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的尹子祠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值得去看一看、走一走。
尹子祠应该是南川文人最值得骄傲的记忆,我们称它为南川文化的发祥地,是为了纪念东汉大儒尹珍而建立的纪念场所。
新修建的尹子祠文化公园位于凤嘴江畔,是在尹子祠原址基础上重修并扩建而成。尹子祠是清代光绪五年(1789)由南川县令黄际飞和举人徐大昌所创修,至今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漫步凤嘴江畔,南川新城跃然眼前。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乡野荒滩。城市建设的发展,将凤嘴江囊括入城,使其成为又一条穿城而过的景观河。最早的南川城,大约就是由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围成的仅有两三平方公里的区域,半溪河自东南向西北方向进入南川老城区,成为南川老城的一条飘逸的腰带,给南川老城增添了无尽的灵气。
那个时候,凤嘴江远在城西的乡野,是出城往北通向来游关的必经之道。凤嘴江发源于金佛山西坡,在南川城区周边有意无意地弯了几个弯,变得蜿蜒曲折起来,形成了许多的半岛状的陆地。
尹子祠旧址处正好就在一个河湾的半岛上。凤嘴江在这里先由南往北、再曲向东南,形成了一个风光绝好的半岛。而这个半岛的尖角对好对着永隆山上的一个垭口——冒米垭和来游关。冒米垭和来游关是南川通往重庆府的必经之地,是出城的大道。清朝末年的19世纪80年代,至少有两拔外国人从重庆的木洞、丰盛等地出发,经观音桥(现南川大观镇)、木凉伞到达冒米垭和来游关,然后经由凤嘴江龙济桥进入南川城。
现在的尹子祠文化公园,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成为许多市民朋友休闲、品茗、参观、赏景和参加书法、茶艺、演出等文化活动的场所。
去往尹子祠文化公园,有三条路径。一是从凤嘴江边廉政公园穿过尹子北路进入,二是从凤嘴江对岸的南川商会双子塔跨越龙济桥进入,三是从城投天元沿河边从公园正门进入。尹子祠文化公园正门是一个仿古建筑的门楼,门楣上书着“尹子祠”三个大字,落款是中国著名作家、前文化部长王蒙。这几个大字,是2021年的时候,由南川的文化人费尽周折辗转找到王蒙先生所题。王蒙先生与南川有缘,曾经到过南川,为南川题写过“南川文化”的字幅。王蒙先生有感于尹珍在西南传授经学、教化南夷,欣然提笔为南川尹子祠文化公园题写“尹子祠”园名。
进入大门,沿凤嘴江畔进入尹子祠公园,左侧是一堵石墙堡坎,堡坎上面有参天银杏树数株,据说都是当年建祠时所植,已有百余年历史。缓步徐行,右侧凤嘴江上,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凌空独立,通向对岸商会大厦双子塔。此桥即为龙济桥。据《南川县志》所载,龙济桥是清乾隆年间一个叫做冯鲁山的“邑人”所独修,但后来亦经历过几修几毁。最初的龙济桥,当在现在尹子祠公园的接官亭处,也即是半岛的尖角处,那儿正对着来游关,是重庆府到南川县官道上一道重要的津梁。现在凤嘴江河道经过整治,两岸都形成了步道和河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隐约还可以见到岸边桥墩遗迹。现存的龙济桥是老桥损毁后于清末年间重修的,至今也有百多年历史了,桥如弯弓,拱于江面,青石斧凿,沧桑如歌。
现在的尹子祠文化公园,新建了楼台戏阁、茶茗会场、尹珍纪念馆、南川家风馆、尹子雕像等设施,但也融进了原尹子祠的元素,保留了原址上的六角亭、接官亭等古迹,并按原图恢复了务本堂、舫斋、草亭等设施,可谓古今贯通、弯环折转、曲径通幽。园内所有的门柱、廊柱上,都题写了对联。这些对联是通过发布征联启事向全球征集到的优秀楹联。
征联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方式,通过征联,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传播了中华文明,还提升了南川和尹子祠的知名度、美誉度。据有关负责人介绍,征联时不仅得到了国内各省以及港、澳、台等地楹联爱好者的响应,还收到了美国旧金山、纽约以及新加坡等地华人的联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海内外华夏子民的精神纽带。
据《南川县志》记述,尹子祠“沿岸高下,青枫翠柏,参差森蔚,上有石栏,种竹夹道,临江一亭,俯映波心。”现在的尹子祠公园,不仅绿树掩映,而且也种植了夹道翠竹。
竹子是古代文人表达心志和气节的植物品种。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袁枚的“竹有低头叶,梅无仰面花”,柳宗元的“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郑板桥的“千磨万击仍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都是借竹言志抒情,把竹子拟人化了。尹子祠自修建的时候就种植了竹子,所以新建的尹子祠公园,也应该有竹子。这些竹子一丛丛,围植在尹子雕像周围,也表达了一代儒学大师尹珍以竹为节、虚心求学、义无反顾到西南蛮域传学讲经的志向和决心。
漫步尹子祠文化公园,从园中到园外,一股文化的脉冲之气扑面而来。古之南川,此地离县城中心甚远,相去足有五六里地之遥,而古之文人却选此一荒野之地,创修尹子祠,以事纪念之事,可谓之胸怀宽广、视野奔放。现在,尹子祠文化公园又被包裹在南川城市新区的中心,周围山环水绕、高楼林立,现代与古典,城市与农村,山川与河流,湖光与山色,游人与市民,品茗与休闲,都成为这座公园的构成因素,让人流连忘返。
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