这里守望着。许多的老房子都垮塌了,连屋基也被平整成了菜地。

老张说,过去老场常常遭匪盗,所以设计了躲匪防盗的设施。在河岸边,有一处石头围成的暗道,可以直接通到后面的岩上,岩壁上有观察哨。当土匪来时,人们就都躲进暗道里。前几年,由于山洪冲泡,暗道大部分都被泥石堵住了。

在一处沟漕处,露出了光滑的青石板,老张说,这才是真正的老场街面。当时青石板街道上,人流如织,店铺林立,各种物品交易都在街上和店铺上进行着,犹如都市。而如今,大部分街面青石都掩埋在深约七八十公分的泥土里面了。

岁月沧桑,多少传说故事都被风尘淹没了,只有这青山绿水,依然故我。过去的茶盐古道,也只残留在人们的记忆和赞叹之中。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积淀呢?古道如烟,繁华逝去,大山的磁场是否记录了它的故事?总有一天,老张他们也会离去,曾经繁荣一时的小河老场,也许真的连一个最后的守望者都不复存在,我们去哪儿寻找这躲匪的暗道,到哪儿去抚摸这光滑如丝却充满了历史皱纹的青石呢?

我们沐浴着时代的雨露,翻开了崭新的历史,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物质储备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曾经的历史印记,留给我们的不是故纸堆,而是世道变迁的百科全书。漫步石梁河畔,如读一段人文的史书片段,读一次有一次之益,读十遍则有十遍之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