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中师毕业分配到了家乡的山村石湾子村教书,一待就是16年。乡村教书的日子,浸满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奉献的血雨,这青春的模样,是我此生最宝贵的财富和珍忆,终身难以忘怀。
石湾子村是革命老区,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指挥了著名的莱芜战役。村前存有指挥所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里的小学很特别,是铁车乡的中心小学:其他乡镇中心校均在政府驻地,唯独它不在政府驻地。学校位于石湾子村东南方,依山傍水,东面是宽阔的沙河、巍峨的青山;南面是洁净的沙滩、葱郁的柳林。学校占地约七亩,很平整,也很方正,三排前出厦的房子,每间都是3个窗户,很是敞亮。据说杨庄镇张家泉小学是它的样本。
报到上班那天,年长的魏校长为我接风。中心校的老师们围坐一桌吃了顿热乎饭。学校有11位老师,老民办就有8位。我去之前,学校抽调了一位老师进了中学,校长就让我教毕业班五年级二班。当时,学校共五个年级六个班,200多名学生。我教语文兼任班主任、大队辅导员。
山乡交通不便,五年级学生要住校,晚上还有两节自习,班主任要看自习、管宿舍。班里有40多个孩子,他们在自个村小上完四年级,升五年级时全部到中小。这样10多所村小凑起的一支“杂牌军”,学生素质可想而知:一村一个学困生,每班就是六七个。
乡下教师很紧张,上课没法按课程表。一、二年级一人包班,三至五年级两人一班,每人上半天。这样就有了调节的时间,虽然课节很多。语文课本很薄,同32开的笔记本差不多厚。从周一到周六上午,五天半时间,我的课是22节,还有6个晨读、6个晚自习(学生周日下午到校上晚自习,直到下周五晚)。晨读、自习、正课时间一样长,算起来,我一周要上34节课。
老师们上课很积极,但都不愿让人听课,尤其是上级领导。学校里年轻的老师就我俩,每次上级来听课都有我的份。学校里条件差,没有投影仪,没有电脑,小黑板也不多。讲课前没人可请教,他们从未讲过公开课,也从未外出参过赛。自己就只好年年硬着头皮钻教材、研教参,反复研磨。好在手头有本名师教案集,顺着路子串讲就是了。教课稀里糊涂里却是满怀激情,一丝一毫不敢懈怠。学生年终考试竟提高了二十多分,考了个全乡第一。这让我信心倍增。
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没人指导的课就是夹生饭,不是思路不清,就是环节不明、节奏松散、效果欠佳。外出听听城里的公开课,均是试讲到成诵了的表演课,怎么也学不来。虽是年年被视导组听课,但没有什么好的成果。黑夜中摸索,真是盲人摸象的写照。
1997年冬,全区教师五项素质达标,谁也不愿被抽中进城讲课。很不幸,我被抽中进城讲课。课本翻了又翻,教案改了又改,坐立不宁。恐课效应(一人讲课不达标,连带4人不达标)导致目不交睫。天刚蒙蒙亮,我就忙活着装车:投影仪、录音机、投影片、教材教参教案……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那天特冷,路面冰碴一片。学校雇了面包车,教研员陪同进城。我们顶风雪辗冰辙到了街道办中心小学,风雪一阵紧起一阵。看着匆忙的人影,听着刺耳的喧闹,一时无绪。我破釜沉舟,投图片、放录音,细环节,解文本,硬着头皮穿越了40分钟的时光。这次背水一战,顺利过关,激活了我奋进的热情。
1998年,我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比赛。经过努力奋战,我在35名选手中排名第八,顺利进入复赛,作为前十中唯一的男生与谢晓环、钱占慧等九名女教师同台竞技。最终,谢老师脱颖而出,推省讲了优质课。
这次磨砺,让我见识了高手,也让我明晰了课该怎样上。以后的日子,我参加市基本功比赛得了一等奖,讲课也获区、市优质课奖6次。
乡村教书很枯燥,天天磨系套子转,宿舍—办公室—教室三点一线周而复始。跟操、晨读、上课、作业、辅导、备课、看管……常规做得很用心,只不过没有现在的单元测试罢了。那时年轻,并不感到累,工资很低,却满身热情和干劲。
中心校是窗口,自是要五育并举,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教语文同时我还兼着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美术、劳动等课,后来又教体育、音乐、英语等课程。学校有专门的劳动基地,种着红根,我常带学生刨地、育苗、栽种、收获。春天,我们带学生踏青、采集;秋季,我们组织勤工俭学,带孩子上山复收花生、摘松球,热爱劳动实践教育有声有色。我们还常去莱芜战役指挥所遗址参观学习,进村给五保户、光荣户送温暖,各项教育活动卓有成效。
1995年的时候,全国少工委号召少先队手拉手,莱师附小与我们中小结成了对子。附小的刘慧勤老师是辅导员,我是中小的辅导员,这样我们一起参加了手拉手活动。先是附小的孩子到中小植树和野炊,后是我们到附小做客,到红石公园游玩。这次活动,我写了通讯发在了《莱芜日报》上,还上了省电视台。后来,我们两校又进行了二次结对活动,学生结对,老师们也结对。两次结对子成功,在两校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从1991年到1999年,我做了8年辅导员,学校5次获市、区红旗大队、优秀大队荣誉,我也两次被评为区“优秀辅导员”。
做了孩子王,还得当爹娘。我每天早起晚睡:早带操、看自习、管晚休。学生不是省油的灯,闹心的晚自习就是我和张老师两个住校老师的事。跟完自习,学生就寝却很慢,咯咯罗罗没个完。管好几遍,一屋子的三五十人静不下来,真得来点厉声断喝,他们才静下来假寐。刚一离开,他们又欢腾起来。男孩子个个是皮搭子,你戳我我戳你,光着屁股满床上串,人欢马叫一直到深夜。天不亮,他们就又躁动起来了,不知山村孩子哪来的那么多顽劣。学校东墙外夜夜狼嚎,与孩子们的欢叫相映成趣。
从教的那些年,正是辍学的高发期。山乡的封闭和落后,使不少家长早早地剥夺了孩子上学的权利,许多孩子失学在家(尤以女孩子为甚)。我又多了登门动员孩子复学的工作,崎岖山路上翻车、摔伤的事不以为鲜。
上桃科村是个偏远的小山村,初中招考前本村的小丽辍学回家。下午放学后,我推上自行车翻山越岭,心急火燎地赶了十多里上山路,登门找家长做复学工作。
小丽家依山傍水,栅栏围墙,宽阔敞亮,院子里散养着鸡鸭。见到抱着个小男孩的女主人,我简单了解了情况,脱口说了这样一句话:“你那闺女多上一天学,将来能找个好婆婆家。”家长一听,一下子将孩子放在我身边,随手摸起了一把菜刀。我惊骇得目瞪口呆,她却麻利地抓起一只鸡一刀封喉。痛快地说:“就凭你这句话,我也得叫俺那闺女上学去!”
耐心等待父女俩放羊归来,苦口婆心感动家长,得到家长“明天送孩子上学”的确切答复,离开山村已是半夜。黑灯瞎火中穿行在深山老林,贴着山体跌跌撞撞往家赶,一路山高路险,狼嚎相伴,惊得车翻边沟,车轮变形,身上多处擦伤,那情那景想来至今毛骨悚然。
那些年,这样的经历枚不胜举,这样的辛酸历历在目。我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费尽口舌,有多少次踏破铁鞋。
教学是个良心活,爱生、负责、奋进应是一个老师执着的信念和追求。我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第一届学生中出了老师、护士、工程师,第二届出了莱芜理科状元……培养一批批学有所成的人才是老师的心愿,看着一个个进步写满笑脸的孩子是我最大的欣慰。在孩子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那一刻,所有的辛酸付出都化作夕阳如烟。
学校里没有官,都是老师。如果校内职务算官的话,我做了8年少先大队辅导员、7年教导主任。
从教伊始,我就担任了中心校的大队辅导员,一干就是八年。2000年2月,新学期开学几天,毫无征兆地,教委主任突然进校找我谈话让我干教导主任。我愕然中说“干不了”,主任说“没得商量,已报党委政府”。学校没有副校长,从此,管理、迎检等繁杂事务都落在了我这个“二把手”肩上。
教学就是个针线笸箩,上头千条线,下边一根针。我深知迎检的厉害,硬着头皮打开标准,利用夜晚和周末,让碳素钢笔在稿纸上蹭痒。材料做细做厚做真,加个皮,三点一线,笨手笨脚做起女红。一卷卷,一盒盒做下来,身心俱疲。好容易迎来了我工作后的第十个区级视导。检查中我有问必答,领导要什么材料我立马奉上。晚上十点多才送走领导,我早已浑身散了架。第二天的反馈会上,校长破天荒地让我做反馈。我至今记得那朴实的开场白:“这是我参加工作十年来视导检查第一次没挨批,这是校长的正确领导和老师们齐心协力的结果。”这次的迎检绽开了领导们紧绷的脸,舒展了头们难解的结。
有思路才有出路,凡事要动脑子。自从有了迎检意识、经验和能力,大大小小的迎检文件就摆满了我的案头。其实,迎检很简单:一是一学期有哪几项重要检查领导心中要有数,早布置、早准备;二是要用明头能干之人亲自去做。一句话,明标准、早打算、细准备。撤乡并镇后的学校管理大检查中,我整理的档案在十多个单位中排名第二。不久,我又调到新的单位抓教学。在又一次迎检中,原单位名次倒挂,震动各级领导。
我喜欢研究和思考。工作中,我为自己勾画了蓝图:优质课—论文—能手—带头人。有了优质课和论文,我开始向教学能手冲刺。由于积淀不丰,经验不足,第一次报市教学能手失利了。这次失利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勤奋出真知,坚韧致成功。
储备到了2001年,我一路拼搏,参加了莱城区教学能手评选。讲课、考试环节过后,我静等消息。以前有过失败,此时对结果已很淡然。6月份,校长去教委开完会后带给我消息,让准备优秀教师的材料。于是,十年磨一剑的经历很快凝成《志当存高远》的事迹稿。
2001年,我工作的第十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收获了两大战果——区教学能手和优秀教师。乡下,切身利益的荣誉论资排辈,我年轻之辈,根本不予考虑。我就志了气:不用领导给,自己拼荣誉。我工作第三年,获评区优秀辅导员;第七年,区文明教工;第八年,乡先进工作者、区优秀辅导员、市优质课;第九年,乡优秀教师,还奖励了100元钱。我有个一贯的原则:证书归自己,奖金归大家。我立马就慷慨请了客。此后,区优秀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的奖励,照例敞亮请老师们大快朵颐。
此后的几年,一直干着“二把手”,工作顺心、舒心,渐渐淡化了进取心。后来,因与新领导观念不同,我猛然从应酬和舒适中惊醒过来,毅然在35岁时一路出镇进区再次获评区教学能手(全区第一名,文件以我的名字打头)。
2006年,我继续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区优质课、市优质课、市教学能手、区学科带头人,一年收获了4项成果。这一切,不是别人给予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汗水和智慧拼搏而来的。
乡村教书,条件有限,视界有所局限。我藉读书生发思想,开阔视野,逐梦远方。我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个性有点倔强,有点想法、恒心和毅力,“虽不聪明,但还勤奋”。丰富的阅历和勤奋的读书打开了我的眼界,升华了我的思想,让我爱上了读书、思考、拼搏。
“劳动给生命之灯添油,而思想把灯点燃。”乡村16年,我教了12届毕业班,干了15年中层,教全了小学全部的学科。不负青春的奋斗,丰厚了我人生的旅程,幸福了我教书的生涯。身在乡村,不渝梦想,激扬青春,执着远行,这就是青春的模样。乡村教书的日子,我最美的青春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