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余道勇的头像

余道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04
分享

九台山下话乾丰

九台山名不见经传,却是南川区乾丰镇及其所在的金佛山支脉北部片区最高的山峰,风景秀美,镇政府就在九台山中。据当地人说,天气晴朗通透的时候,在九台山顶可以望得见朝天门。

多次去乾丰镇采风,觉得“乾丰”这个名字充满了易经八卦的味道,因为“乾”和“丰”均为卦名。在南川的乡镇中,与八卦或易经相关的乡镇名称大约还有大有镇,据说是因为那儿有一块八卦石,六条条石排列成六爻,上离下乾为大有卦,故取名大有。而乾丰,则直接以“乾”和“丰”两个卦名组合起来作为地名。这是为什么呢?

乾丰在重庆南川的西北方向,北与涪陵区接壤。涪陵有一个点易洞,据说是宋代易学大师谯定研究易经之所。而谯定的师父则是古南平人(即今天南川、綦江一带)郭曩氏,郭曩氏的始祖在汉代时即为易学大师,郭曩氏“世传易学”,是汉代易学大师严君平的老师。这里我们不想去考究人物的出处,只是说明,古时涪陵和南川一带研究易学是有风气和传承的。所以,以卦名为地名,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乾丰”真的是以卦为名么,或者为什么它要以乾和丰为名呢?

据《重庆市标准地名录》中记载,乾丰镇“取八卦定为乾、民众丰足丰满之意,寓意此地天地和谐、岁岁丰收,故名。”把乾丰之乾解释为卦名,而丰则为丰足丰满之意,故名“乾丰”。而《乾丰乡志》记载称乾丰名称的由来是“相传按罗盘方位属于乾坤向,加之场位于九台山顶,风景优美,有丰满之意,故名乾丰。”这两个说法也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说法。但罗盘方位既然属于乾坤向,为什么不叫做“乾坤”或“坤丰”而名之为“乾丰”呢?

据民国版《南川县志》记载,乾丰场曾多次迁徙,最初是在高洞子,名为石龙,即现在黄荆坪附近,明万历年间建场。清代雍正四年迁到石庙,更名为石梁,乾隆年间迁移到现镇政府所在地,曾名接龙、干坝子等。光绪二年(1876),“乡人请于县令黄公鹤樵,更名曰乾丰”。也就是说,“乾丰”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光绪二年,即1876年,而且是由当时的知县亲自命名的,至今已沿用148年了。

黄鹤樵何许人也?他就是倡修尹子祠的南川知县黄际飞大人。此人“政体宽驰,平易近人”,最喜公益事业,为上司和士民所感颂,是清代南川知县中有为、有位且廉洁奉公的一位好县官。在南川任知县后,黄鹤樵升任涪陵知州,后死于任上,死时“宦囊无余资,其仁廉有足称者”。这样一位被人称颂的县令,为何给乾丰取一个充满易经味道、且很吉利的名字呢?当然,这与黄知县的学识渊博是分不开的,也是与其对南川地情和民情的充分了解体察分不开的。黄际飞是广东文昌人,曾就读于国子监,同治八年(1869)到南川任知县,光绪九年(1883)离开南川升任涪州知州。

乾丰场多次迁移,多次更名,但“仍多不吉”,以至于“迭毁迭兴”,再加上此地位于南川、涪陵、巴县边界,“地处偏僻,缭以荒山,匪徒恣肆,劫杀寻仇,遘祸尤烈”,所以乾丰场在历史上充满了坎坷和多灾多难,乡人均以为此地为不吉之地。而逢凶化吉者,当地群众认为名称显得很为重要。取一个有深刻寓意并吉利的名字,是乡人之所急难愁盼。于是乡人甚至请来了当时最高行政长官来取名。也许也只有黄际飞鹤樵公愿与民同乐,勤民所请,肯与人民群众打交道,在那个时代,乡民们才敢于向县令提出这样的请求吧。

黄知县为该地取名,肯定也是费尽了脑筋和心思。金佛山为南川福山,护佑着南川风调雨顺,但乾丰却远在金佛山之北一百余里地,似乎与金佛山搭不上边。人们通常以为,金佛山位于南川南部,却不知道金佛山余脉一直贯穿到了太平、乾丰、峰岩一带。《南川县志.金佛左部》记载:“左部山脉最长,由南而西而西北,约二百余里,历全县之半……一(支)北行至石牛溪而西北趋乾丰场,入涪陵东北……为邑内金佛山脉一大结束。”志书认为,这一支余脉起于东南、终于西北。在易经八卦中,东南为巽,西北为乾,所谓起巽止乾,现在的乾丰一带正是金佛山方位的乾位。《乾丰乡志》所称“属于乾坤向”是不准确的,乾向是西北,坤向是西南,乾坤向就不明就里了。黄鹤樵县令对地理知识是相当的敏感,此地田土丰饶,却屡遭兵匪,以至于不吉,乡场屡建屡毁,民生盼望五谷丰登、物阜民足,于是取六十四卦之“丰”卦之丰收、富足和时来运转,人民生活必将向好的方向转化之意,再加上“乾”这个方位,定名“乾丰”。其用意是很深远的。

在大西南腹地,一县之长能够为一个乡场取这么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名字,一定会得到乡亲们的赞许和认可。另一方面,这种命名也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易学的更大的兴趣和更大的关注,以致于民间亦有人见样学样,在屋宇命名时引用易经。这在随后十多年的一处民间建筑“始具庐”中得到了体现。

初夏季节,金佛山地区仍然凉爽怡然。乾丰既然是金佛山余脉之尾,亦能充分感受到金佛山气候的快意。这里海拔在800到1000米之间,阳光虽然炽烈,但凉风习习,让人感受不到夏天的来临。乡村公里虽然很窄,但都进行了硬化或油化,不再是以前的机耕路。村庄掩映在浓郁的植被之中,绿树成荫,水田里的禾苗长势正盛,绿油油的一片,显示着这一地区土地肥沃,生态优美。

正在消逝的德星垣,位于新元村一角,已经被拆旧建新的一幢幢民房所取代,残存的断墙上,“刘记”“德星记”青火砖还在诉说着百年的记忆。这里曾经被誉为南川最大的地主庄园,记载了清末民初一段暴发户发家的历史,也记录了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南川平民革命军攻打德星垣的英雄故事。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久失修,庄园已经面目全非,只留下一些墙体、阁楼、台阶、窗棂。不管世事如何变幻,留在人们心中的记忆仍然是不可磨灭的。

德星垣位于乾丰场西南七公里处的河畔岩上,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德星垣占地约十亩,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共历时20年才完工,是当地大豪绅刘瑞廷(刘德星)所建造。在南川、涪陵一带,由于地主私人财产的不断增长和财富积累,他们兴建庄园的风气也时兴起来,这些庄园取名为寨、堡、楼、院的很多,而唯独德星垣,取名为垣。“垣”者,墙高城固之意。这个刘德星是清末云南板桥驿驿丞,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混乱年代,一个把关阻隘的驿丞,可想而知,真是肥缺啊。刘德星辞官回乡后,为了守住巨额资产,他花费巨资兴建德星垣,成为当地最大的地主势力代表,以致于方圆二十里都是刘家田产。

据当地人讲,德星垣前临王家沟,数百步台阶后是一道朝门,进入朝门后,是下厅、中堂、大堂三重屋宇,每重屋宇有三大一小四口天井,每个天井四周有9间房舍,成为相对独立的四合院,院与院之间以有阳刻“德星垣”“刘记”字样的青砖封火墙相隔,整个庄园有48条屋脊、108间房屋,门窗户牖及拱柱上都雕刻以人物或花鸟虫鱼,做工精细。庄园后面有碉楼,四角有烽火楼,易守难攻。土地革命时期,南川的农民武装领导人文香挺奉命率领南川平民革命军四次攻打德星垣,均未攻破这个堡垒。

离德星垣约两三公里,有一处庐舍,现只剩下一道门楼,门楼上深深地阴刻着三个草书大字,两边是一对楷书对联。对联是“北阙彤云近,南山紫气临”,而三个草书大字,多年来一直竟然没有确认。社会传闻有人称其应为“归里庐”三个字,意为在外为官或从商,荣归故里之意。为此,南川文化遗产研究会的同行请教了书家,通过查阅书法字典,应为“始具庐”的草写体。但“始具”是什么意思,大家一直不太理解,所以虽然从书法上应该为“始具”,但是实际上大家也不太以为然。因为实在是不太理解“始具”之意。

元解蒙撰《易精蕴大义》载:“物始具而未伸天性昏昧而未发也”。《郭氏传家易说.屯卦》亦云:“屯为人道之始具四德而继乾坤也。”屯卦为继乾卦、坤卦之后第三卦,即为创业之初、蒸蒸日上、家道兴旺之意,这里也说是“人道之始具四德”,易学四德是元、亨、利、贞,意思是物象刚开始具有特性而未成形。因而,我以为,“始具庐”之意应该取自于屯卦。经访谈,得知该宅建于清末年间,也就是离黄际飞县令将此地取名为“乾丰”不远的年代,也许这一家人得到易学高人指点,将其所建之庐命之为“始具庐”亦未可知。

这些推理,从当地一位老者的口中得到一些印证。原来,“始具庐”有着一段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致富故事。据传,该庐的建造者名为胡远清,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贫民百姓,但他有一位能干、勤恳的媳妇,非常善于持家。俗话说“成家如针挑土”,这位媳妇真是勤扒苦做且节俭善蓄,她不仅育有八个儿子,还积累了一些财富,于是在此建起了这座小院子,坐西朝东,请人看了风水,取屯卦“物始具而未伸”之意,意思是家道从此走上兴旺发达的道路,但仍然任重而道远,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后面还要继续努力,以此告诫子孙,不要忘记勤劳创业。胡远清一家,实在没有一位是在外面为官或从商后荣归故里的祖先,“归里庐”只是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妄猜罢了。

这就是文化。其实我们人类在物质财富上每前进一步,都有着精神和文化层面的追求。一个农妇,也许没有多少文化知识,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使她在解决温饱后,不忘记给自己的宅院取这么一个有内涵和意蕴的名字,以致于一百多年后的人们,不得不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它与数里之外的德星垣不同,它既不是寨,也不是垣,也不是堡,而是一处勤劳致富的农家小院缩影。只可惜,这处始具庐也因历经百年风霜雨雪而风蚀,最终只剩下这一个门楼,门楼里面的建筑早已被其后人拆毁重建成现代农村风格的房屋了。

乾丰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大革命时期,这里就有了共产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曾经掀起了血与火的革命武装斗争。

因为乾丰地处南川涪陵交界,南川和涪陵的革命活动都会影响到这里。1926年的春天,南川成立了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南川支部,受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随后,在杨闇公的推荐下,涪陵的李蔚如和南川的韦奚成分别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都是从旧军阀里脱胎换骨走出来的先进分子,一旦找到了革命的方向,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李蔚如到乾丰宣传马克思主义,揭露封建势力的黑暗统治,讲述农民翻身作主的革命道理,乾丰人民的革命意识开始觉醒。

1927年,綦南涪三地农民武装围攻南川县城,爆发“川东春雷”农民武装暴动,以策应刘伯承领导的泸顺起义,李蔚如、韦奚成都是主要领导人,乾丰许多热血青年参加了暴动。“川东春雷”失败后,中共南川支部、南川东西北联团干部学校等革命组织悉被捣毁,南川革命陷入低潮,数十名共产党人被杀害。

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然而,革命的力量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在四川临时省委的领导下,南川的党组织得到恢复和重建,成立了中共南川特支和中共南川县委。而中共南川特支和南川县委的成立和恢复,就是在乾丰一带进行的。当时任南川县委(特支)书记的是陈问绪,在陈问绪的领导下,乾丰成立了党支部,由谢德璋任支部书记,发展了李灿、尧遵仁等十多名党员。可以说,这是南川地区成立的第一个乡镇一级党支部之一。当时,南川县委还成立了城区、合溪两个支部。在大革命命失败后的阴霾里,革命的火种在乾丰点燃起来。从此,乾丰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积极组织农民运动,组建南川平民革命军,打击封建势力,谋求人民解放。

1928年到1929年间,这里曾经发生过南川平民革命军四打德星垣的故事。虽然没有攻克德星垣这个坚固的堡垒,但却严重打击了南川的封建力量,推动了南川革命运动的发展。

四打德星垣的故事,须从南川特支(县委)改造当地绿林武装文香廷的部队和组建南川平民革命军说起。民国年间的南川和涪陵一带,人民生活安全感得不到保障,贫穷百姓不堪被封建地主盘剥,常常“拖起棚子”拉队伍以求自保,他们劫富济贫、行侠仗义,游走在涪陵、南川边界。比如赵海洲、文香廷就是这样的队伍。赵海洲是冷水关一带的土霸王,但此人是个投机分子,没有黑白和是非观念,富人、穷人和官人都敢抢。而文香廷不同,他是一个恩怨分明、疾恶如仇、杀富济贫的人。

文香廷拖棚子拉队伍,也是“官逼民反”“逼上梁山”。据南川县志记载,文香廷是南川乾丰人,出生于1886年,少年丧父,跟随母亲在德星垣当佣人,受尽了地主的欺凌和压迫。文香延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形成爱打抱不平、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侠义精神和江湖义气。他曾被推举为乾丰乡团正和团练分局局长,因为他的秉公执法、刚直不阿、一视同仁,得罪了当地土豪劣绅,在以德星垣为代表地主势力围攻下,县政府罢了文香廷的职。文香廷不得已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并约法三章:不准奸淫、不准拿穷人的东西、贫苦群众有难必帮。这就是他的革命性。中共南川县委决定以文香廷部官兵的思想转化工作为突破口,先后派共产党员谢德璋、汪兴武、李灿、李德俊、鲜栋成、余江游等20余人到文香廷部任职,做部队官兵的思想工作,经过努力,中共南川特支将乾丰民团、农民协会武装力量及改造后的文香廷部进行合并,成立了南川平民革命军,由文香廷任队长,党员干部则分别到各支队、大队任队长,队伍一度达到了2000余人。这样,一支由中共南川县委领导的农民武装发展起来了。

南川平民革命军建立起来后,首先是攻打封建堡垒德星垣。1928年6月初的一天夜里,文香廷率领革命军两百余人围攻德星垣,由于德星垣守备坚固,革命军遭到后面碉楼机枪扫射,未能成功。6月下旬,文香廷采取诱敌出洞的计策,以部分兵力攻击其他庄园,企图诱使刘绍州出垣救援,革命军再乘虚而入。但刘绍州不为所动,坚守不出。再次攻打失败。8月,文香廷率领革命军再次强攻德星垣,攻打十日,仍不克,不得不撤退。一年后的1929年8月,南川平民革命军改称第二路抗捐军,文香廷任抗捐军司令,第四次攻打德星垣。但由于川军军阀介入,德星垣仍然没有被攻下。9月,由于行踪暴露,文香廷被川军郭汝栋部枪杀于冷水关黄荆坪。

南川平民革命军失败后,乾丰的党组织也受到了破坏,1933年乾丰支部书记谢德璋被敌人杀害,乾丰的革命活动陷于停顿。但乾丰人民的革命传统不会丢失,革命精神不会丧失,1948年,在解放战争胜利推进的号角中,在南川县委的领导下,乾丰进步人士在千佛寺秘密成立革命组织“千佛寺学术研究会”,与国民党反动政权开展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迎接南川解放。

革命的火种一旦点燃起来,就不会熄灭。这里的人民追求自由、平等、富裕和幸福,祈盼物阜民丰,黄际飞县令的取名也代表了人民的追求和理想,但不管是在封建王朝时代还是在民国年代,都没有实现“乾丰”目标。而真正“丰”起来的,是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昂首阔步走向新征程、新南川的奋斗中。

九台山下,南川之乾,丰衣足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