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有一个好听的曾用名,叫观音桥。
观音或观世音在原生佛教里本来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西方佛教文明在经受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洗礼的过程中,赋予了观音菩萨消灾送福、治病救人的本事,于是人们对观音的好感度骤然上升,观音深受民间爱戴。因此,以观音为名的地方较多,重庆中心城区有观音桥商圈,南川也有不止一处地名为“观音”或带“观音”的,如观音岩、观音碑、观音桥等。
大观这个地方,古时就叫观音桥,什么时候叫为大观的呢?据《南川县志》记载是在民国时期的1924年。“大观”一词,在1991年版的《南川县志》上出现最多,其上有“大观区”条目,放在区乡镇概况一章中,然后在“民国”一节中载:“民国13年(1924年),(南川县)划分都(区)和大场……9都(区):县城、水江、大观……”这说明早在1924年,大观这个名称就有了。这是1991年县志里描述1924年民国时候的区划。那么,更早的志书中关于“大观”的记载在哪儿呢?
1991年版《南川县志》在“行政区划·清代”一节中还说,有清一代,南川县均实行里、甲制,观音桥属于南川县丰隆里上六甲。这说明在清代,大观这个地方仍然是叫“观音桥”的。而在民国15年,也就是1926年编纂的《南川县志》(民国版)中,“观桥乡”或“观音桥”名称反复出现,比如在“金佛左部”条下记载:“观音桥,邑之精华地也。纵横四望,水田漠漠,如砥如镜。众山四面宫之,则又如盂。”其他还有多处记载为“观桥”者,全书并未找到“大观”之名。这段记载,起码说明在1926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所谓的“大观”之名,似乎并不存在,或者不能确证。但有一张《民国三十六年南川县地图》,则明确标出了大观乡的位置。这起码说明,“大观”名称是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南川解放后,仍然沿用“大观”一名,作为乡镇区划的名称。
至于为什么叫“大观”,据说是因为邻县巴县亦有一处叫观音桥的地方,为了区别,南川县的这个叫做大观音桥,巴县那个叫做小观音桥,再然后,大观音桥成了“大观”,小观音桥成了“小观”。
既然叫做观音桥,那一定与桥是有关联的。观音桥是确切存在的,它位于大观镇镇区,是南川地区最为古老的石拱桥之一。
古代南川,一直辖有金佛山。金佛山是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接处,也是大娄山脉北端之最高峰。有山必有水,金佛山是长江水系之綦江、乌江两大支系的分水岭,在金佛山沟壑之间形成了一百多条河流,遍布南川境内。而独大观片区的两大水流龙川江和黎香溪,其发源地不是金佛山,而是独成一支,如龙川江发源于水潈老木沟,流经大观、木凉、河图、石溪,在鸣玉汇入大溪河入乌江,而黎香溪则发源于黎香湖,流经大观、白沙、太平场,经涪陵入长江。
水流众多,必然产生渡或桥。在无桥的交通要道,大多有公益性渡口,比如峰岩正阳古渡、太平场隔渡滩渡、庆元庞官渡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建造桥梁。在南川地区,各种古桥有一两百座,均有百年以上历史。
观音古桥就是建造在川黔古道龙川江支流上的一座单孔石桥。据有关资料记载,观音桥建于明朝崇祯八年,即1635年,已有380余年的历史了。这次采风,我们真的应该去看一下这座桥的。也许由于观音桥只是大观街上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并不吸引人们的注意罢。
据说,此桥在建设过程中,有人挖出一尊观音菩萨石像,于是取名为“观音桥”。大观是贵州茶商和盐商去往木洞、蔺市、丰盛等地进行货物贸易的茶盐古道重要节点,商贾达人来往频繁,人们希望平安、发财、生意兴隆,将此桥称为观音桥,抑或有祈求菩萨保佑之意思。
为了交易或打尖的需要,清代在此建场易货,便以观音桥之名为场名。当时南川建有40多个场,作为供人们交易的市集,其中观音桥场是南川第三大场。古时南川有“一陈二水三观音”的说法,一陈为“陈家场”,即现在的南平镇,二水为“水江场”,即现在的水江镇,三观音为“观音桥场”,即现在的大观镇。据《南川县志》记载,陈家场和水江场商铺有三百余户,观音桥场有一百六十余户,其他的场均只有二三十户到五六十户不等。说明,古时“观音桥”是贸易十分活跃的地方。
现在的大观,是龙川江畈的一颗明珠,黎香湖边的一片热土。龙川江的悠悠吟唱,黎香湖的清清诉说,见证着大观新时代的巨变。南川作为重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之一,在城市规划中把大观列为城市副中心,要把大观打造成重庆最美城市郊区、美丽宜居小镇、现代农业观光区和中医药产业园区,真是名符其实、指日可待。
二
春天里,我们去看花,花儿谢了,我们去看什么呢?
人间四月芳菲尽。大观的樱花非常有名,每年的三月花期,吸引了无数的眼球,樱花大道成为网红打卡地。然而,进入四月,许多的花儿都像是怀了宝宝的孕妇,花朵早就吸足了营养,悄悄地躲到子房里孕育果实去了。似乎只待秋月临盆,她们将再一次奉献给人们以丰盛的果实。
樱花大道的樱花谢了,梅花园的梅花也谢了,于家小院、朱家大院的梨花、桃花也谢了。一个季节总是会赋予一个季节以新的使命,四月的季节,赋予大地的就是生产和创造的使命。
梅花园的梅子挂满了枝头,虽然青涩,但满树的绿叶和隐藏在绿叶之间的果子,让我们看到这个季节的希望。杨柳依依,拂动着湖面水波荡漾,倒影如画。在建的渝湘高铁高高的桥墩穿过梅花园,暂时破坏了梅园的宁静。但谁能确定,渝湘高铁开通后,穿过梅园而过的高铁不是“通往春天的列车”?
樱花大道已是一片浓密的樱树林,四周的田野上,炊烟袅袅;农业示范园区的田土上,莲花正露出小荷尖尖,土豆长势不错。金龙村的村史陈列馆里,有些农具,年轻一代已经叫不出来它们的名字,说不出它们的用途,而年长者们每用一件不常见的农具考问住一个人,大家就都发出开心的大笑起来。这不是对人的无知的讥笑,而是对时代发展的满足。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对大观的印象是一片花海,是春天的游人如织。但花是驻守在大观原乡中的魂,她静候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们。只要你来一次,你就会爱上她。年年往复,我们对花的思念胜过了季节本身。像热爱着一个恋人,我们不能只是在她含苞怒放的时候光顾她的城阙,更应该在她生产和创造的时候,去欣赏她。因为,花期过后,这片热土迎来的是创造和价值。
花谢了,香还在。樱花大道上“三不加”的酱香永远飘散在清澈的空气中。“晒足365天”,讲解员指着数百缸依次排开的正在曝晒和发酵的酱缸说。“三不加”实际就是什么都不加,不只是“三”不加,因此他们一口气还把四不加五不加六不加到十不加都进行了注册,为的是保护其独有的酱醋酿造工艺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民的食品安全负责,这是三不加的企业理念。
花谢了,梦还在。一位与土地打了二十年交道的全国劳动模范、青年创业者姜国强,2010年大学一毕业就毅然选择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追梦。十多年过去了,他的“腾春蔬菜”成为重庆蔬菜产业示范基地。他的“翡翠丝瓜”,以亩产量2万斤、亩产值4万元的纪录创下重庆大田农业生产年产值之冠。他的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能手,成为群众小康路上的“主心骨”和“领头雁”。追梦之路上,劳动之花永不凋谢!
花谢了,劲正浓。烈日下,金龙村党支部书记罗春兰耐心向我们解说农村基层治理的经验和法宝。几年来,金龙村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在党建统领网格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增收都是南川乃至重庆地区的领跑者,成为了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股劲头,不正是新时代新征程新南川的建设者们的不谢之花吗!
花谢了又开,在这条自古繁华的川黔古道节点上,大观正在加速启航新的征程,努力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大观园”。
三
大观原点,为什么不是“大观圆点”。
大观区位优越,是南川融入重庆主城的首要门户,距重庆主城仅半小时车程。这里是国家级生态农业园区和中医药产业园区,有十二金钗大观园、川军血战影视基地、现代农业观光区、市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等旅游景点,有星级农家乐30多家,全年可接待游客400万余人次。在这里建设一个游客聚散中心,很有必要。
大观原点应运而生。人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个游客中心的功能,更把注意力放在那独特的圆顶建筑上,大家有时误为“大观圆点”,而实际上它是叫“大观原点”。“圆点”好理解,因为它是圆的。而原点呢?
原点就是原乡,它不同于物理的“圆”。在这里,我们听得见乡音,看得见乡愁。今年春节期间,书法家们到这里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为村民们免费书写春联,人头攒动,供不应求。人们从远方归来,找得到这么一个地方,倾诉乡情,寄托原乡。
原乡就是故乡,是带着文化的韵味和情感的因素的故乡。美丽的黎香溪,这个名字就够美的了,如果再加上一丝传说,你或许会被感动得流泪。传说,黎香溪畔就是一位名叫黎香的姑娘与一只白龙相恋相守的故乡,但由于清规戒律的阻隔,二人不能长相厮守,白龙便化身为黎香湖,守护这一片土地。所以现在的黎香湖的形状就是一条龙的形状,那龙角龙须龙足龙爪,活灵活现,不信你可以打开地图来看看。而黎香姑娘思念的眼泪,也汇成了一条溪流,这条溪流就是黎香溪。
然而神话毕竟是神话,它反映的是人们心目中最美丽的最善良的一种愿望。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大观地区是金佛山下的鱼米之乡,同时盛产梨子,每到春天,这条溪流的两岸梨花香气四溢,人们流连忘返,便把它叫做“梨香溪”。但好景不长,由于战乱等原因,这里的人们不得不顺着梨香溪去往巴县、涪陵、渝州或更远的地方谋生。背井离乡,乡愁依依,人们又把这条溪流称为“离乡溪”。离乡和离愁,春去冬回,人们把乡愁都寄托在这一条“离乡溪”上。后来,人们安居乐业,鱼米之乡变身生态农业园,人们又怀念起了黎香姑娘,这条溪流便又叫做了黎香溪。
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因素。譬如我们能够到大观来采风,也是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光。不论是花田小院,还是漫居黎香渡,都不是只供你吃饱喝足的物质供应站,更是精神享受的文化旅游。在现在的消费中,如果没有文化的因素,还不如茹毛饮血和刀耕火种。就拿金龙村这个名字来说,金龙村就是金银寺和龙井湾各取一字的组合,这够有文化的味道了吧!
文化,永远是乡村发展的主题。有人说,现在农村房屋的编号都是某某村几组,这是对乡村文化的灭绝,使得大量的原始自然村名被数字代替,人们找不到原乡的味道。这话有道理。
大观自古就有文化的基因,人杰地灵。
金佛山碧谭幽谷景区入口处有一石碑,碑上刻着一首七绝:“一枝邛竹一诗囊,两腋清风送夕阳。几度别僧还小立,天生两眼为山忙。”这首诗就是大观籍前清举人周伯寅所撰,说的是周举人与金佛寺僧人相送道别的事。
在南川县志上还录有一首小诗,诗云:“不用玲珑斗好峰,扶舆磅礴此为宗;石蟠窟宅藏霖雨,松林波涛起卧龙。”同样描写的是金佛山景观。此诗的作者是周伯寅的堂叔周士岳,亦为前清举人。周家一门,明代自江西吉安入蜀,移居南川观音桥(现大观),到周士岳一代兄弟八人,有五人考取举人或进士,加上贡生,周家一家共有十六人之多。再往后,周氏后裔中有周应培、周应德兄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员,其中周应培曾任川师、南川、南岸等地中共地下党支部(特支)书记,周应德是中国刑法学创始人。
大观的文化传承不仅在于人杰,还在于古迹。目前大观镇境内除了三百年古桥观音桥,还有花巷、圈井、十八梯、清平寨、福禄关、张之选碉楼、罗氏庄园朝门等历史地名,彰显着这条川黔茶盐古道上的繁荣和兴盛。其中,张之选碉楼是市级文保单位,罗氏庄园朝门是市级历史建筑。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是什么,不就是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吗?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首要任务,而乡村文化的发展和振兴,则是高质量生活的关键所在。大观这片热土,不正是在朝着高质量的生活目标而努力奋斗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