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东山的头像

东山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20
分享

风景这边独好

济南市莱芜区杨庄镇西宅科村,位于莱城西20公里,距杨庄镇政府驻地2公里。西宅科村地处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新农村。

中秋时节,稻谷飘香。在镇工作人员陪同下,我走进了久仰其名的西宅科村。穿过熙熙攘攘的热闹集市,行至村委,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村内道路平坦宽阔,大街小巷清一色的柏油路,房前屋后齐整清新,农家庭院整洁美观,一幅“高颜值”的美丽宜居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进村的第一印象极佳,一路走来,无论村容村貌,还是村风民风,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放眼四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民往来耕作,怡然自乐,喜形于色。

闻知我们要来,村里的张金关书记带领班子成员和4位村民代表已在办公室内早早等候。

几句寒暄,热茶相奉。在主人的热情相待中,我们打开了时光闸门,热切话起了村子引以为豪的荣光——莱芜火化第一村、持久坚持第一村。

敢为人先,善作善成。《史记·乐书》说:“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几千年来,作为礼仪之邦,民间形成了许多传统。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之风日盛,加重了人民群众负担,阻碍了乡村文明新风的脚步。破除陈规陋习,摒弃不良风气,势在必行。

西宅科村理念先行,班子带头,做移风易俗、节俭办事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倡树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氛围。他们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着力改革白公事,厚养薄葬,大力推行火葬,实行了公墓化简约薄葬,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莱芜县第一个“吃螃蟹的”。

有人说,移山填海易,移风易俗难。红白公事,在国人的心目中是大事,大操大办之风久远。尤其是白事,往往操办过度。庄稼地里坟头密集、烧纸祭祀引发火灾、大办白事攀比成风,举丧的声音彻夜不停,披麻戴孝烧纸钱……沿袭几千年的殡葬旧习是乡村振兴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现实利益冲突和历史矛盾纠葛,西宅科村没有一个“堵”字了事,而是疏、堵、奖并举,把村民的获得感作为“试金石”,把群众的支持作为“发动机”,将深化移风易俗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殡葬权益结合起来,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西宅科村多渠道收集村情民意,本着改造家园、节约土地的原则,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破除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大摆酒席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大力提倡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的殡葬礼俗。村里于1972年建立了“骨灰室”,逝者全部实行火化,骨灰入盒安置于室,从“入土为安”到“入堂为尊”,统一集中管理,为百姓“身后事”减负,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让生态殡葬理念深入人心。

说起往事,几位村民代表满是激情,侃侃而谈。土葬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丧葬方式,“入土为安”观念根深蒂固,思想相对封闭、固执的农村“土改火”,难度可想而知。时任村支书的徐继官理念超前,力倡火葬。他统一班子成员思想工作,深入各家各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村民明白了丧事简办、土葬改火葬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利好。

万事开头难。就在殡葬改革工作的推进中,有徐姓村民去世,恰是村书记徐继官的本家。作为村内火葬第一例,事关殡葬改革成败。徐书记有言必诺,顶住压力,三番五次做通家族人员工作,顺利完成了村内第一例火化。刘连云老人话起往事,激动地说:“我三爷爷是第三个火化的,他弟兄五人,坚决不同意。村里做了很多工作,最终才同意的。”自此,殡葬改革顺风顺水,一路畅通。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毛主席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风俗习惯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上世纪70年代,西宅科村推陈出新,敢破敢立,勇气可嘉。村支部一班人工作“于法有据、于情有理、于民有益”,对实行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的村民予以实物奖补;带头推石碑、平坟头、退林还耕。通过散埋乱葬清理整治和骨灰室运营,不仅推动了群众“逝有所安”,而且取得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移风易俗等多重效益。

随着时间的推移,骨灰室出现了漏雨、侵蚀等状况。张金关书记广开思路,多方筹措,扩建了“骨灰室”。张书记回忆说,骨灰室由最初的5间扩为14间,更换了橱台骨架,加装了铝合金橱柜,修整了房屋、院落,粉刷了墙面,硬化了地面……一番修葺,焕然一新。

修缮一新的“骨灰室”,后更名为“宅科公墓”,实行了专人管理。走进位于村西的村公墓,院落干净,房舍齐整。一排高大敞亮的前出厦房屋一字排布,9根粗壮的立柱肃然矗立,白墙、红柱,庄严肃穆。正门墙上是时任火化场场长孟广友(音)题写的“骨灰室”三个金光大字。室内橱柜排列整齐,方正的小格内摆放着逝者的骨灰盒或牌位。柜面右上侧标注着逝者的姓名,便于查找、祭奠。

西宅科村的公墓,坚持公益属性,骨灰盒、牌位常年免费存放,随时开放,便于村民祭奠。公墓院落宽阔,布置简约,香炉、纸池等设施完备。加之村风醇正,民风淳朴,天津、上海等外地生活的原村民,也陆续迁来了其先人的骨灰盒(牌位),叶落归根。迄今,骨灰室内已安放了800多个骨灰盒(牌位)。

西宅科村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较好地实现了逝者安息、生者减负、移风易俗三者的统一,有力保证了殡葬改革成果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推行,树立了文明新风。其公墓建设和管理成为了典范,各级领导多次到此视察、指导,外地人员多来参观学习。西宅科村不仅成为莱芜推行火化第一村,更是全面消除土葬、坟头第一村。

多点绽彩,全面开花。西宅科村领导班子思想先进,工作有力,以移风易俗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多途径、多内容、多形式、多角度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争创文明家庭,打造文明乡村。

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关说,消除坟地、骨灰室使用,为美丽村庄建设、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腾出了发展空间。几十年来,移风易俗工作卓有成效,文明新风遍吹新村,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多点绽彩,全面开花。村里常态化开展的“街巷美化”“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使村民学有榜样、比有标杆,以春风化雨的形式将文明新风厚植在了群众心中,凝聚起了文明创建新力量。村里以文明村创建为总揽,多管齐下,党建、卫生、科技、学习教育等建设全面铺开,村庄先后获评省级文明村、卫生村、科技示范村、市级先进村等荣誉60多项,奖状、牌匾布满农家书屋的墙面,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西宅科村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村风正,民风好,环境美,引得万兴、鑫康等10多家公司入驻,村民不出门就能就业,收入高,存款多,成为驻镇农商、邮储银行存款第一村。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西宅科村52年如一日推行遗体火化,骨灰盒入公墓,移风易俗入眼入耳,文明道德入脑入心,新风正气激荡新村。村子见不到坟头、墓碑,消除了人们的恐惧感和视觉污染,节约了有限的土地资源,消除了大操大办、奢侈浪费陈规陋习,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种村风传承,教育了后人学好,行善事,积功德。”张国元老人如是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