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教师节,我的第三十二个教师节。那些记忆深处的美好,如馨香的百合绽放开来……
三十年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中心小学当老师。那年,我二十岁,在工作岗位上过了第一个教师节,甜甜的回忆如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中心校位于一个小山村,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毗邻。一至三年级的学生都是本村的孩子;五年级的来自全乡十多个村庄。当时,学校共五个年级六个班,200多名学生。老师有11人,8位是民办教师。校长安排我教毕业班语文兼任班主任、少先大队辅导员。
教师节前一天,校长对老师们说,明天村里要来学校和老师们过节。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是高兴和期盼。
那天上午两节课后,村书记和几个村干部提着大公鸡,扛着成箱酒,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就来到了学校。书记三十多岁,年轻有为,是一个新书记,对教育很是重视。他的长女就在学校读书,后来,他的两个孩子都成了我的学生。
村里带来的过节用品是备晚上用的。下午,学校的伙房就忙起来,家属要过来帮忙。老校工带领着把一般不用的大铁锅清洗干净,大灶生起火来,烧水、屠鸡、备菜……伙房里刀光剑影,一片忙碌。
待下午放学后,一间大办公室收拾利落,桌椅排布齐整,待村干部来齐后,就开始过节。本地山蘑菇炖的鸡、滚烫的热豆腐两大盆菜摆在桌子中央,几个小菜众星拱月。书记正中坐下后,我们依序而坐,每人面前都斟满一盅白酒。书记端起酒来说:“今年咱村里孩子考得好,老少爷们都很高兴,我去乡里开会也很有面子,这都是各位老师辛辛苦苦给村里挣来的,感谢大家。村里按老师数买了一点物品,答谢老师们。”说完后,书记“啁”的一声一饮而尽。
我不善喝酒,不胜酒力,但民风若此,不喝不行,只能一点一点地捱。喝酒的当里,大家数算着村里考出去的学生,回忆着他们上小学时候的事儿;数算着现在学校里的好学生,憧憬着他们的未来。
秋日,天还长,夜里蟋蟀等秋虫的鸣叫很是清脆。美妙的夜曲里,酒席的常规流程完成后,书记要带头和每个老师喝酒;我们再回敬,酒场高潮不断。喝酒的过程中,校长还要和书记聊改善办学条件的话题:接闭路、通自来水、买炭……酒酣耳热,话语投机,喝到十点还不散。
那些年,我是山村少有的正式老师,教毕业班的重担年年压在肩上。我的第九个教师节的那年,我的第二期学生出了个高考理科状元,一时轰动,从市、区到乡、校层层召开座谈会。那个教师节自是热谈教育话题,村支书更觉脸上有光。我也很感自豪,鞭策自己不懈奋进。
后来,我调到另一个村子干教导主任。教师节的时候,四十多岁的村支书带领村干部扛着一只屠宰干净的山羊,拎着大公鸡,抱着一箱酒来到学校;一会工夫,又送来了一作热腾腾的豆腐、一包火烧。我才知道,教师节吃羊是他们的传统。
下午,村里的委员就帮着校工做菜。村民自养的全羊,肉质鲜美,香气弥漫校园,很是馨香。放学时,羊肉已炖得差不多了。
静校后,排布桌椅,落座举杯,热腾腾的羊肉、浓烈烈的白酒、暖融融的话语,成了金秋最美的风景。
吃一会羊肉后,回锅打上浆豆腐一热,加上点芫荽末,羊肉不再腻,豆腐更滑嫩,那真是色香味美!羊肉炖豆腐,是家乡的特色,就着特色菜,节庆一直热闹到月上柳梢,尽欢方散。
我在那个村子待了四年,成绩曾列全镇第一,教师节自是隆重热烈。后来,又经历了很多次教师节,我也早已经离开了那些村子。但那些山村的教师节却永远难忘,因为那是老师的节日、学生的节日,更是村子的节日。
那些年教师节的山蘑菇炖鸡、羊肉炖豆腐,我的家乡特色菜,是真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