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寒溪幽兰的头像

寒溪幽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4/26
分享

千年风雨城隍庙

在长江南岸,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之中,有一座青砖青瓦的古体建筑,它像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安然地端坐在绿草如茵之中,它就是鄂州城隍庙。

城隍作为城市的守护神,源自于楚汉相争。据说,项羽的军队将刘邦部围困于白帝城,刘邦的副将纪信乔装成刘邦,前去投降受死,刘邦这才得以逃脱。之后,刘邦做了皇帝,感念纪信的大义,封纪信为天下总城隍神,统管天下各州府城隍神,并在全国立庙祭祀。

鄂州城隍庙是我市最早的儒学(旧学堂今学校)场所,始建于东晋。当年征西将军庾亮镇守武昌(今鄂州市),在此创办官学,即儒学。宋熙宁年间,儒学迁建南门外,此处被改建成城隍庙。据《武昌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县大西门内,其地为宋熙宁前泮池。明洪武三年,知县孟吉建;国朝顺治六年,知县鹿兆图重修;嘉道间,马迹乡刘可勤、县市施锦龙等捐资修建;咸丰二年,贼毁;光绪三年,知县刘笃庆;四年,知县凌心衡相继修。

和全国许多城隍庙的建筑一样,鄂州历史上的城隍庙由一进三重群体建筑组成,即大殿、中殿、左殿、右殿、厢房、天花宫、万年台及角楼等组成,总占地面积为1087平方米。城隍庙的群体建筑融入了地方建筑和文化特色,单檐硬山、砖砌或镂空花屋脊;装饰有座斗、轩棚、格扇门窗,雕梁画栋等。陶制、木制、石制等建筑材料有机结合,彰显出古武昌的地方建筑艺术特色。

从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开始,千年来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承受着一座城市信众的香火,他是百姓心中翦恶除凶、护国安邦,旱时降雨、涝时放晴,并管领一方亡魂的神明。同时,城隍庙也遭受着战争的风雨:1852年,曾被太平军毁掉,后重修。北伐时期,贺龙曾驻扎过城隍庙;1938年鄂城沦陷,城隍庙被占领成为日军司令部,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1949年5月,鄂城解放,城隍庙以及周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营地驻扎点。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又成为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办公地点。它曾先后作为大冶专署、鄂城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9年为县博物馆馆址。1961年6月,鄂城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合一(仍称鄂城县文化馆),馆址在城隍庙。县文化馆搬出后,城隍庙归入鄂州市锻压机床厂代管。

1984年,城隍庙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文物,因年久失修,城隍庙群体建筑中,第一重的万年台、第二重的中殿,因坍塌破败而被拆除。现仅存的座北朝南的后殿,占地277平米。2014年底,后殿被全部拆散,其构件被编号收集整修处理。建设单位在原址上抬高地基,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按原貌恢复。如今,青砖黛瓦的城隍庙修葺一新,其雕梁画栋的古典建筑艺术,在现代建筑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城隍庙外,一圈绿色矮树篱笆将城隍庙围了起来,高大的红漆大门,门前的门廊宽敞,抬头仰望,木刻的飞禽走兽别具特色;低头俯视,地上的仿古青砖古朴典雅。进入庙内,红色廊柱、栅格门窗,古式雕花桌椅,挂在墙上的布贴,到处都透出艺术特色,现在,我市美术大师李立志在此设立了工作室,是一座布贴艺术展览馆。

城隍庙左右有两个耳房,左边耳房的山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这是一块于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七月初八出示的告示碑,此告示明示“……禁事照得,设立牙行原杜买卖欺诈以昭公平。牙行所用秤、尺、斛、斗等件务期出入一律,毋得任意增减,擅自使用,违者照欺诈律论,功令何等森年……”并对查出的县市炭行勾结奸商的欺诈行为“除差传各炭行外,合行示禁……倘敢仍蹈前辙,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拿案从严究办,绝不宽贷……”这块禁止商户欺诈行为的告示碑,原来是立在城隍庙西山墙的菜市场边,后因开发拆迁,此告示碑现镶嵌于城隍庙的左耳山墙上。

鄂州城隍庙,历经千年,它是一座城市文化的积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和一代又一代民众的感情,它由教育人的儒学场所到承受民众信仰的城隍庙,再到成为一座城市的艺术展览馆,其间经历的风风雨雨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如今,它是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现存古代建筑之一,它时刻让我们不忘初心,继承传统文化,共建美丽家园!

2018-11-17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