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牧龙
一
《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
每每介绍济宁时,总是有人说: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在我们老家这块鞋底大的版图上,曾经诞生过孔子,孟子,曾子,颜子,鲁班等一大批圣者先贤。规矩多,礼仪全,也是我们当地的一大特色。
一些代代相传的老礼儿,一些彼此相守的约定,给我的家乡带来了一片祥和之美。
二
我对家乡人管教小孩子的方式觉得特别有趣且有效。
小孩子天生好动,对新生事物非常好奇,禁不住去摸摸,碰碰,加上小孩子气力好,恢复的快。所以小孩子多动,不安分,经常惹祸,成了诸多家长的头疼之事。
小时候的我也是如此。看到鸡毛绚丽多彩,禁不住也会飞奔着到处撵鸡,以期拔得几根好看的鸡毛,然后插在帽子上,看起来像土著的王冠。
偷生产队的瓜,打邻居家的狗,遍野的去寻找野兔子,去黄河水里游泳嬉戏,和邻居孩子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扔石子,递纸条,捅窗户上的马蜂窝,抓小鸟,逮蚂蚱,钓野鱼,拔堤谷。许多孩子都像沟渠里的野草一样放任自流,恣意生长。
对付这些乡野孩子,确实让人头疼。唯独有一首童谣,像一道魔符一样,束缚住了所有的孩子的顽心,让他们瞬间变得乖巧温顺,俯首帖耳,就像紧箍咒一样,管理着我,管理着乡下这群桀骜不驯的孩子们。
这个魔符就是《木头人》
一二三四五六七,
咱们都是木头人
谁也不许动!
谁动就为矮。
我曾经对这个“矮”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和研究。“矮”在这个童谣中是音译,读yai。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多词汇是共生共存、相对而立的。比如,黑和白,胖和瘦,多和少。这里的矮,相对的词语就是高。在多数人眼里,高就是高大,美好,正面形象,而矮呢,就是渺小,反面形象。从这个意义上就不难理解,“矮”就是输的一方,意思是你如果听了咒语之后还继续动,那你就输了。正是这个“矮”成了《木头人》咒语中的最核心的词语,带有魔性,鄙视的色彩。让那些顽劣成性,野性十足,拔鸡毛,玩尿泥的孩子们瞬间乖巧。
我非常佩服先人的这种思想,不是用简单的训斥去制止,而是从思想上驯化,约束,寓教于乐,让人们有荣誉感,耻辱心。
王老师就有一套教学管理法,我觉得和童谣木头人的精神上达到高度一致。
三
王老师是我小学时的一个老师。他教过我,同样也教过我大哥,教过我二哥,并且我二哥还是其得意门生,大约是受了二哥的影响,这个被称为“王鲁东”的古怪老头,常常两手搓一阵子,然后再在我头上轻拍几下,不然,就象练太级拳一样,在我并不辽阔的头上,翻来覆去地摸几遍,那种劲头,惹得同学们眼馋的了不得。
王老师教了十余年小学,本份,负责,远近闻名,并且对待孩子很有一套规矩,但又不同于古代私塾先生的那种体罚或者往学生脸上写字。他提醒我们的方法是简单且非常有效。他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描绘春天美景,小鸟轻风,手不停地挥舞,口水如飞花碎玉一般溅在前排的我的头上,象是淋浴,我忍受不住,便双手护头做投降状,同学们便笑,这时的王老师却极威严地大喊一声:
“手?”同学们立即挺胸背手,极响亮地回答:“放下”!
“眼睛?”
“向前看”!
王老师说“眼睛”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有别于本乡俚语却又极抑扬动听,饱含威慑力。只这两句,全场肃静,都挺胸、垂手,宛象木头人一样,个个凝神听他诵读。到现在我还感到奇怪,为什么那么玩劣难治的孩子,偏偏信服于这种简单的口令呢?
我曾经和二哥同学且同桌过,课仍然由王老师教。一次,王老师讲完课就走了,放学后,我二哥讨好似的把黑板擦了。王老师便很高兴,把我二哥着实地称赞了一番,说所有的同学都要向我二哥学习,我二哥就是活雷峰。我偷眼瞅瞅二哥,他眯着眼装作没听见,其实嘴角一个劲的牵动只想乐。我心里很不好受,心想,不就擦了一次黑板吗,以后我也会擦。于是我便时时注意黑板。终于有一天,王老师写了满满一黑板字,写完后就出去蹲在外边和几个老头抽旱烟。我赶紧抓起板擦,用最快的速度,极潇洒地擦完,之后又得意地欣赏一番。板面干干净净,露出原来地斑斑驳驳,象张可爱地麻脸。同学们都目瞪口呆。我得意扬扬地回到座位上。二哥说,那是王老师留的题,还没做呢。我顿时傻了眼。这个时候,王老师正向教室里走来。
教室原本是一间破旧地民房,北面是黑板,南墙根停放着一口棺材。我急中生智,搓开棺材盖便躲了进去,就听见王老师非常气愤地声音,从板缝里我看到他正走向我的座位,我的心里真后悔!
当王老师从棺材里找到我时,我正偷偷地抹眼泪。我抽抽嗒嗒地说,我二哥擦黑板受到了表扬,我要向我二哥学习做好事。王老师扶我起来,替我擦了一把眼泪,很温和地对我笑,忽然两手极迅速地合在一起,揉搓几下,在我的“地球”上来回抚摩、抚摸,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却听到王大师大声喊到:手?
放下,孩子们齐声回答,
眼睛?
向前看。
整个教室肃然安静,个个如木头人一般,无敢哗者。
四
“脱略绳墨迹,规矩出自然”。
好多规矩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不经意间而成之,我们称之为家风祖训。
我经常会听到邻居老麻教授他家孩子外出吃饭的方法。遇到喜欢吃的东西抓紧吃;别人说话你就吃;想办法挪到自己跟前吃;吃不了可以兜着回家。所以她家孩子确实在吃酒席上很有一套综合本领。农村宴席上重头戏是一只鸡,一个猪头,对于一年到头吃不到肉的乡人来说,无疑是一次过嘴瘾的大好时机。这边刚刚摆上,就看着七八双筷子一阵扒拉,盘子里瞬间就剩了几根骨头,比狗舔的还干净。老麻的嘴里,手里,面前的桌子上全部堆满了肉。这套长期总结起来抢着吃肉的经验绝对算是祖传秘方。
我很鄙夷,我真想像观世音那样,对着老麻念一声“定”,让他吃酒席的时候变成一个木头人,等我们吃完了才让他吃。
我的祖上虽然做过宰相,但是等到了我曾祖这一代,已经破落到一介平民了,家里连个值钱的毛都没有。也没有个识字的,家训无法落实到纸上,只能口口相传,我记得父亲每年都会让我重复写的春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我觉得这就是我家的家训。一则是伦理纲常,希望我们做个良人,一则是希望我们能识文解字,做个有文化有纪律有理想的有为青年。
我在省城做事时,乡邻老麻来省城治病。我在兰花厅小酒馆请他吃饭,席间,老麻依然保持着当年烧杀抢掠的吃饭风格,自顾自的狂吃一通。我默默的看着这个木头人左边进肉,右边吐骨头的绝活。我觉得简直是吃的出神入化,可圈可点,一个人穷其一生的练习这种吃法,不能不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技能,一种绝活。我很是佩服。
忠厚传家的家风祖训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我家走出来的人个个把忠厚,诚信,善良作为人生要义,先后走出来政要,律师,警察,商人。而老麻家的后人个个在吃食上深谙其中门道,后来有的人开了餐馆,有人成了厨师。这不能不说是家风祖训之影响吧。
五
西汉·司马迁《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
我觉得,我少时邻居王大头就不怎么讲仁义。村子上和我的同龄人很少,再加上我生性好斗,好多孩子都不愿意和我玩,我的邻居王大头就是其中一个,虽然我们之间从未发生过争斗。王大头头比较大,长得矮小精悍。
他姥爷恐其受人欺负,特地去了少林寺请了教头教他拳术。虽然他习武多日,但是要想和我打一架,我觉得差距还是非常悬殊。所以,王大头依旧特别恨我。
冬天的夜晚,月亮出奇的亮,整个村子白茫茫一片,几乎都可以在月光下看书。
我和好多孩子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满村子躲来躲去,玩的非常开心。
旷野里有一堆玉米秸,是很好的藏身之所,我搬开玉米秸就钻进去。谁知道刚藏好,就有一个人用脚往里面踢,我一挺身钻出来,一下子把那个人撞倒在地。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王大头,这家伙看我藏在里面,趁我不备,在外面连踢黑脚。王大头看我出来,急忙爬起来,一迭连声的说,不是我踢的不是我踢的,是别人。在我四处寻找别人的时候,王大头爬起来一溜烟的跑了。
这孩子太不讲道义了。
其实我和王大头完全是可以成为朋友的。比邻而居,年龄接近。也许小时候的我太猖狂,惹得王大头心生怨恨,处心积虑,寻找时机,在我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踢我几黑脚用来泄愤。王大头啊王大头,你不但个子矮,你的心灵也很矮啊。
六
一二三四五六七,
咱们都是木头人。
谁也不许动!
多年之后,《木头人》依旧清晰的在我脑海里响起。我希望老麻,王大头,我二哥,我和我的乡邻,大家都能在默念这首歌谣后,自觉自守的去遵守这个规则,成为一个正面的木头人。
我觉得这首歌谣,也应该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推而广之。形成一种不愿做“矮”,崇尚美好,向往美好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