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远淡净志公坪
文/邵伟
志公坪不是名山,但它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脱离了它外观形态的一种精神实质。
走进志公坪,思想就象浸在一泓深深的碧水中,顷刻间就逍遥忘形的象一尾无拘束的鱼了。要攀登这海拔837米的山并不困难,参差的山石铺成了上山的台阶。夏日淡淡的风,幽幽的林,清清的泉,让人一步步的忘却尘俗。远山近石浑然天成奇式百态。我相信这些山石是来自海底的,它们的圆润和大气,明明白白地透出一种只有大海才具备的深切的内涵。山由海出,石水相生,那么在浩淼的大海一点点退去的时候,石头经历了怎样的一场蚀骨铭心的别离啊?海的潮声一定还依稀响在千古的梦境中。千古的记忆也一定篆刻在它们的每一条缝隙间。一种分别是否要成为永远?造化弄物,却又让人参悟不透。石有形而无语,它们的形也许就是它们心语的意境。
在我们即将登山的路口,有两块巨大的石头唇齿相依,站在它们面前,延续着石与水的伤感,不禁有一种被感动的情结引出无限的遐思。我毫不犹豫地为它们起名为“接吻石”,人生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这种相依是那么的执著又那么永恒,就象人们走上爱情的旅途时共同期盼的那种永恒一样。这石之吻中蕴涵的深深绵绵的情洞穿了时空,震撼了我的心灵。有时无声的意境远胜过空洞的誓言和浮浅的缀文。在远远近近的一片片绿海中,石头幻化出种种的形态,象雄鹰、象玉兔、象媚狐、象顽猴……这钟灵神秀的风貌,除非鬼斧神工,绝不是人力所能为的。自然是伟大的,不事张扬却在一个个细节上让人折服。在这幽静的山间,石头为志公坪增添了深长悠远的气息。
志公坪位于距博山城区八十余里的池上镇郝峪村东。山顶是个面积2.15平方公里的平缓盆地,所以称为坪。这种地貌使它具有了独特的魅力。此山得名于一个名叫“志公”的神仙为民降雨的民间传说。山上还生长着许多名叫连翘的植物。春夏时节,连翘花开,宛如满山洒金,所以志公坪又叫黄花山。坪顶那座小小的石头庙叫“志公庙”,相传是为吃了人参娃娃而得道升天的牛志公所建。牛志公原名牛志宝,因家境贫寒,出家拜一老善人为师。后老善人捉住了山中的一个人参娃娃,命志宝添柴煮着,他再去找跑掉的另一个。志宝抵御不了从锅中飘出的阵阵香气,遂吃下了人参,并把参汤喂给了身边一条黄狗,黄狗变成老虎随着志宝升天而去。玉皇大帝封志宝为志公,并有权下四指雨,志公不忘家乡百姓的疾苦,经常为百姓做好事,百姓为纪念他,把该山更名为志公坪,并建了志公庙。庙旁有参天的柏树七株。浓郁匝地,其中有一株长得非常神奇,在一米多高的树干处分杈为九枝,再无主干,而且地上的根也对应裸露九处,当地人称其为“九头柏”。志公庙没有雕梁画栋,只是由几块平整的石板砌成,有些简陋。周围丰茂素雅的植被连同幽静的山林,使山与庙看起来平实又淡净。但好象只有这种质朴才能与志公坪相协调。
在坪顶的南侧建有古色古香的“黄花山居”,房舍数十间,掩映在绿荫丛中,恬静自然地似一户殷实的山中人家。坪顶有水汇成“天池”。池侧一平坦的巨石与蓝天与绿树相映成趣,上刻“清凉世界”一语道破天机。坪顶大小石头上刻有诸多的名人墨宝,使志公坪成了淄博市独具特色的摩崖石刻文化园。在万丈绝壁之下,在嶙峋的石根处缓缓流出一线清泉,四季旱涝不竭。传说这泉名叫“饮虎泉”,是志公因饮虎无水,用剑刺巨石出水来饮虎,故得此名。泉水被人们称为神水,用此泉水泡茶,能使香气四溢回味悠长。于是志公坪在它的秀丽中也自然而然地沾染了水的清凉之气。
悠远与淡净是一种自我的心灵与山对话时个体萌生的感觉。世事的缤纷有时会掩盖一些最朴实的本真。走进志公坪,让心抖落下一些虚空的浮尘,拈一花一草,看一石一云,哪怕感悟到的只是一些属于自然的碎片,也应该算作是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