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邵伟的头像

邵伟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10/13
分享

一个村庄和一群人

为持续发展中的秀美家乡反哺,这是一群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人的美德和道德规范。

——题记

村庄叫马杓湾,是国家级传统村落。那群人是带着村庄烙印、流淌着村庄血脉的奉献者和反哺者。

2023年处暑日。从博山驾车绕过秀美的五阳湖,由一条蜿蜒宽敞的柏油路引领着,一路绿色山峰相伴,初秋盛开的牵牛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多彩野花铺陈着车窗外的风景,我们驶进了位于莱芜区和庄镇与博山区交界处的这个古老又美丽的小山村——马杓湾,按照济南市莱芜区和庄与淄博市博山区作家协会共同开展的“作家走基层,锦绣乡村行”作家采风活动安排程序,我分配到了这个采风点。也就在这一天里,我似乎才真正触摸到了这座古老又年轻的锦绣乡村的发展脉搏。

初识心动引回眸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进村。当初知道并了解这个村庄,需要回溯到2022年的夏天,是我们在和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世祥的一次交谈中,他讲述并向我们推荐的。他说:你们抽时间去马杓湾采风吧,这个村历史悠久。姓袁的多,据《袁氏谱》记载,始祖袁隆于明朝中叶迁此建村。我的祖籍就是那里。

对这个有意思的村名我们产生了兴趣,袁总就继续为我们描述:在村的西南方有个形状像马杓的湾,深度可达10米,天气再旱也不缺水。所以,我们村就把以前的桃杏村改名为马杓湾了……

从袁总的描述里,我们得到了大量的信息。前往探访的期待值也拉满了。

2022年7月18日天气阴沉沉的,乘着一丝下午的清爽,我们一家三口带着父母驱车走进了马杓湾。丰沛的植被混合着大雨来临前的水汽,一呼一吸之间,清甜的草木香就浸入了心底。穿过整洁的村庄,我们停在原村委旧址旁边的小桥上,桥的左边堆积着砂石和砖瓦,很多人在忙碌的干着基建工作。在桥的右边,我们凭栏欣赏着桥下清澈的流水,快乐地合影。桥边那棵茂密的梧桐树为我们遮挡着细密的雨滴。村里路过的乡亲们和我们打着招呼,听说我们要找马杓湾,都热情地为我们指路。可惜,雨势突然增大了。躲进车里,却不甘心就此出村,于是,我们放弃了从右边步行进村寻找马杓湾的决定,从桥的左边沿着通往山顶的路,开车上了山。绿色一路延绵着,而透过细纱般的雨雾,点亮着视觉的是高处、低处随意生长着的一丛丛黄花菜。我不禁吟出苏东坡先生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簪”的赞美诗句。母亲是极爱黄花菜的,记得80年代初,我们住在公司大院平房里的时候,她会在门前种上几丛,每年都会精心采摘下未开的金针晒干,到春节的时候给我们炖猪肉吃。母亲说老人也会把黄花菜也叫作“安神菜”,据说吃这个菜能让心情好起来。

夏天的雨来的迅疾,去的迅速,我们刚攀爬到山顶,雨,停了。

下车,山顶的平坦让我们惊呼起来,那一刻仿佛置身大草原,听着耳边植物叶子上仍在不断抖落水滴的声响,再有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缓缓转动发出的类似风声的伴奏,风景似乎也变得旷远冷峻、坦荡温润起来。儿子在望向四面环山的小村时,发现了一道挂在村庄上空的彩虹。那道彩虹把马杓湾村拢汇其中,更有细碎的太阳光用力汇聚穿透云层,一瞬间凝聚成一束丁达尔光把群山和村中的房舍都镶上了金边。雨后的山顶没有行人和车辆,我们随意走着、欣赏着、呼吸着,一株野花、一棵陌生的草都能引起开怀的笑和自由的畅想。80多岁的父母更像孩童一样一路走一路谈论着草木的故事。光线暗下去了,单反相机的快门却一直没有停歇。母亲说,等有时间,我们一定再来找马杓湾,这个村一定是人杰地灵的所在。

我总是信奉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我也决定,这里,一定要再来!再来!

下山时,因为雨水冲刷,有一块松动的石头挡在车前,丈夫下车去搬动,意外发现一株黄花菜随着松动的石头滑落,躺在了草丛里。母亲高兴起来:咱带回去吧,我种到花盆里。

2023年4月,春风暖暖的,我的生日聚餐结束后送母亲回家。她不急着上楼,拉着我的手走到大院围墙边上。我疑惑着。她说:看看马杓湾带回来的黄花菜,长得多好!大红色的陶艺大花盆里,那株黄花菜蓬勃着,娇嫩又茁壮。母亲说:今天出门的时候,让你爸爸帮我从楼上搬下来晒太阳的。目测这个花盆得有10多斤重,前年刚做了腰部小手术的爸爸胆子也真是不小啊!我回头看着爸爸:这么重,怎么搬下来的?爸爸大笑着:这是你妈的宝贝,她说黄花菜得晒几天春天的大太阳才能开,我就是挪也得给她挪出来。

那一次,我们没有看到那个马杓状的湾、没有漫步古老的村庄、没有触摸它的沧桑和变化,没有感受袁家大院的气息……这个在我们看来还带着未猜到谜底的村庄,却因为这一株黄花菜就刻进了新的一年的生活中,也激发了我想要用文字去反哺那些美景的激情。是的,我肯定这是一种激情,是被一些细微的风物打动之后做出的一种决定。

听说我们去了马杓湾却没进村,袁总说:下次去别自己找路了,去找袁伟豪。他是我的本家侄子,从16岁到22岁一直跟着我在金祥琉璃的车间里学艺,情感就像亲儿子。

山村才俊积小大成

知道了马杓湾有个袁伟豪,也就在2023年麦黄杏成熟的时候品尝到了马杓湾的甜杏,接下来就是桃,再接下来就是他养殖的兔子……果实品在口中,方能评价马杓湾的原名:桃杏村。也许是水土的关系,这里的桃子清甜中含着韧劲,杏子绵甜多汁,几乎尝不出酸度。文献记载:马杓湾村原始植被茂密,多桃树、杏树,故又有“桃杏村”之名。这里山高林密、风景幽雅,被称为“世外桃源”。该村沿山脊脉络居高依势而建,清朝初年,因村西南的马杓状湾改名为马杓湾村。这里位于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交界地带,一段齐长城支脉从村东山脊上蜿蜒而过,2700多年前的齐鲁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

因为有采访任务在身,终于还是联系了袁伟豪。由东往西一进村,他的公司就在左手边。驶进挂着济南市煜豪琉璃制品有限公司牌子,占地5千平方米的厂区,袁伟豪站在清晨的阳光下等待着我们。他是英俊的,瘦削挺拔。眉眼间透出的一股英气配合着小麦色的皮肤,亲和力与质朴融汇出一种独特的风采,与伟豪这个名字极其贴切。

宽敞的办公室,宽大的茶台,处处体现出主人的洁净与细致。落座,倒茶。举起手里绿色的艺术琉璃杯,我问:这是金祥琉璃出品吧?伟豪笑着说:还有琉璃茶叶罐,都是四爷(伯父)的作品。望去,茶台上全是中空晶莹,浮现珍珠泡却在底部呈现蓝色、绿色、粉色的琉璃艺术杯,右手边摆满了各种花色奇异的茶叶罐。伟豪介绍说:四爷设计的这套茶具很有收藏价值,在“方寸一茶席,心游天地间”的诗意表达中,琉璃具有了生机和活力。茶器温润厚重,手握茶杯温而不烫,耐100度沸水冲泡。茶罐避光防潮、密封性好,可用于茶叶储存,又可用于观赏展陈。言语之间,满满地钦佩与敬重。

他从16岁走出家乡学习琉璃制作技艺,6年来,一直跟在琉璃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袁世祥的身边苦练琉璃技术。他说,对四爷,我感激一辈子。他是老师更是亲人!四爷的父辈从马杓湾走了出去,在博山创出了一片天地,但是,他一直以自己拥有马杓湾的血脉而自豪。马杓湾每一次的集资和发展,四爷都会特意赶回来捐钱捐物。现在村里很多功德碑上都有四爷的名字。

从袁伟豪的讲述中,我们也更加了解了这位心系家乡的游子取得的成绩与反哺故土的真情。袁世祥与琉璃结缘于1986年11月。18岁的他在淄博工艺品一厂参加了工作,主业就是做琉璃。他从最小的炉子学起,扎扎实实跟着师傅们学做米珠炉、油篓炉。从工段长一直干到车间主任。后来企业倒闭。1995年5月26日,29岁的袁世祥拿着亲戚朋友凑起来的6万元在山头河北东村建了自己的琉璃厂,就是后来的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因为他的起步是源于亲戚朋友的大力帮助,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袁世祥特别珍惜骨肉亲情与真挚的朋友深情。他以超人的悟性和勤奋的钻研,探索琉璃艺术技法,勇于传承,大胆创新,研制出了独辟蹊径的琉璃高温热成型新技术、新工艺。从此,袁世祥的山东金祥琉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企业规模、销售收入、利税水平,都做到了地区琉璃行业排头兵的位置。他还创建了淄博金祥琉璃博物馆,致力于琉璃艺术品陈列展览、琉璃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文物收藏、保护等。

袁世祥带着反哺家乡的赤子之心,精心培养着袁伟豪,他常对伟豪说:你要扎根马杓湾,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跟着你沾光,跟着你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1981年出生的袁伟豪很听四爷的话。他学成之后,没有选择外出创业,而是回到马杓湾,于2002年注册成立了济南市煜豪琉璃制品有限公司。他从村里招工,解决了10多位村民的从业问题,村民变成了工人,就在家门口上班,还能学习到技术,最高每月能有5千多元的收入,人均平均每月4千多元的工资。他在这里创外汇,在这里投身家乡建设,在这里入党、结婚、生子。他说:整个村庄现在就还有不足200人在家,如果我不开办这么个给大家挣钱吃饭的地方,村庄可能就更留不住人了。

走进他的生产车间,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产品的用途和销售渠道。看着他手中晶莹的各色琉璃,我们似乎看到了马杓湾振兴发展的五线谱,看到了年轻人对家乡眷恋的多彩之心。

站在车间里,他自豪地说:跟着四爷学到了很多本事。四爷拿着自己当亲生的孩子教导,技法传授与做人、经营等方面不藏私,从自己开始创业,四爷就始终关注、支持着自己。只要是说为村里做点什么事,不用多说一句话,四爷就尽心尽力去做。这些年通过市场经验的积累和经营意识的强化,已经越来越理解故土的重要意义,更加敬重四爷、热爱家乡,更加体会出了四爷把马杓湾永远放在心上的真情实感。他还说:在自己的村里干自己的事业,心里很踏实。也有继续发展扩大规模的打算。因为,这些年马杓湾的发展让他看到了后劲和希望,虽然是小小的村落,但是,现在的定义是:齐鲁海清居,淄源隐逸村。相信,这座古老的城市“后花园”一定会有更加振兴发达的那一天,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积跬步,达大成,努力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以水为镜聚力发展

谈话间,袁伟豪接到了马杓湾村仲维清书记的电话,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在新建成不久的桃杏居等待我们地采访。

在处暑清风的村中步行赶往桃杏居。在沿途的功德碑上,我们一路寻找着袁世祥的名字,果然,都有。

在桃杏居的长廊前,我们见到了仲维清书记。爽朗的笑声,和蔼质朴的问候,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仲书记是马杓湾的土著,1961年生人,1993年入党并担任村委委员。 2007年46岁的他当选为村书记。他如数家珍的为我们介绍了村庄基本情况:马杓湾村隶属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位于莱芜市政府驻地东北40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7公里处,属于行政村。四面环山,有苦力顶(海拔580米)、油柏顶(海拔578米)、平洲顶(海拔578米)三面围绕,从平洲顶再往西北几公里就是原山主峰禹王山(海拔 610米)。村庄有超过600年的建村史。据《袁氏谱》记载,马杓湾袁氏系於陵袁氏分支,与焦桥袁氏、淄川袁氏系同宗,始祖袁彦忠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迁入长山焦桥。马杓湾袁氏始祖北京海岱门后人袁隆在明朝中叶迁至此地建村。原因是当时实行军户制,兵役世袭,为逃兵役袁隆隐姓埋名来到了这个群山环抱、避风汇水的宝地。因见山谷中桃树、杏树漫山遍野,取名“桃杏村”。 在村口的摩崖石上,村名中的“桃”字还依稀可见。也许就是这汪碧水滋养出的生机与群山的环抱形成的安全感,才让袁隆最终定居在这里,开枝散叶,形成了现在的古老乡村。后有高、王、魏、仲、郇等姓陆续迁此,现在袁姓占比55%。至清朝初年,以村西南有马杓状湾更名为马杓湾村。

村落轮廓形似牛头,又似元宝。村域总面积约2.62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980亩,耕地面积823亩,村民居住区约180亩。全村230户,均为汉族,是市级绿化示范村,90%以上的传统建筑是用当地青石、灰砖、土坯等建成的海青房,屋顶材质为麦秸,极具地方特色,体现了取法自然的营造哲学。受地形影响,马杓湾古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台地错落,村民多聚居于谷间洼地与向阳北坡上,道路街巷随地形起伏蜿蜒,相互连接,以东西向主街为主干,形成鱼骨状自由式的街巷格局。村庄发展伊始,以马杓状湾为中心发展,逐水而居,后来随着村中人口的增多,新建房屋开始沿山谷走势向外发展,村落中心也一步步外移,时至今日,合院沿村西古槐树周边与主要石板街两侧布局,形成以袁家大院与北大门口为中心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村庄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季相明显,由于丘陵山地的特殊性,大气候受局部地形影响,山谷风多。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回暖迅速,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晴朗干燥,冬季干冷少雪。因为村庄四面环山,唯有东北方向有狭窄通道通往外界,呈口袋状,因此会形成山间小气候,东面来的水汽受到环山阻挡,易形成丰沛降水。

介绍完基本情况,仲书记和我们展开的第一个话题就是马杓湾的水与马杓湾老少爷们的美好品德。虽然还没见到那个著名的湾,但是,关于的这个湾的信息和记载却打动了我。

仲书记说:马杓湾系淄河源头之一,是一个15X10米见方的泉池,旁边是一个石头垒砌成围堰的大水湾。泉水常年保持13、4度,夏天凉,冬天不冻,天气再旱也有水。以前这里是村里的唯一水源,村民们吃水、牲畜和灌溉都用此水。从前遇到天气大旱,别的村子没水吃的时候,就来我们村,用担子来挑水,有的用驴来驮水。我们的村民都是半夜才出来打水,就是为了先让别村的人取水用。民国32年,天气大旱,附近村子的井水都抽干了。结果,13个村子的村民都到马杓湾来取泉水吃。1985年大旱,抽水下去发现,泉眼深处西南方向有溶洞。直到1993年村里通了自来水,村民才不再来这里挑水了。

可以说这是一个因水而兴的村庄,这是一个从风物到人文都会慷慨输出的地方。

在与仲书记的深入交谈中,我仿佛看到了这位领头人如山的坚毅和如水的柔情,更看到了他虚怀若谷的大心胸大格局。

从上任伊始,他就把振兴村庄打造一个团结奋斗的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一穷二白的发展历程,他用一句话就概括了:找不到出路就先个人垫资。就是这样的心胸和奉献精神,让他在风风雨雨的发展之路上凝聚了人心,壮大了实力。

8年,他发展了8名党员,为村庄后续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目前村里共有党员30名,这支队伍承继着马杓湾无私的输出精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水滴石穿的毅力,带领着村庄奋力走在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仲书记说,村党支部在2021年被莱芜区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党支部”。古老的村庄在党建引领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不断提升着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村党支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主题党日+阳光议事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党员常态化学习,规范党员日常管理。明确村两委班子工作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坚持“四议两公开”民主议事程序,发挥“六级联动”作用,建立了一支真抓实干、工作规范、成效显著、群众满意的基层党组织队伍,基层党建水平不断提高。

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从仲维清上任伊始,他就带领大家绿化山头,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他说:那时我就想保护好原始植被的同时,得让荒山绿起来。一有点时间,我就带着党员和村两委成员上山植树,坚持下来,成绩就看出来了。

2017年,在申请山东省传统村落的时候,因为没有经验,整整2个月都没有把材料整理好。仲维清对人才助力发展的渴望也达到了顶峰。同样是2017年,在获批山东省传统村落之后,从马杓湾走出去的,清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学博士袁周来到他身边。12月,他们冒着严寒奔波申报中国传统村落,得到了莱芜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开通了绿色通道。那天,当一切手续办理完毕,他俩饥肠辘辘顶着风雪回到村里的时候,已是夜半时分。至到2019年马杓湾已经又获得了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森林乡村、山东省森林乡村、山东省卫生村等荣誉。仲书记还补充说:自2012年中国评选传统村落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公布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四批山东38个村入选,马杓湾村是济南市第二次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他决定把村里600多年没有清过淤的河道彻底清理一遍。决定一出,全体党员自动承包河段,并且带头进入工程中。夏天酷暑臭气熏天,冬天薄冰挖掘艰难,但是,就因为有党旗在飘扬,有党员在身先士卒,只用一年半的时间,马杓湾人就改造出了清流潺潺的美丽河道,建起了四个拦水坝,同时完成了污水处理工程。2019年暑假,学业小成的袁周邀请清华大学、华侨大学等学校的建筑、机械和设计专业的同学,在马杓湾村建了一座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规划建设“校地共建淄源隐逸村”项目。仲维清说:“袁周和我们商量,要帮着村里发展文旅产业。不辜负村山环水绕,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魅力家乡。”我们在桃杏居的长廊上看到了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校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牌子,马杓湾村和乡村振兴工作站,已经利用各级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设计改造了两座民宿院子。袁周对我说,计划打造30座民宿院子,每座都不一样,慢慢来。”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来袭,党员带头在村口值班,没有一分钱补助。虽然不能出村,但是,村庄工程不能停下。当疫情放开之后,他们又多方协调,实现了强电、弱电入地,现在村中看不到一根电线杆,让传统乡村风貌落到了实处。在回忆村中街道铺设石板工程时,仲维清动情地说:4千8百多平方的面积,全是党员带头干出来的。当时天寒地冻,需要用毛毡保暖,增加了工作量。村里的高文忠、李世聪和其他党支部成员硬是昼夜不离开工地,靠着实干与奉献,赢得了民心和全村老少的助力。这条石板街就是村里党员团结奉献的见证。

仲维清说:申报传统村落只是一种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推介马杓湾村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就是想让人们能看得见马杓湾,走进来、留下来,让村民的日子能够在发展中得到改善、提高,让我们的特色农产品可以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去。在村民大会上,村“两委”决定把传统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列为重要内容。总之,我们的心里就一个信念,振兴乡村,发展经济。

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仲维清几次北上,通过袁周,找到清华大学的邵磊教授,请教授亲自出山,制定了未来几十年详细的发展规划。他说: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建筑,我们村才刚刚起了个头,在资金、规划以及修缮保护等方面,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他更是欣慰地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与探索,我们真正打造了一支党员铁军,我们时刻以马杓湾的水为镜,帮我们牢记服务人民的初心使命,以马杓湾的输出精神为行动指南,锻造着我们服务人民的忠诚之心。

规划为本再出发

我们跟着仲书记漫步石板街,去找寻心心念念的马杓湾。路上,仲书记说:马杓湾人杰地灵,底色很好。

人杰地灵解释为:人杰:才能智力特别突出的人物。灵:特别好。人物俊杰,地方灵秀。指凡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那里就会成为名胜之区。也指灵秀之地出杰出人物。

是啊,马杓湾的确出人才。2011年,袁周保送清华大学,2011年袁野保送中国国防大学。并且自从恢复高考以来,总共650多人的马杓湾村已累计走出近50位大学生。新中国成立以来,马杓湾村更是出了不少能人,从医学教授到军事学院干部,再到国家科技学者,这座小山村成了周围人眼里的风水宝地。

路过一处院落,我被院墙内一棵茂盛的桑树吸引,仲书记立刻介绍到:这是村里的状元院,这个院里就走出了袁周、袁野两位状元。我记得诗经·小雅的《小弁》中有一句诗:“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说的是对于梓树和桑树要像对父母一样的恭敬。在家里种桑树,也就应了那句: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桑树和梓树也就组成了故乡的象征,“桑梓”也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袁周,已成为马杓湾发展史册中,永远闪光的名字。在故乡的山水之间,在百姓通往富裕的大路上,成为反哺故乡,尊重故乡的一个划时代的路标。

走在村街上,抬头远望,低头思索,才理解了马杓湾村独有的“三多”:一是树木多,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了85%;二是传统古建筑多,村内明清院落、山神庙宇、私塾老宅等有十几座;三是大学生多,人才多,无私奉献的美德多!

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袁周能走出马杓湾村,也是得益于村里延续百年的崇文尚学之风。这就是另一层底色。

清风不燥,秋高气爽,走在诗意与沧桑并存,烟火与远方同行的村庄里,心立刻沉静下来,那些在繁华日子里积累的浮躁、在日常平淡里堆砌的矫情等等,都在这缓缓的步行中放空着。此刻,可以不用动脑子去想像什么,只需要跟着视角,跟着景色入眼后的第一感触去反馈、去填充自己。用新生婴儿一样的眼光去寻找村庄的特性,享受独属自己的安宁。

走进第一批完成的民宿项目“郇谷院”,北方乡村温馨的小院和古色古香的老屋立刻吸引住了目光,石墙草舍,门楼影壁、花架石桌,无一不在召唤着心灵。一棵高大的银杏树遮出半个小院的阴凉,拾阶而上,入屋内,挑高的时代感设计,休息、厨房、会客就餐、独立卫生间等多功能区域划分,把世外桃源与现代意识结合的气息充分体现。

一棵古槐,一座大院,此刻,我们在树下乘凉的老人们的微笑和问候中,站在了袁家大院门前。仲书记介绍说:这是目前全村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清四合院。袁家大院三水环绕,外圆内方,人字山墙,薄青石板,灰瓦出檐,五福座山影壁,硬山顶立面锅耳墙……这座院子的主人是清末文人乡绅袁心平、袁心照兄弟,他们曾在马杓湾村办私塾、兴文教。

走进第二批完成的民宿项目“五合井居”,一门五院的构建非常特别,清爽的气息带着自然的花草香味濡染着五个各具特色的小院。宽大的茶台,悠闲的环境,让居住地幻化成了仙境一般。雨蕴居、风蕴居、雨客居、茶蕴月楼……一个个蕴含着博广文韵的房间名也吸引了我。驻足院里,我甚至开启了诗意的想象,沉浸在“青衫烟雨客,似是故人来”的诗意之中。如果,春衫微雨,如果,秋风染袖,如果,冬雪飘韵,如果,夏幽帘长之时,能在这样的小院里品茗读诗,该是怎样的一种美好!

转弯,跟着一路花香,走进新建设的村委办公室,一本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写的《莱芜市莱城区和庄镇马杓湾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总则中,我读到的这样的文字:

马杓湾村村域山水风光秀美,村落选址与格局集中反映农耕智慧,村落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海青房合院建筑形制取法自然、独具特色,是鲁中民居的代表,建造技术传承至今。历史建筑规模大而完整,历史要素密集而全面,农耕文化深厚、成体系且有生命力。自然人文空间山、水、湾、田、庙、洞、桥、村融合共生,传说、庙会、搬志公祈雨风俗、婚丧嫁娶与祭祀等非物质文化民俗,经文、碑文、地契、族谱等文字记录立体建构起完整的佛道融合的志公雨神信仰体系、逐水而居的农耕文化以及防乱避世、世外桃源般的隐逸文化,是齐长城沿线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价值极高的一座传统村落。

为有效保护马杓湾古村宝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历史环境,传承齐鲁交界地区农耕文化,保持鲁中山区村落传统风貌与民居特色,协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科学、合理、适度的发挥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产在未来经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按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要求,在保护的基础上促进村庄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与现实正在有机的融合中,仲书记介绍说:“现在的马杓湾村正紧抓和庄镇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已被列入示范区建设打造重点村。下一步,村庄将以传统古村落为产业特色,以农文旅融合为导向,开展基础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民宿配套设施、研学体验、文化展馆五大提升工程,打造古村风貌写生、乡村旅游度假、特色林果种植、民宿集群发展的省级美丽乡村。”也正是村庄的领导者们借助清华大学的影响力,充分发挥清华校友会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展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内涵和外延,聚拢了人气,助力这个藏在深山中的美丽小村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村庄以:“打造人才引擎、发展文旅产业、培育特色农业”为总抓手,正用实际行动保留好中国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的“种子库”。

看到我们在翻看着村委排列整齐,分类详细又专业的各种资料,仲书记感慨地说:“马杓湾村虽然人口不多,但是老祖宗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的年轻人大都到城里去了,我们就想做点事,把他们的村落保护好,把根留住,让子孙后代随时能回来看看家乡,记住乡愁。”

走出村委办公室,登上两层小回廊,一个马杓状的水湾出现在前方。我心心念念一年多的地方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出现了。

欣喜,跑步到水边,确实看到了呈马杓状的水湾,一泓呈现淡蓝色的水清澈见底,一串串水泡挂在水草上缓缓摇曳。仲书记介绍说:湾水来源于西山顶“汶口崖”,汛期来时,“汶口崖”的洪水经过山洞从马杓状湾喷涌而出,平时则细流潺潺,为村庄增添了生机和灵性。环视四周,坐落在村西南的马杓湾沿岸的一座私塾后墙上有袁心照手书的“鸢飞鱼跃”四字,这也是马杓湾的文脉底色之一。

在三官庙门口,还读到了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村民袁心平为该村初级小学建成作的一首诗,诗句刻在一块碑的侧面,诗歌描绘了马杓湾的优美风光:“山水回环处,坤维庙院通。峰岚迎户外,牛斗列窗中。柳岸朝烟绿,枫林晚霁红。龙潭明印月,凤柏翠摇风。怪石擎檐下,飞泉挂壁空。谈经玄住鹤,讲道妙闻钟。地脉冲寰海,方隅接岱东。原阴淄导出,八景入仙宫。”

走入可容纳百余人的现代化会议室,窗外是马杓湾流淌出来的清泉河流、是青葱的山脉,在这里,似乎可以一起领略村庄的风物、气候、水土、地址、建筑等等,也似乎可以让这一切都成为村庄的代言,替村庄发出邀请之声。

返回时,我们路过了太平桥。相传古时大路上匪盗横行,往返于齐鲁两地间的商旅改行马杓湾村这一山间小路,奈河有村河阻挡,故集资建桥,为求路途平安,天下太平,故名太平桥。桥身上雕刻有一个龙头朝向三溪,龙尾对准汇流后之水,呈龙吞溪流之状。太平桥西有宽阔河床,称为“蛤蟆头河”。过桥正对着的一条山路,就是通往去年我们开车上去的那座山顶的另一条路。至此,我的脑海里,终于完成了马杓湾的拼图。

午间,回到桃杏居,这里有一家新开业的饭店。回想去年来的时候,这里正在建设,短短的时间,小村已经有了无数崭新的设施和变化。伟豪精心安排了午餐,精致可口又带着村庄烙印的美食,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突然想到了《论语·宪问》中的一句话: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村庄好比那匹飞速前行的千里马,而我们不单单要去称赞它的力量,更应该称赞驾驭千里马飞奔的那群奉献者和反哺者。发展道路上,这个村庄也正以德在上,力在下的思路前行着。

据2023年8月23日《济南日报》报道:目前,全村已发展起会议培训、研学教育、传统民宿、生态餐饮、特色种植、影视剧拍摄等6种业态,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3000元,上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大关,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我也相信,一个村庄的发展正是有了这群人,有了他们确立的“人本·故乡”的切入点,才凝聚起了全部的力量,构建起了共识。那么,我们更加相信和祝福,马杓湾村会搭建更多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平台,助推未来新格局,在振兴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奏响动人心弦的激昂乐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