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渐浓的时节,我去南京钟山拜谒中山陵。
钟山,又名紫金山。最早了解钟山,源于王安石,他小时候的家就在钟山。他的《泊船瓜州》一诗因“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而传诵千古。其诗提到“钟山只隔数重山”,思乡之情迫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也有“钟山风雨起苍黄”的诗句。我对钟山就有了一种淡淡的迫切。
中午时分,天降细雨。车子穿行于深山密林之中,颇有几分静谧。山路东弯西折,两旁树木参天,盘根错节,蔚为壮观。司机的技术真好,我们坐得东扭西歪,心惊肉跳,他却灵活自如,满面春风。
车到钟山停车场,我们步行进入景区。周围群山环抱,古木叠翠。高大的银杏直指苍穹,秀气的青松旁逸斜出,敦实的法桐、粗壮的红枫夹杂其间,优雅别致。过广场通过检票口,便进入中山陵景区。
孙中山先生陵墓的入口位于钟山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汉白玉石的牌坊壮观、大气。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彰显着一代伟人的宽宏与追求。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长而宽阔。墓道两旁栽种着许多法国梧桐,这些行道树枝繁叶茂,丫杈交错,形成了一条浓翠蔽日的林阴大道。
过陵门,上坡道,至碑亭拾级而上。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台阶392级,8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是仿宫殿式的建筑,外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堂顶是中国传统的重檐歇山式,上盖蓝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门,门额上刻有“民族 民权 民生”横额。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我怀着无比的敬仰向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鞠躬致敬。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的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全文。穹顶上绘有巨幅国民党党徽。
堂后有墓门两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此像系捷克斯洛伐克雕刻家高崎按遗体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置身此境,不由想起先生的革命事迹,甚为动容。
“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中山陵风景区民国文化遗存丰厚。拜谒完先生陵墓,转入后园,从图文中了解到了建陵的前后情形。中山陵建于1926年到1931年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山陵占地3000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是民国建筑最为辉煌的力作。它的设计首次采用了国际招标的形式,为我国青年设计师吕彦直以警钟造型设计中标,寓意世人“警钟长鸣”。陵墓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依山傍水,把一个个孤立的建筑用宽广的石阶、平台、大片的绿地,在一条轴线上联成了整体。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窿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天不作美,细雨迷蒙。雨中登临,颇有访仙寻道之味。我们至祭堂时雨已下大,冒大雨观瞻后园,雨却越下越大,我们只得匆促而下。待到下至牌坊时,鞋内已成汪洋。
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鞠躬尽瘁,立下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永远鼓舞着世人。再次凝望青山绿树掩映下肃穆的中山陵,凝重地下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