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有登临万福山的夙愿,瑞雪过后得暇成行。
在莱城的开阔地带抑或楼台亭榭间,不经意间东望,便见东北方云蒸雾绕间矗立的万福山,每每激起登高望远的思恋。曾多次发恨要去登山,那脚却总行走在背离的路上,心中就平添一份遗憾一丝期盼。
周末风和日丽,冬日的太阳照在身上暖煦煦的,能舒畅地感觉到阳光的味道。驱车沿孝义河北上,再顺205国道向东,过邹家埠、北张家庄,万福山愈来愈清晰地敞开了胸怀快步迎向了我。
眼前的万福山群山为衬,一峰独秀,两三块巨石高高地耸立峰顶写成行书“山”字。松柏苍翠,砂石光亮,白雪呈瑞,山色斑斓,秀眉微垂,笑靥初绽。好一派初冬媚态。
经磨山新村,沿曲折的山路东进,盘旋在雪松刺槐间。山脚几户人家,红瓦石墙,柴门犬吠;山泉淙淙,薄田相依;采菊东篱,悠然南山。那主人仙风道骨,那日子逍遥自在,让我颇生了些感慨。
万福山前怀东侧是一片松林,树木青翠,松涛阵阵。不由想起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伸手抖一抖松枝,那雪似柳絮因风而起,纷纷扬扬;又如天女玉手散开的梅花,飘飘洒洒。松枝欢快地上下跳着绳,阳光下一抹深绿,煞是清新。
松林往西北,有开阔的山道,有些路段铺了山石。在一块光滑巨石的下边,长了几颗软枣树,黑褐的枝丫上挑着串串黑软枣。我抓住石间的草茎,攀援而上,摘了一把软枣。软枣还未干透,软软的,黑中透着褐,有柿子的甘甜,更多的是涩麻。舌头有点打不过弯了。几只长尾巴郎不时起落,这软枣可是它们的美食。我老家二奶奶的院子里就有棵软枣树。二奶奶常拿着杆子从长尾巴郎嘴里攒下晒干给我吃,那味道真香甜啊。
沿羊肠小道继续劈荆北上,一气赶到半山腰,直走得气喘吁吁,热汗直冒。驻足西望,被称作“陡溜”的山体高而陡,前坡有成片的白桦和板栗,黄白相间,寒风飒飒,树叶沙沙,颇增几分生气。
又一巨石前,偶有当年寨墙和方形建筑的遗迹。可见当时建有寨门和哨房。迈过寨门继续东进,坍塌的堡垒和寨墙依稀可辨。东进百余米,来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巨石林立,状如地瓜、土豆;三间屋大小的几块巨石斜倚交错着,鬼斧神工般劈削了容人俯身而进的天然洞穴,真乃天工开物!门前石上刻有“原泰山中学旧址”字样。同行的玉成主任介绍,这地方叫老虎洞,是住老虎的,后来抗日军政大学在此建了分校。我怀着好奇侧身转到石后,发现在俯卧巨石的腹下果有一石洞。我俯身而进,见一二十多平方的石室,两面用泥石抹砌,唯有南、东两个小出口。洞穴周边巨石林立,树木繁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真是一处绝佳的天然避难所!
出洞往北,便见深山古寺。翠柏更为浓密,石墙也最为完整。进寺门,登台阶,便见数块石碑。碑文风蚀雨剥,一时难辨。后人重修的碑文金光闪闪,了解到此庙原名云空寺,后名天福庙。平台处建有神医庙、财神殿和文昌阁。曲折北登八、五、七三层台阶,便见正北一高大立石,下有一洞名“三佛洞”,供有如来佛像。两侧建有泰山行宫和白云殿。碑文也是斑驳难辨,我也看得云里雾里。寺中的钟楼颇考究,六根两米多高的石柱分列两排,撑起一个方顶,可以想见当时铜钟的分量和气派。玉成主任说,铜钟一响,声震八方,十里八乡都听得见。
寺内原有古木,尤以青松居多,虬枝盘旋,遮天蔽日。寺中古迹多遭破坏,今只窥其一二,再难睹当日香火鼎盛、暮鼓晨钟之貌。
出西门,踏雪而下,行百余米,谷中有山泉,旱涝不涸,是为圣水。继续南下,有一窄小山门,称“二门”。玉成主任描述说,寺庙兼有山寨功能,共有三道围墙,方圆数里。有寨门、二门、寺门,层层设防,道道把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寺内有田地、房舍,有水有柴,退可守,进可攻,是兵家必争之地,颇具军事价值。
万福山原名望夫山,山顶巨石上有化为石头的望夫女目灼远方,日日期盼丈夫早日平安归来。万福山多石、多树,环境清幽,风光秀美;山高福旺,积雪呈瑞。本想攀上山顶,因天寒雪深未能如愿;又因时间匆促,丰厚的碑文也未及研读。魅力福山之行,收获颇丰的同时,留下了些许遗憾和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